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燕

作品数:74 被引量:725H指数:1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7篇经济管理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遥感
  • 9篇GIS
  • 8篇耕地
  • 7篇生态安全
  • 7篇土地利用
  • 7篇土壤
  • 6篇黑土
  • 6篇黑土区
  • 5篇数字流域
  • 5篇区域生态
  • 5篇区域生态安全
  • 5篇流域
  • 5篇景观
  • 5篇教学
  • 4篇地理
  • 4篇生态
  • 4篇生态安全评价
  • 4篇松嫩平原
  • 4篇农牧
  • 4篇区域生态安全...

机构

  • 47篇吉林大学
  • 46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吉林省土壤肥...
  • 1篇赤峰学院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空军航空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白城职业技术...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海南东寨港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海南省林业科...

作者

  • 73篇李晓燕
  • 26篇王宗明
  • 15篇张树文
  • 8篇宋开山
  • 7篇毛德华
  • 7篇李壁成
  • 6篇贾明明
  • 6篇张柏
  • 5篇刘殿伟
  • 5篇任春颖
  • 4篇李红
  • 3篇李世华
  • 3篇安韶山
  • 2篇赵万春
  • 2篇李艳博
  • 2篇王冬艳
  • 2篇李建平
  • 2篇张惠琳
  • 2篇董剑
  • 2篇薛林福

传媒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农业系统科学...
  • 5篇干旱区资源与...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自然资源遥感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9篇2007
  • 2篇2006
  • 10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省大安市近50年土地盐碱化时空动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0
2005年
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地形图和MSS、TM影像,从数量、类型、空间分布及重心转移几个方面进行了大安市盐碱地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大安市盐碱地面积共增加了7 41×104hm2。在盐碱地的整个消长过程中,草地和盐碱地的类型转换最为频繁。由于盐碱地增长的区域差异,近50年来,大安市盐碱地重心向西南偏移了18 19km。大安市盐碱化的不断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同影响因素对盐碱地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南部对气候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北部,而人类活动在西北部盐碱化发展的过程中则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晓燕张树文
关键词:土地盐碱化TM影像自然因素MSS地形图西北部
数字流域构建的理论、技术及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论文对构建数字流域的理论、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索,集成本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模式、流域空间数据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及计算机软硬件等信息技术发展,作者认为“数字流域”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发展阶段,这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李壁成李晓燕李世华阎慧敏安韶山郝仕龙全斌
关键词:数字流域数字地球
数字流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论文对“数字流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在流域空间数据库、图形库、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数字流域的构建模式及实现方法。
李壁成李晓燕闫慧敏李世华
关键词:数字流域空间数据
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通达性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基于中原城市群2000,2003,2006,2009年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情况,分别构建4个年份高速公路拓扑网络分析图和最短路径矩阵,对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10年来网络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发育程度明显改善,入网城市和线路数增加迅速,经历了由树状网络—回路网络—网络拓展阶段;区域交通中心形成6路回路网络连接;网络伸展程度逐年提高,区域网络直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网络直径对应的城市却发生明显的空间位移;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发育在空间上已经开始打破"核心-边缘"的特点,呈现均衡化发展的趋势。
李红李晓燕吴春国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达性中原城市群
地球科学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引量:1
2019年
根据GIS目前的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阐述GIS在学生地学观、地学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为GIS教学质量的改善提供借鉴。
李晓燕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吉林省西部耕地变化与“旱改水”时空特征研究数据集(1990–2015)
2019年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四个时期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耕地变化与旱地-水田转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吉林省西部耕地变化与"旱改水"时空特征研究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4组空间数据和3个表格数据。空间数据包括:(1)研究区边界数据;(2)1990、2000、2010和2015年耕地空间分布数据;(3)1990–2000、2000–2010和2010–2015年耕地空间变化数据;(4)1990–2000、2000–2010和2010–2015年耕地内部的旱地与水田之间空间转化数据。表格数据包括:(1)1990–2015年4个时期耕地面积及其变化统计数据;(2)1990–2000、2000–2010和2010–2015年旱地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转化贡献率数据;(3)1990–2000、2000–2010、2010–2015年吉林省西部水田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转化贡献率数据。数据集存储为.tif、.shp和.xlsx格式,由70个文件组成,数据量为40.8 MB(压缩为1个文件,14.9 MB)。基于该数据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年第34卷第5期。
任永星李晓燕王宗明杨黎敏
关键词:耕地旱地水田遥感技术与应用
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资源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分析长春市区建设用地与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影响,为黑土区土地合理利用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本文采用2005年和2019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的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对长春市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时空变化及建设用地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长春市区建设用地扩张21163.30 hm^(2),而耕地面积则减少19011.81 hm^(2)。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8170.84 hm^(2),为建设用地增加面积的85.33%,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耕地破碎化程度增大;建设用地侵占的耕地多为优质耕地,Ⅰ~Ⅲ级的面积比例达72.17%。研究结果对协调黑土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丽娜尔·索尔达汗李晓燕石振宇邢梓涵吴海涛
关键词:黑土区建设用地耕地GIS
基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的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方法研究综述被引量:11
2010年
遥感技术以其便捷、反映迅速、大范围监测等优点在农业旱情监测中得到广泛使用。通过遥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Ts)和植被指数(NDVI)不仅可以表征绿色植被的生理和生长状况,还能揭示植被土壤水分信息,反映作物受旱状况,但两者单独使用时存在缺陷。而基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的干旱监测方法有利于统一定量标准来判别植被干旱情况,同时还解决了植物在受水分胁迫时短期内仍能保持原有绿色的时间滞后的问题,提高了旱情监测的准确度和实用性。该文以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干旱监测方法为基础,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各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实例归纳总结了与之相关的四种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赵广敏李晓燕李宝毅
关键词: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干旱监测遥感
1990—2013年辽宁省城市面积扩张的遥感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综合应用Labdsat5 TM、Landsat8 OLI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1990、2013年辽宁省县级以上行政单元城区的分布范围,分析过去20余年间辽宁省城市面积的扩张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3年期间,辽宁省城市面积增加了1 122.2 km^2;31个县级以上城市城区面积都有所扩张,扩张率最小的为凤城市,城区面积增加了10.29%,扩张最大的为东港市,城区面积增加了616.84%;沈阳市扩张面积的绝对值相对最大,为250.87 km^2;辽宁省城市面积按扩张方式可分为4类:集中型同心圆扩张模式、沿主要对外交通轴线带状扩张模式、跳跃式成组团扩张模式、低密度连续蔓延模式,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交通牵引、政策实施促进了辽宁省城市面积的大规模扩张;1990—2013年的23年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7倍,1990—2010年的20年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增长31倍,人口数量增加5.9%。建议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适当控制城市规模,使城市面积有序扩张。
夏晨曦李晓燕王宗明任春颖贾明明毛德华
关键词:城市面积遥感数据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长吉示范区土地利用格局多情景预测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吉林省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吉林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生态环境变化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Landsat TM/OLI和ZY-3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长吉示范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示范区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并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自然发展和生态规划两种情景下的2040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约有288.14km^2的林地转化为耕地,同时有200.29k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自然发展型情景预测结果显示,到2040年,长吉示范区森林面积将继续萎缩,湿地、耕地损失严重,建设用地显著扩张。生态规划型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如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到2040年,示范区森林面积将恢复至910.17km^2,湿地将得到有效恢复,优质农耕区得到保护,同时保证了区域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发展情境的模拟,可为示范区土地规划、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李慧颖李晓燕李晓燕贾明明于皓
关键词:遥感情景模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