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MRI T2信号强度及临床表现在判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1999年2月至2007年7月,58例接受后路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随访超过1年,最长7年,平均16.7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1.5TMR检查。于矢状面R加权像脊髓受压信号增高最明显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05cm^2;再于C7T。椎体水平脊髓信号正常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3cm^2;如T2加权像脊髓信号无明显改变,则取脊髓受压最严重部位0.05cm^2为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值,计算两者比值。比值数据按大小通过聚类分析法分为三组。结合临床表现判断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经成组设计方差分析,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三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abinski征、踝阵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秩和检验,三组间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回归方析,改善率的78.6%可以由信号强度比值、术前JOA评分、年龄、病程、Babinski征及踝阵挛来解释。结论T2加权像低信号强度比值组OPLL患者,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较短,Babinski征出现概率较小,减压术后效果较好。反之,信号强度高且伴随锥体束征则提示预后较差。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单节段置换20例,2个节段置换2例。对同期30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单节段融合26例,2个节段融合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及颈部A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0.6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两组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随访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手术节段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高于A组(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部AS发生率A组为18.18%,B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手术相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能维持手术节段ROM及曲度,避免ROM的减少及术后颈部A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