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牧

作品数:38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腰椎
  • 11篇手术
  • 9篇颈椎
  • 7篇疗效
  • 6篇椎管
  • 6篇后路
  • 6篇骨折
  • 5篇手术治疗
  • 5篇椎管狭窄
  • 5篇内固定
  • 5篇后路手术
  • 5篇滑脱
  • 5篇脊柱
  • 4篇椎管狭窄症
  • 4篇狭窄症
  • 4篇颈椎后
  • 4篇关节
  • 3篇胸腰椎
  • 3篇胸椎
  • 3篇腰椎滑脱

机构

  • 38篇山东大学
  • 2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济南市第一人...
  • 1篇淄博矿业集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泗水县人民医...

作者

  • 38篇李牧
  • 18篇祁磊
  • 7篇司海朋
  • 6篇李玉华
  • 5篇桑锡光
  • 4篇周珂
  • 4篇王亮
  • 3篇汤继文
  • 3篇陈允震
  • 3篇李永刚
  • 3篇侯勇
  • 3篇蔡中续
  • 3篇孙元亮
  • 3篇李晶晶
  • 2篇张力
  • 2篇相龙占
  • 2篇姜云鹏
  • 2篇孙卫山
  • 2篇王永惕
  • 2篇聂林

传媒

  • 6篇山东医药
  • 5篇医学与哲学(...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山东省第十一...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山东省创作外...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单间隙融合后椎间高度的改变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探讨颈前路单间隙融合术后该节段的椎间高度改变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将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术后的患者78例按融合高度的不同分为三组,通过测量上位节段的椎间高度、活动度及椎体间滑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融合后的椎间高度达到正常水平时的退变较慢,增大或减小均会加速邻近椎间盘的退变。
姜云鹏李牧祁磊李玉华
关键词:前路融合椎间高度邻近节段退变
屈指浅肌腱移位修复拇长屈肌腱损伤
2003年
袁良忠沈元新李牧
关键词:肌腱移位拇长屈肌肌腱损伤疗效
腰椎板截骨再植术的长期随访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 探讨腰椎板截骨再植术的操作方法,评价其在预防术后腰椎不稳及硬脊膜外粘连的作用。方法1995年2月~2001年3月,收治腰椎管内病变患者169例,其中男96例,女73例。年龄22~63岁,平均49.7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1年9个月。均有根性神经痛及间歇性跛行;CT示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均施行椎板截骨敞开椎管处理病变,回植椎板椎管成形术。结果169例获随访5~9年,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脊柱活动良好。均无手术后并发症,原发病治疗效果良好。按王永惕等临床疗效标准评价疗效:优81例、良67例、可19例、差2例,优良率87.6%。腰椎X线片示脊柱稳定性良好,截骨再植椎板骨性融合;CT示椎管扩大成形良好,内面光滑。结论腰椎板截骨再植术是一种设计较为合理,操作简便的脊柱外科手术方式。
李端峰杜伍岭高长虹华永新王永惕李牧
关键词:腰椎椎管成形手术
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观察
2011年
目的观察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35例患者,共进行了45个间隙的人工椎间盘置换。通过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整体曲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后颈脊髓功能以及颈部和上肢疼痛症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病例置换节段术前ROM为8.6°±2.4°,末次随访时ROM为9.1°±2.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1.7°±9.6°,末次随访时为14.5°±7.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前有颈脊髓受压的表现J,OA评分为9.4±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为6.7±1.2分,术后为1.3±0.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运动,改善颈椎曲度,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祁磊李牧侯勇聂林
关键词:颈椎颈椎病人工关节关节成形术关节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颈椎管狭窄在临床发病的关系及手术疗效.方法对31例65~79岁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31例中,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7个月,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7.8分,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1.2分,平均改善率57.8%,优7例,良11例,可9例,差2例.结论老年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全身多器官功能退化,但只要治疗选择适当,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高龄并非手术禁忌证.
孙卫山汤继文李牧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手术
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在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探讨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在寰枢椎脱位后路固定手术的操作方式、注意问题及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1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7~95个月不等,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骨性融合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结果 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后路手术出血量100~200 mL,平均出血量140 mL,手术时间170~220 min;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改善,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减轻;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及再脱位情况,全部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未出现头晕头痛等脑缺血症状及与该手术操作可引起的其他相关症状。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陈义祁磊李牧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内固定骨性融合
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观察
祁磊李牧侯勇聂林
关键词:颈椎病假体
应用翼状工作通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探讨应用翼状工作通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有51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通过翼状工作通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26例(翼状工作通道组),传统手术入路治疗25例(传统手术入路组).两组患者的骨折均为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无明显神经症状,椎管内占位≤1/3椎管矢状径,受伤椎体压缩≤2/3.排除病理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对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参数进行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分类资料进行x2检验,对非正态分布参数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配对检验.结果 翼状工作通道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5±36.6) ml和(209.2±38.3)ml(t=-11.216,P=0.000),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7±4.4) ml和(162.3±56.6)ml(t=-13.352,P=0.000),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87.3±11.5)h和(118.4±20.4)h(t=-6.727,P=0.000),术后3d背痛VAS分别为5.5±1.0和6.4±0.8(t=-3.304,P=0.002),末次随访背痛VAS分别为1.0(1.0)和2.0(1.0)(U=191.0,P=0.008),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09.0±29.7)min和(119.2±26.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206).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病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3,P=0.774).两组病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57.2±11.8)%和(55.2±10.9)%,术后1周分别为(95.2±8.3)%和(95.3±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2.9±6.7)%和(92.1±5.6)%,两组病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在术前(t=0.685,P=0.496)、术后1周(t=-0.068,P=0.946)和末次随访时(t=0.505,P=0.6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分别为21.0°(12.5 °)和23.0°(12.0°),术后1周分
祁磊李牧司海朋张帅姜云鹏薛敬松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骨折固定术
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对收治我科的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评价结核控制及植骨愈合程度等,并用ASIA分级及评分对神经功能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资料示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满意,无结核复发。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ASIA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合理应用本法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作为临床骨科医师优先考虑的手术方式。
相龙占李牧祁磊李玉华李永刚
关键词:脊柱结核胸腰椎病灶清除内固定
Galveston固定髂骨钉置入路径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通过成人尸体髂骨形态解剖学及影像学相关数据的测量与分析,探讨Galveston固定中最理想的髂骨钉置入路径。方法保存完好的5具10侧新鲜尸体半骨盆,性别不限。于髂骨Chiotic线上方15mm处每5mm平行于该线截骨,直至髋臼上缘。分别测量截骨面髂骨钉置入有效路径长度、峡部位置及内径宽度。50例成人患者(性别不限)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分别测量Click点至髂前下棘下缘(A)、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下缘(B)、髂后上棘至髋臼上壁(C)三条路径的有效路径长度,以及峡部内径宽度及峡部与进钉点的距离。结果与尸体髂骨测量结论一致,影像学测量结果示路径A拥有最长的有效路径长度,男性平均(137±8)mm,女性(130±11)mm。经由路径A、B可支持两枚髂骨钉的置入,两路径均允许置入男性长度100mm,直径8mm,女性长度80mm,直径6~7mm髂骨钉。结论相对于传统髂骨钉置入路径,Click点至髂前下棘下缘允许更长髂骨钉的置入而穿破髋臼的风险更小,为Galveston固定中髂骨钉置入最理想路径。
孙元亮桑锡光李牧祁磊李玉华张磊
关键词:髂骨解剖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