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磊
- 作品数:51 被引量:144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灌浆、花后干物质转运及植株糖含量影响
- 2024年
-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方法】以小麦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3个施氮量:180、210、240 kg/hm^(2);3个基追比:5∶1∶4、7∶1∶2、5∶4∶1)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氮肥利用、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植株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分配量呈上升趋势,而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则呈现先高再低的趋势,以21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高;相同施氮水平,基追比7∶1∶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条件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产量为最高。在相同基追比处理下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灌浆持续时间与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而小麦籽粒干重、理论千粒重以及平均灌浆速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基追比5∶1∶4有利于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且将籽粒灌浆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及较高的籽粒干重。施氮提高了叶片的同化物生产能力,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对成熟期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进一步分析,增施氮肥降低了茎秆蔗糖浓度,提高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结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白湖麦1号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应以210 kg/hm^(2)为最佳,而基追比应参考7∶1∶2。
- 刘童夏文君彭小爱卢茂昂曹磊张玲何贤芳朱玉磊
- 关键词:小麦氮肥运筹籽粒灌浆特性
- 小麦种子休眠持续期基因TaCNGC-2A及其功能标记
- 本发明属于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提供一种小麦休眠持续期候选基因TaCNGC‑2A,利用该候选基因获得小麦植株穗发芽抗性持续期判断功能标记,CAPS标记CNG2A,位于TaCNGC‑2A基因启动子‑313位置具有A/T碱基变异...
- 张海萍常成王升星朱玉磊姜昊曹佳佳未文新陈雪健李黎闵晓宇王建锋卢杰陈璨司红起马传喜
- 文献传递
- 参与温度调控小麦种子休眠和萌芽的miRNA鉴定
- 温度是调控种子休眠和萌芽的主要环境因子.MiRNA 已被报道参与调控小麦种子休眠和萌芽过程,但miRNA是否涉及温度调控小麦种子休眠和萌芽的过程,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具有强休眠性的白皮地方品种"歪头白"作为试验材料,利...
- 姜昊曹佳佳王升星朱玉磊未文新李黎张海萍常成卢杰马传喜
- 关键词:小麦种子休眠RT-PCR
-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第三节间抗倒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以烟农19和新麦26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示范场大田条件下,开展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第三节间抗倒性能影响的研究,施氮量分别为135(N1)、180(N2)、225(N3)和270(N4)kg·hm^(-2),氮肥基追比分别为10∶0(R1)、7∶3(R2)、5∶5(R3)、3∶7(R4)。结果表明,从开花期到蜡熟期小麦基部第三节间的抗倒性呈降低的趋势,第三节间有倒伏发生的可能。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第三节间倒伏的发生,增施氮肥会导致第三节间的抗倒伏性能降低,适当减少基施氮量的比例有利于提高第三节间的抗倒伏能力。另外在施氮量225 kg·hm^(-2)及基追比为5∶5时第三节间抗倒伏性能最强。第三节间倒伏率与第二节间倒伏率和田间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三节间可以取代第二节间反映田间倒伏情况。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与基部节间抗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可能是决定小麦基部抗倒性的关键指标。
- 王旭周洁朱玉磊李金鹏孙建强李金才宋有洪
- 关键词:氮肥运筹抗倒性能
- 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9年
- 为了解氮肥运筹对小麦茎秆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烟农19和新麦26为供试材料,通过氮肥施用量和基追比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施氮量设135、180、225和270 kg·hm-2四个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氮肥基追比设10∶0、7∶3、5∶5和3∶7四个水平,分别用R1~R4代表),分析了不同氮肥运筹下小麦茎秆基部第二、第三节间抗倒特征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度、倒伏程度和倒伏率均随着氮肥总施用量和基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4水平下烟农19和新麦26的株高、重心高度比N1水平分别增加8.73%和12.9%。在N4R1处理下倒伏率最大,达到56%。在N3条件下小麦茎秆基部第二、第三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均高于其他施氮水平,较N1水平分别增加18.89%、15.16%、33.03%、48.42%和48.95%。在相同氮肥施用总量条件下,R3处理的茎秆粗度、秆壁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以N3R3处理的茎秆基部第二、第三节间抗倒形态特征最优。在相同追肥比例条件下,不同施氮总量间小麦产量表现为N3>N4>N2>N1;当氮肥总施用量相同,不同追肥比例下产量表现为R3>R2>R1>R4;两个品种产量均以N3R3处理最大,分别为8 279.14和8 062.36kg·hm-2,比产量最低的N1R1处理分别增产21.75%和15.8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80~225kg·hm-2、基追比5∶5可作为淮北平原小麦的抗倒、丰产与稳产的氮肥运筹模式。
