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融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2篇正常人
  • 2篇乳腺
  • 2篇视交叉
  • 2篇视神经
  • 2篇常人
  • 1篇血供
  • 1篇占位
  • 1篇占位性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病
  • 1篇乳腺病灶
  • 1篇同侧
  • 1篇前间隙
  • 1篇最大密度投影
  • 1篇腺癌
  • 1篇腺病
  • 1篇弥散

机构

  • 4篇潍坊医学院
  • 3篇潍坊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朱融
  • 3篇赵霞
  • 2篇董光
  • 2篇耿海
  • 2篇于秀荣
  • 2篇孟凡莲
  • 2篇张书宜
  • 2篇王现亮
  • 2篇李达
  • 2篇赵文静
  • 1篇聂家秋
  • 1篇于艳妮
  • 1篇唐秀云

传媒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无占位效应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非占位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非占位性乳腺病变患者DCE-MRI及DWI影像数据,从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两方面探讨病变特点。结果DCE-MRI征象中,病灶表现为区域样、节段样强化且时间-信号曲线(TIC)为平台型或流出型时提示恶性征象。取b值为900s·mm-2时测量病灶ADC值,恶性病灶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对非占位性乳腺病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朱融董光耿海张书宜唐秀云赵霞
关键词:乳腺病灶磁共振成像
探讨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在诊断同侧乳腺癌中的价值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在诊断同侧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对169例乳腺疾病患者行乳腺动态增强MR检查,在最大密度投影(3D-MIP)图像上进行血管计数,当血管长度≥3 cm且最大直径≥2 mm时,列入筛选合格范围,两侧乳腺合格血管差值≥2个时认为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分析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诊断同侧乳腺癌的灵敏性、特异性,以及与浸润性癌病灶最大径及组织学分级的关联。结果病理结果证实恶性病变83例和良性病变43例,其中浸润癌72例和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11例,其余的43例经随访均为阴性。以乳腺不对称性血供增加作为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的灵敏性为65%,特异性为84%,准确性为75%,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71%。在浸润性癌组中的灵敏性与DCIS组相仿(P<0.001)。在浸润性癌组中,病灶最大径越大的组,灵敏性越高(P<0.001)。在组织学Ⅲ级病灶组中的灵敏性高于在组织学Ⅰ级、Ⅱ级病灶组(P=0.013)。结论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与同侧乳腺癌相关,尤其在浸润性癌最大径≥20 mm或组织学分级高的情况下。
张书宜董光耿海聂家秋李春梅于艳妮朱融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
正常人视交叉前间隙的MRI形态特征
2015年
目的从活体影像解剖学角度观察视交叉前间隙的形态特征,获取其相关参数,为神经外科鞍区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并为神经解剖学提供基础研究。材料与方法对165例志愿者,男87例,女7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4.6岁;按年龄分青年组(18-40岁)60名,中年组(41-60岁)60名,老年组(61-80岁)45名,行视交叉区T1WI MP-RAGE序列、T2WI TSE序列扫描。采用MPR技术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视神经重建轴面MR图像,测量视神经颅内段长度及视交叉前角角度,计算前间隙面积,比较男女之间、年龄组之间及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之间各参数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中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8.3±3.3)mm;左侧为(18.2±3.1)mm,右侧为(17.3±3.3)mm;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视神经颅内段分别为(17.6±3.1)mm、(18.3±3.0)mm、(17.3±3.2)mm。165名志愿者中,163名视交叉前间隙大致呈三角形,2名近似梯形,其面积为(44.7±7.7)mm^2;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前间隙面积分别为(47.1±6.5)mm^2、(45.6±6.9)mm^2、(43.7±7.0)mm^2。视交叉前角为(72.7±7.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视视交叉前角分别为(69.5±7.9)°、(72.5±7.8)°、(72.3±8.0)°。所有测量参数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神经颅内段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交叉前间隙面积、视交叉前角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及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视交叉前间隙的形态特征,准确测量其相关参数,建立正常人群的标准参考值,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基本影像学依据。
赵霞孟凡莲王现亮李达朱融于秀荣赵文静
关键词:视交叉视神经磁共振成像
MRI评价正常人视交叉及其前间隙的解剖结构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MRI研究活体视交叉及其前间隙的立体形态,并测量相关参数。方法对160名健康志愿者行视交叉区T1W MP-RAGE、T2W TSE序列扫描;采用MPR技术测量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各径线长度、各角度、视神经与垂体柄夹角。比较男女、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侧之间及各年龄段间的差异。结果视神经颅内段长度左侧为(18.23±3.12)mm,右侧为(17.27±3.31)mm(t=0.27,P>0.05);视交叉前间隙大致呈三角形,面积为(44.04±7.73)mm2;视交叉轴位前后径为(8.81±1.14)mm,横径为(13.78±1.22)mm,厚度为(3.73±0.41)mm,前、后角度数分别为(70.72±7.38)°、(76.74±8.49)°,左、右侧角度数分别为(123.03±9.42)°、(124.18±10.31)°;视交叉与垂体柄的夹角为(46.54±10.29)°。男女间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年龄段左右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前后径、横径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视交叉各角、视交叉与垂体柄夹角、视交叉前间隙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视交叉及其前间隙的立体形态,建立正常人群相关参数的标准参考值,可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基本影像学依据。
赵霞王现亮孟凡莲李达朱融于秀荣赵文静
关键词:视交叉视神经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