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姚

作品数:6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大豆
  • 3篇土壤
  • 2篇农艺
  • 2篇农艺学
  • 2篇秸秆
  • 2篇秸秆覆盖
  • 2篇保护性耕作
  • 1篇植株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生育期间
  • 1篇省份
  • 1篇水分
  • 1篇土壤肥力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土壤铵态氮
  • 1篇尿囊素
  • 1篇铵态氮

机构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五常市农业技...
  • 1篇北安市农业技...

作者

  • 6篇龚振平
  • 6篇李姚
  • 6篇马春梅
  • 5篇金喜军
  • 5篇董守坤
  • 1篇孙太靖
  • 1篇刘艳
  • 1篇季尚宁
  • 1篇唐远征
  • 1篇孙莉

传媒

  • 3篇农机化研究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豆生育期间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变化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大豆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变化相似,均为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基础肥力对土壤铵态氮含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种肥和追肥处理可以增加大豆生育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明显影响。在大豆整个生育时期,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88**),而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与碱解氮间无明显相关性。
金喜军马春梅董守坤李姚龚振平
关键词:大豆铵态氮硝态氮
黑龙江省大豆旱作生产的对策
2005年
黑龙江省是国内唯一商品大豆供应的省份,大豆产量和质量一直居于国家前列。近年来,干旱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水分不足成为阻碍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此,对大豆生产中试验和推广的各种旱作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推动黑龙江省大豆旱作生产提供参考。
马春梅龚振平唐远征季尚宁孙太靖董守坤李姚金喜军
关键词:旱作大豆生产省份干旱大豆产量大豆产业
春大豆谷氨酰胺合酶(GS)活性动态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试验采用框栽,土壤为黑土,试验品种为东农47(DN47)和绥农10(SN10),分别对两个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GS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在大豆植株的根、根瘤、茎、叶片、荚皮、籽粒中都检测到了GS的活性,根瘤、根、茎、叶的GS活性高低顺序是:根瘤>茎>根>叶;茎和根的GS活性呈单峰曲线,两个品种的峰值都出现在R2期;叶片的GS活性动态与茎、根的动态有些差异,绥农10呈单峰曲线,而峰值出现在R4期,东农47在V4,R1期活性接近,从R1期开始活性快速下降,R4,R5期活性接近。
李姚马春梅龚振平
关键词:大豆活性
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的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Ⅱ)被引量:35
2006年
在3种秸秆覆盖量(CK0kg/hm2、A14000kg/hm2、A28000kg/hm2)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可以增加土壤水分,主要表现在作物生育前期(7月份以前),以20cm土层内效果明显;秸秆覆盖处理增加土壤水分的效果,覆盖量4000kg/hm2要明显好于8000kg/hm2。
马春梅孙莉唐远征刘艳董守坤李姚金喜军龚振平
关键词:农艺学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
大豆植株中酰脲含量变化动态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试验对大豆植株各部位的酰脲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荚果和茎部酰脲含量高于叶片和叶柄,从苗期茎酰脲含量开始逐渐增加,至R5或R6期达到最高值;叶片酰脲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中变化较小;叶柄酰脲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并于R6期达到最大值;荚果酰脲含量于R4或R5期达到最大值。大豆植株各部位尿囊酸与尿囊素的比例不同,叶片中尿囊酸含量与尿囊素含量相近,茎、叶柄、荚果尿囊酸含量显著高于尿囊素含量,其顺序为:茎>荚果>叶柄>叶片。尿囊酸含量与酰脲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董守坤马春梅李姚金喜军龚振平
关键词:大豆尿囊素
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的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保护性耕种作是指能够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耕作措施与技术体系,以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为中心内容,其技术的实质性特点是历年的作物秸秆不断地在土壤表层累积,逐渐形成肥沃的腐殖层。为此,研究了不同秸杆覆盖量对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越多,土壤温度降低越多;而4000kg/hm2秸秆覆盖在耕作层(15cm以上)温度要高于不覆盖,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通过对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的测定,阐明了秸秆覆盖与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的关系,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马春梅纪春武唐远征董守坤李姚金喜军龚振平
关键词:农艺学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秸秆覆盖土壤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