李魁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大鼠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出血(ICH)大鼠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MNCs并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ICH模型;24只大鼠分为PBS组和BMMNCs组,每组12只,于移植后第1、3、7和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9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PBS组和BMMNCS组,每组30只,分别于移植后第0、1、3、7和14天处死6只大鼠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移植后第7天行甲酚紫染色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移植后第28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MNCs在脑内的存活、分布和分化情况。结果:BMMNCs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与PBS组相比,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较好(F时间=15.243,F组间=22.826,F交互=4.932,P均<0.05),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F=27.518、106.965、45.006,P均<0.001),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增多。BMMNCs能够迁移分布至大鼠脑损伤区,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静脉移植BMMNCs可减轻ICH大鼠脑水肿,BMMNCs能够在出血周边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
- 何远宏李魁王建平蒋超王梦涵余列欧春影周美琴王楠
- 关键词:脑出血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
- CuSO_4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行为学和病理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CuSO4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经水迷宫淘汰后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PBS组、AD模型组、低剂量CuSO4组(1 mg/kg)、中剂量CuSO4组(3 mg/kg)、高剂量CuSO4组(5 mg/kg)。处理:PBS组海马CA1区注射无菌PBS溶液;AD模型组为右侧海马注射凝聚态Aβ1-42;低中高剂量CuSO4组分别在AD造模成功后取右侧侧脑室注射无菌CuSO4溶液。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冰冻切片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总tau蛋白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PBS组相比较,AD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神经元凋亡严重,GSK-3β和tau蛋白的表达增加;3组CuSO4处理组与AD组比较,大鼠认知功能下降明显,神经元凋亡严重,GSK-3β和tau表达增加。随着CuSO4注射剂量的增加,大鼠认知功能下降越严重,细胞凋亡越明显,GSK-3β和tau的表达增加。结论 CuSO4侧脑室注射能够损害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能够促进海马神经元凋亡,能够增加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和tau蛋白的表达。
- 周美琴何远宏余列李魁王楠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水迷宫GSK-3ΒTAUSOD
- 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治疗组和BMMCs治疗组。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提取BMMNC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常氧及低氧培养条件下BMMNCs分泌IL-10、VEGF和IGF-1的能力。脑梗死后6h经尾静脉注射BMMNCs或PBS,脑梗后1,4,7d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表(mNSS)、免疫荧光法、Fluoro—JadeB(FJB)染色进行神经功能、小胶质细胞活性及神经元变性死亡数目的评估。脑梗死后7d,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结果(1)BMMNCs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24h后,低氧环境下BMMNCs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的能力明显强于常氧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S治疗组相比,BMMNCs治疗组小鼠在脑梗死后第4,7天的mNSS评分、小胶质细胞的活性、神经元变性死亡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MNCs治疗组小鼠脑梗死体积[(27.8±7.5)%]明显小于PBS治疗组[(3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明显抑制脑梗死后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王建平欧春影蒋超余列王梦涵李魁韩伟付晓杰王新新左方芳
-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移植小胶质细胞
- 韦尼克脑病一例报告
- 报到了韦尼克脑病一例,本例患者术后禁食,长时间静脉补充大量葡萄糖液体,忽视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补充,从而引起该病。在精神症状方面,可表现为嗜睡、精神异常、近记忆减退、计算力下降、反应迟钝、虚构等。眼部体征可表现为...
- 何远宏李魁
- 关键词:韦尼克脑病病理机制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ls 2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ls 2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7-04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初诊急性脑梗死患者19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性斑块组(n=57)、不稳定性斑块组(n=69)和无斑块组(n=65),同期,选取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Angptl 2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 2水平为(3. 74±0. 97)ng/mL,对照组为(1. 14±0. 1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 871,P=0. 000);不稳定性斑块组TC、LDL-C、hs-CRP和Angptl 2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而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且稳定性斑块组Angptl 2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 2水平与LDL-C和hs-CRP均呈正相关(r=0. 234和0. 618; P=0. 001和0. 000),而与HDL-C呈负相关(r=-0. 183,P=0. 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和血清Angptl 2水平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风险因素(P<0. 05);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gptl 2水平在判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时,曲线下面积0. 900(95%CI:0. 848~0. 953),当血清Angptl 2取4. 16ng/mL时,灵敏度79. 7%,特异度87. 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 2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风险因素。
- 李魁何远宏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