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煜

作品数:15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内镜
  • 9篇神经内镜
  • 8篇手术
  • 4篇入路
  • 4篇脑室
  • 3篇血肿
  • 3篇内血肿
  • 3篇切除
  • 3篇肿瘤
  • 3篇颅内
  • 3篇颅内血肿
  • 3篇脑室肿瘤
  • 3篇垂体
  • 2篇血肿清除
  • 2篇手术体会
  • 2篇锁孔
  • 2篇锁孔入路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囊肿

机构

  • 1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赣南医学院第...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作者

  • 15篇李煜
  • 15篇彭玉平
  • 10篇樊俊
  • 8篇漆松涛
  • 3篇胡正
  • 3篇覃建平
  • 3篇李耀民
  • 2篇俞磊
  • 2篇郝文文
  • 2篇苏青
  • 2篇彭楷文
  • 1篇杜波
  • 1篇杨少春
  • 1篇刘亚伟
  • 1篇姚艳
  • 1篇张军花
  • 1篇彭俊祥
  • 1篇李丹玲
  • 1篇邱晓瑜
  • 1篇冯茜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室镜下脑室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22例脑室内肿瘤在神经内镜腔内操作手术的配合体会。方法手术仅在颅骨上钻一1 cm直径的颅孔,主要使用大通道脑室镜通过透明导管鞘造出手术操作空间,使用钳夹式双极电凝及剪刀将与肿瘤相连的脉络丛和血管电凝后断离,最后将肿瘤完全游离后取出,肿瘤太大的用内镜内超声外科吸引器缩小肿瘤体积后取出。结果 22例脑室内肿瘤均达到完全切除,病理检查证实脑膜瘤9例,脉络丛乳头状瘤8例,胶质瘤3例,神经上皮肿瘤1例,胶样囊肿1例。术后随访3月~4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术中护士配合好可帮助手术顺利完成,配合手术的关键点是: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摆好手术体位,准确安装和传递各种内镜手术器械,尤其是不同类型内镜的更换,内镜下双极电凝器的擦拭和内镜下超声外科吸引器的使用。
殷延毅李煜邱晓渝冯茜张军花姚艳陈传枝彭玉平
关键词:神经内镜脑室肿瘤手术配合
一种教学用颅内血肿模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教学用颅内血肿模型,包括颅骨模型,颅骨模型包括均为中空内腔且相互对称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开设有凹口,凹口连通第一部件的中空内腔,第二部件相应地设置有凸起开口,凸起开口连通第二部件的中空内腔;...
李煜覃建平苏青邱明兴李耀民高磊彭楷文彭玉平
文献传递
RING1表达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关系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观察垂体腺瘤组织环指蛋白1(RING1)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人脑垂体腺瘤组织标本60例,其中KNOSP分级Ⅰ~Ⅱ级17例,Ⅲ~Ⅳ级43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垂体腺瘤组织R1NG1、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结果与Ⅰ~Ⅱ级组比较.Ⅲ~Ⅳ级组垂体腺瘤标本中R1NG1、Ki-67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功能分型垂体腺瘤患者标本RING1的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胗0.05):与KNOSP分级Ⅰ~Ⅱ级垂体腺瘤(47.1%)比较,Ⅲ~Ⅳ级垂体腺瘤标本中R1NG1高表达率(76.7%)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腺瘤RING1的表达与KNOSP分级有关,可能是垂体腺瘤防治的新靶点。
胡正杨少春黎玉婷杜波邱明兴李煜郝文文彭玉平
关键词:垂体腺瘤
内镜下经蝶鞍底重建预制模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制内镜下经蝶鞍底重建预制模块。方法:在尸头上建立鞍底缺损模型并模拟神经内镜下经蝶入路修补脑脊液鼻漏手术。分别采用多层重建修补法(A组)和填充高吸水生物树脂的预制模块(B组)进行修补。记录两组修补重建的操作时间,修补次数和修补成功次数。在修补成功后,在不同压力条件下,连续观察8 d,记录其有效时间。结果:A组手术操作时间为(40.7±11.8)min,B组为(30.4±7.0)min;B组用时明显少于A组(P=0.000)。两组修补成功率分别为82.5%和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在不同压力下,两组的有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手术时填充高吸水生物树脂的预制模块能有效、可靠地修补重建鞍底,并可节约操作时间。
邱明兴彭玉平樊俊李煜
关键词:颅底重建神经内镜经蝶入路
一种神经内镜清除颅内血肿的仿真训练模型被引量:4
2018年