- 周洁王旭朱玉磊刘惠惠陈翔魏凤珍孙建强宋有洪李金才
- 关键词:小麦氮肥运筹抗倒性能
- 氮密互作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9年
- 为筛选出适合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稳产高产栽培的氮密配置,在大田条件下以安农0711(AN0711)和烟农19(YN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150×104、210×104、270×104和330×104株·h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D1~D4代表),以及135、180、225和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分析了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密互作可改善小麦冠层结构,显著影响冠层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变化均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提高,且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以D4N4处理最大,灌浆中期均以D3N3处理最大。氮密对籽粒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D3N3处理下AN0711和YN19的冠层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其中产量分别达到7 866.67和7 400.0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270×104株·hm-2和225 kg·hm-2。
- 黄波张妍孙建强陈翔张林朱玉磊刘惠惠魏凤珍宋有洪李金才
- 关键词:冬小麦砂姜黑土施氮量种植密度
- 基于55K SNP芯片揭示小麦育种亲本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
- 2023年
- 为了解不同省份小麦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以150份分布于安徽、江苏、河南、四川及山东等省份小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150份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52,537个SNP位点,质控后共获得39,422个有效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38,135个,占有效标记数96.74%。多态性标记在亚基因组间分布呈现D(10,450)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高度一致,分群结果与血缘关系、区域来源及育成单位均较为吻合。本研究表明各省份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处于中度多态水平,但材料平均遗传距离较为接近,仍需引入优质种质资源,缓解材料同质化情况,增加小麦应对逆境胁迫能力,减轻小麦实际生产中的脆弱性及风险性。
- 卢茂昂彭小爱张玲汪建来何贤芳朱玉磊
- 关键词:小麦育种亲本
- 以关联分析发掘小麦整穗发芽抗性基因分子标记被引量:18
- 2014年
- 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181对分子标记,分析264份自然群体的基因型,采用TASSLE软件的GLM和MLM模型检测与整穗发芽抗性紧密关联的标记位点,发掘相关位点内的优异等位变异。在2012年和2013年室内整穗发芽率、2013年田间自然降雨整穗发芽率3个环境中,共关联到20个显著位点(P<0.05),分布于小麦染色体1AS、2DS、3AS、3BL、4AL、5AS、5BL、6BS、6DS、7AL和7BL上。分别位于2DS和7BL上的分子标记gwm102和barc340同时在3个环境下关联到,属于稳定的抗性位点;另有6个标记位点同时在2个环境下关联到;其余12个标记位点仅在1个环境下关联到。位于7BL上的barc340标记位点为一新报道位点。从重复关联的8个标记位点内共检测出10种优异等位变异。barc28-229bp和barc28-217bp对提高整穗发芽抗性效应最显著,主要分布在地方品种中(如遂宁坨坨麦等),而gwm102-142bp和barc186-199bp效应虽然相对较小,但多分布在推广品种中(如扬麦158等),有利于穗发芽抗性分子育种的直接应用。
- 朱玉磊王升星赵良侠张德新胡建帮曹雪连杨亚杰常成马传喜张海萍
-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休眠分子标记
- 小麦穗发芽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挖掘
- 小麦穗发芽降低产量和品质,种子休眠被认为是小麦抗穗发芽的主要遗传因素.本研究于2012、2013、2014和2015年对遗传多样性丰富的260份自然群体进行整穗发芽率(GP)和种子发芽指数(GI)鉴定,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
- 朱玉磊姜昊王升星张海萍常成马传喜
-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休眠分子标记
- 小麦抗穗发芽基因挖掘与品种选育
- 穗发芽是造成我国小麦产量和价值降低的主要危害,也是世界性灾害.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存在收获前穗发芽现象,尤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穗发芽发生.
- 马传喜朱玉磊常成张海萍司红起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