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运泽

作品数:166 被引量:439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7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航空宇航科学...
  • 16篇电气工程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动力工程及工...
  • 9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机械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核科学技术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2篇兵器科学与技...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军事

主题

  • 36篇卫星
  • 28篇热控
  • 21篇仿真
  • 17篇纳卫星
  • 16篇飞机
  • 15篇热控系统
  • 14篇环境试验
  • 14篇航天
  • 13篇制冷
  • 11篇风洞
  • 10篇散热
  • 10篇热管理
  • 9篇热电
  • 9篇热管理系统
  • 8篇动态特性
  • 8篇压水堆
  • 8篇热流
  • 7篇核电
  • 7篇核电机组
  • 6篇电网

机构

  • 148篇北京航空航天...
  • 12篇清华大学
  • 10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北京空间飞行...
  • 5篇中国电子科技...
  • 5篇中国航天员科...
  • 4篇中国空间技术...
  • 4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西安热工研究...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运载火箭...
  • 2篇中国航天科技...
  • 2篇中国东方红卫...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邢台职业技术...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空军装备研究...
  • 1篇北京卫星环境...
  • 1篇国家电力公司...

作者

  • 166篇李运泽
  • 71篇王浚
  • 30篇刘东晓
  • 20篇王玉莹
  • 19篇李运华
  • 14篇宁献文
  • 13篇刘佳
  • 12篇李恩辉
  • 10篇李明敏
  • 9篇袁领双
  • 9篇魏传锋
  • 9篇张红生
  • 8篇严俊杰
  • 8篇石晓波
  • 8篇杨献勇
  • 8篇杨群
  • 8篇周湘杰
  • 8篇林万超
  • 8篇王晓明
  • 7篇刘佳

