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运城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苏轼书法功能与风格论被引量:1
- 2007年
- "宋四家"代表着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而苏轼更被黄庭坚推为"当朝第一"。苏轼的书法风格雄浑自然、藏巧于拙、朴实无华而深厚质直,既擒纵有度又恣意挥洒。他对于书法风格的追求是多面的,但前提必须是自然和率真。对于书法创作他主张"自出新意,意造无法",这种观念是由他寓书于乐的书法功能观直接导致的。
- 李志刚
- 关键词:书法
- 论书法的抒情功能被引量:3
- 2011年
-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的精神产物。本质上是精神的映照,书法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功力、心血,同时也是其学识、修养、性情、气质的体现。具有抒情的功能,但无论作者在创作之时有没有注入自身的即时情感,在欣赏过程中人们都无法通过其艺术语言直接获得喜怒哀乐等具体的人类情感,人们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只是自己组织唤起的抽象审美情感,而且与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并非一一对应。长期以来,人们在书论和实践中把书法创作的抒情功能误解为书法欣赏时对作者具体情感的还原,这种错误的认识只会降低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 李志刚
- 关键词:书法抒情情感
- 苏轼书法研究——“尚肥”的历程
- 2007年
-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是苏轼"自出新意"、拙朴厚重书风的最著名代表,同时也代表着宋代的行书成就。但苏轼早年的书法风格并非如斯面目,而是崇尚清瘦秀美一派,是什么导致了他晚年时期的风格巨变?本文从《寒食帖》入手,经过作品、技法的具体分析,试图找出苏轼书法风格变化的个中原因。
- 李志刚
- 关键词:书法
- 中国书法的信息哲学解析
- 2013年
-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视觉艺术形式,具有视觉符号、文化符号的特性。虽然要附着于物质,但中国书法从根本上看应定性为客观间接存在。汉字及以其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能够向人们传达时空、形式、语义、审美等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中国书法的某些信息会进化,某些信息会退化,客观信息则不会改变。人的信息活动是多层次的,对中国书法所传达的信息的解读也因专业性而具有了层次性。站在信息哲学的立场,中国书法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从学习到创作再到欣赏,这一过程均可在信息哲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 李志刚
- 关键词:书法审美哲学
- 苏轼诗词题跋中的书法美学观被引量:1
- 2012年
- 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宋代首屈一指的书法家。自清代以来,人们习惯以"尚意"一词来概括苏轼的书法美学特征,实质上苏轼的书法美学主张并非这么简单。苏轼有很多关于书法的诗词和题跋,通过这些诗词和题跋,苏轼从不同的视角对书法进行了评述,体现出他全面的、独特的书法美学观念,这些观念综合构成了其书法美学理论体系。
- 李志刚
- 关键词:书法美学
- 论书法临摹中的空间与结构被引量:1
- 2008年
- 当今社会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纯艺术形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历史传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古代法帖入手,然后才有创作的可能。而在书法临摹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书法学习进度的快慢、作品的成败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往往被人们忽略,因此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本论文通过对笔法、结构、章法三要素的分析,试图理性的把握书法艺术中结构与空间两大范畴的重要元素,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给书法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 李志刚
- 关键词:书法
- 第六届百强榜·精英 李志刚
- 2020年
- 习书者应深入古帖以明标准,心摹手追,高古其格,力避其俗。心贵以专,乐此不彼,日夜临池固不可少,但个中要害在于立足法帖而善于思考,不可仅作凭感官所得与个人好恶而抄书,事倍功半。书法临摹必须是研究性临习,进得帖去,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分析。其目的虽首在得其形神、仿得逼真,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各种表现能力,为创作服务。书法难在出帖。往往有对原作诸字记忆深刻,进而在创作中完全搬用帖中原字者,未必能成佳作,此仅识其形而不明就理变通之故。
- 李志刚
- 关键词:抄书善于思考研究性书法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