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花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存在和发展的逻辑
- 2012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它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很多情况令人堪忧,尤其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引起人们思想的强烈波动,一股脑将这些问题归咎于资本的降临。然而,是否的确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造成的不良后果?澄清这一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
- 李金花苗伟
-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逻辑经济发展贫富差距
-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职能思想研究述评
- 2013年
- 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专门立书著说国家思想,但在其著作中,"有关于国家的一系列论述和一种显然已经确定了的方向。"国家问题之所以日益备受青睐,是因为它越来越被现实所激活。而纵观国家发展的进程,我们不难清楚的看到,国家社会职能已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主导者,逐渐取代国家阶级职能已是历史必然之选择。因此,对于国家社会职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课题。
- 李金花
-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境遇问题探析被引量:3
- 2013年
- 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女性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呼唤。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正驶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这是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自觉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尴尬境遇,无论是女性群体还是女性中的特殊群体都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直面剖析这些尴尬问题就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 李金花
- 关键词:女性发展现实境遇
- 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问题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农民依赖的住所———宅基地,其闲置问题呈凸显态势,如何解决农村宅基地的闲置问题已日益迫切。本文将农村闲置宅基地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显性闲置宅基地和隐性闲置宅基地。而做到切实了解农村闲置宅基地出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闲置宅基地,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毋庸置疑,闲置宅基地的再利用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
- 李金花塔娜
- 关键词:闲置宅基地显性再利用
- 国家本质问题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被引量:1
- 2014年
- 关于国家的本质问题,争议一直存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这一问题的澄清至关重要。人们纷纷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去印证自己的国家本质观,然而是否真正道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始终是困扰大家的一个疑惑。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梳理国家本质问题,这不仅是尝试回答上述困扰,也是国家发展之需。
- 李金花
- 关键词:阶级性社会性公共权力
- 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他者情结
- 2012年
- "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盛行,既有美国的影响,同时也是他者情结的真实反映。日本散播"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在于威胁中国,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然而,真正威胁日本的不是中国,恰恰是日本本身。对于中国来讲,则可以利用日本的他者情结来改善两国关系,进一步印证"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 李金花
-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存在和发展的逻辑
- 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本文试图从当今中国资本的现实境遇谈起,探讨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性及历史命运等问题,以期资本能够真正为我所用、为民服务.要认清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性及历史命运,首先需要面...
- 李金花
-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
- 文献传递
- 女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 2013年
- 紧跟时代主题——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凸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以人为本"作为其出发点,"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目标,是符合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女性作为人类的一半,其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女性的发展不容忽视,她们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标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 李金花
- 关键词:女性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 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被引量:1
- 2011年
- 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为文化危机,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可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文化的发展一直就表现为重科学而轻人文,随着人文文化的日益边缘化,相伴随的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恶化,所以生态危机实质上更应该是人文危机,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由此而言,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路径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生态文化,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胡帆李金花
- 关键词: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化生态危机
- 需要、交往与分工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三大基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文本学解读被引量:4
- 2011年
- 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到底哪一个文本才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围绕这一问题学界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有学者基于是否彻底彰显了人道主义价值诉求的视角,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有学者从是否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秘密出发,认为《资本论》才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笔者认为,由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因此,对这一问题剖析的方法是否成熟,实际上便成为判断唯物史观形成的基本标志。就此而言,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阐述了需要理论、交往理论和分工理论,为人的自由和解放路径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而彻底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从抽象的前提出发对人的解放所作的抽象解读,因而可以说已经标志了唯物史观形成。阐明这一点,对于呈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金花苗伟
- 关键词:交往分工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