传媒

  • 13篇系统仿真学报
  • 10篇北京航空航天...
  • 6篇热能动力工程
  • 6篇航空动力学报
  • 6篇中国工程科学
  • 4篇宇航学报
  • 4篇航空学报
  • 4篇航天器环境工...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 3篇空间科学学报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电机工程...
  • 2篇航天器工程
  • 1篇红外与激光工...
  • 1篇汽轮机技术
  • 1篇教学研究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热力发电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1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9篇2012
  • 14篇2011
  • 13篇2010
  • 15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7篇2006
  • 16篇2005
  • 2篇2004
1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的流体回路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有热量收集模块、流体回路驱动模块、热-电转换模块和旁路流量控制模块。本发明装置采用了微槽道换热技术与热-电转换技术相结合,使得纳卫星热控系统流体回路形成强...
李运泽刘东晓王玉莹刘佳李运华王浚
文献传递
大型锅炉长期动态特性研究中的烟气计算模型被引量:10
2003年
为了简便、准确、快速地解决大容量锅炉汽轮机组长期动态特性研究中的烟气放热计算问题 ,本文针对现有仿真用烟气放热模型的主要不足 ,由大容量锅炉热力计算的杜卜斯基 -卜劳赫公式推导出新的仿真与动态特性分析用炉膛烟气放热模型 ;并通过简要的分析、简化和推导 ,得出了动态过程中各种锅炉换热面烟气出口温度和放热量计算方法 ,这些烟气计算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简单地反映动态过程中高温烟气在大容量锅炉的炉膛和各烟道换热面的烟温及放热量的变化规律 ,应用十分方便。最后将本文的烟气计算模型应用于某 6 0 0MW超临界机组的动态特性仿真 ,仿真结果合理。
李运泽杨献勇
关键词:大容量锅炉仿真
闪沸工况下过热度对水喷雾雾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空间及高空环境中航天器、空天飞行器热载荷不断提升而热耗散能力低下的严峻问题,研究水喷雾在低压闪沸工况(又称过热状态)下的雾化效果,雾化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喷雾的冷却效果。首先,建立了单个液滴在低压环境下由于气泡生长、气动力造成的二次雾化(液滴破裂)模型以及沸腾传质传热模型。其次,通过拉格朗日法综合喷雾中所有液滴,利用MATLAB仿真计算不同过热度对喷雾雾化及液滴温度的影响。进而分析过热度对喷雾冷却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闪沸工况下雾化效果远优于过冷状态;液滴在闪沸工况下温度总会快速趋近饱和温度;过热度越高液滴的雾化效果越好,理论上能够带来更好的冷却效果。
毛羽丰李运泽王霁翔
关键词:水喷雾雾化过热度
核热源功率测量装置的冷却及超温保护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热源功率测量装置的冷却及超温保护系统。它由两个冷却系统、单个泵控制单元及两个石蜡蓄热盒组成,每个冷却系统由主泵、次泵、翅片换热器、风扇、冷却液箱、槽道换热器、阀门及管道组成。槽道换热器从敏感装置的康铜薄片...
李运泽张红生李淼任保国侯旭峰李运华彭磊
文献传递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热流分布测量技术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各种复杂、极端热环境下的表面热流密度测量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表面热流密度分布测量方法。热流测量借助贴敷在被测物体表面的特制信标,从红外热图中计算获得各项测量参数。其结合了接触式测量与非接触式测量的优点,区别于传统单点测量可以一次性完成二维覆盖测量,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适用于更广泛的工程环境,具有很大的工程及生产实践意义。研究中先后从系统构建、原理分析及数值仿真的角度入手,得到测量的理论误差小于2%,证明了基于红外热图技术的热流密度分布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毛羽丰李运泽王晶姜利祥魏传峰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虚拟样机仿真
气固射流加砂方式中颗粒速度场及浓度场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将激光数字式粒子成像测速技术(DPIV)方法应用于砂尘环境实验中颗粒速度场及浓度场的实验研究,成功地对环境风洞中颗粒速度场及浓度分布进行了无干扰瞬态测量,实验结果较真实地反映了气固射流加砂方式中粒子速度场及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我国自行研制大型砂尘实验设备,确定加砂/尘方法及实验段参数等提供了依据。
马志宏李金国李运泽王浚
关键词:DPIV速度场浓度场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APU余热回收系统性能分析
2015年
为有效利用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uxitlary Power Unit,APU)排气余热,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发电系统,构建了APU余热回收系统。系统以APU排气余热为输入,驱动ORC做功,输出电能,为机载设备提供二次能源。结合工程热力学原理,建立系统热力学模型,并通过Matlab编程对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及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功率及效率随飞行马赫数增加而降低;APU余热回收系统在飞机低音速飞行时有良好的性能;马赫数小于1时,系统功率在12 k W以上,效率在11%以上,耗气率低于0.0262 kg/k J。
刘杨李运泽张亚男王胜男
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APU余热回收二次能源
电厂热力系统的长期动态特性模型被引量:4
2005年
热力系统的长期动态特性对各种火电机组的仿真或控制系统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机理分析和简化 ,从整体高度建立起热力系统的长期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 ,这一整体动态模型能较为合理地反映出长期动态过程中热力系统的蓄热与做功规律 ,弥补了现有火电机组动态模型的不足 ,更好地满足了机组长期动态特性分析与负荷控制策略研究的需要。最后以此为工具对某 6 0 0MW超临界机组的长期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 。
李运泽杨献勇王浚
关键词:电厂热力系统数学模型
一种基于压缩空气蓄能的高适应能力的空气膨胀制冷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压缩空气蓄能的高适应能力的空气膨胀制冷系统,其主要包括:空气压缩循环制冷系统、压缩空气储存/释放系统和富余机械能利用装置。所涉及的空气压缩循环制冷系统是从发动机的引气量不可调节。所涉及的压缩空气储存/释...
李运泽熊凯毛羽丰李恩辉李佳欣蔡本元
文献传递
应用EHD热管的微小卫星主动热控建模与仿真被引量:3
2007年
EHD电液驱动热管的传热量可以通过改变其电极间电场强度的方法加以控制,在未来的微小卫星主动热控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建立起能够反映这种热控系统受控对象及冷却装置温度变化规律的动态特性模型的基础上,对受控对象内部热源功率发生扰动时EHD主动热控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EHD热管主动热控措施和经典的PI控制器相结合,可以简便、有效的完成卫星内部电子设备的温度控制任务,文中的动态特性模型为这种新型主动热控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简便的数学模型。
李运泽宁献文王晓明石晓波王浚
关键词:微小卫星主动热控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