脑出血是常见的卒中类型[1-2].清除颅内血肿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穿刺血肿吸出术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3-5].目前,神经内镜因其可视、简便、微创的特点在神经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神经内镜手术的学习曲线较传统显微外科手术长.因此,开展神经内镜的手术培训尤为重要[6-9].本研究采用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颅骨模型,内部填充混合琼脂及新鲜猪血凝块制备颅内血肿模型.
覃建平李煜邱明兴高磊李耀民彭玉平
关键词:神经内镜手术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显微外科手术手术方式
全程神经内镜内操作下脑室内肿瘤全切手术体会
目的:总结全程内镜下采用内镜内操作技术全部切除脑室内肿瘤的手术技术体会,并评价其手术适应症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脑室内肿瘤患者的全程神经内镜内操作下脑室内肿瘤全切手术资料,本组选择病例肿瘤均较小,最大2.0x1....
彭玉平樊俊邱明兴李煜漆松涛
关键词:神经内镜脑室肿瘤手术
一种教学用颅内血肿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教学用颅内血肿模型及其制作方法,该模型包括颅骨模型、仿真脑组织及仿真血肿块,颅骨模型包括均为中空内腔且相互对称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通过卡扣连接;仿真脑组织放置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中空...
李煜覃建平苏青邱明兴李耀民高磊彭楷文彭玉平
文献传递
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人路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切除术的方法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囊肿。结果6例囊肿及其包膜全部切除。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术后出现轻微面瘫1例,2周后恢复;出现面瘫、听力下降1例,3个月后恢复。全部病人无需拆线,术后3—5d出院。6例病人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在合理使用手术器械和掌握手术技术前提下,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一种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观察清楚、视野死角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彭玉平樊俊俞磊李煜邱明兴胡正漆松涛
关键词:表皮囊肿桥小脑角
神经内镜腔内操作切除脑室内肿瘤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内镜腔内操作技术切除脑室内肿瘤的手术体会,并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例脑室内肿瘤在神经内镜腔内操作下全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脑室内肿瘤的最大径为2.1cm。临床表现为头痛4例,头晕1例,1例为头部外伤后检查发现,1例为体检时发现,1例出生前产检时发现脑积水。CT及MRI检查提示8例脑室内有占位病变,其中3例肿瘤位于侧脑室前角,5例位于侧脑室三角部。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腔内操作技术切除肿瘤。结果8例脑室内肿瘤均达到完全切除,病理检查证实脑膜瘤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5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腔内操作下脑室内肿瘤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合切除小型脑室内肿瘤。
彭玉平李煜樊俊邱明兴刘忆邱晓瑜漆松涛
关键词:神经内镜脑室肿瘤神经外科手术
脑室端不同置管部位对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脑室端不同手术路径对脑室-腹腔分流术有效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额角穿刺组43例,三角区穿刺组88例。腹腔端均置于"反麦氏点"。结果额角穿刺组43例,失效12例;三角区穿刺组88例,失效26例。穿刺部位(P=0.029)及是否发生颅内感染(P=0.005)影响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有效时间。额角穿刺组比三角区穿刺组发生脑室端堵塞可能性小(P=0.024)。两组感染、腹部并发症和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角穿刺脑室端阻塞发生率低,效果优于三角区穿刺。
邱明兴彭玉平李煜樊俊漆松涛胡正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路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