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智安

作品数:37 被引量:62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9篇艺术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乐府
  • 5篇文学
  • 5篇乐府诗
  • 4篇盛唐
  • 4篇诗歌
  • 4篇诗集
  • 4篇乐府诗集
  • 4篇画像
  • 3篇新论
  • 3篇唐诗
  • 3篇汉代
  • 3篇和歌
  • 3篇发微
  • 2篇玄宗
  • 2篇音乐
  • 2篇中古
  • 2篇中国诗歌
  • 2篇中国诗歌研究
  • 2篇盛唐诗
  • 2篇盛唐诗歌

机构

  • 32篇河北师范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6篇曾智安
  • 1篇高翠霞

传媒

  • 15篇乐府学
  • 4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北京舞蹈学院...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智慧中国
  • 1篇华中学术
  • 1篇唐代文学研究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乐”发覆——兼论秦汉时期礼乐建设的重心之变
2023年
秦汉“外乐”是随着考古发现而新形成的学术难题。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梳理了秦及西汉早期“外乐”的内涵及其职能变迁。“外乐”带有边缘、异质或非中心、非正式色彩,主要以京城为界,既标示着地理空间上的内外之别,也意味着文化内涵上的主次之别。秦时的“外乐”主要是指雍畤外祭乐及其执行机构,其界分体现在郊祀乐与宗庙乐之间;西汉前期的“外乐”机构曾一度负责宗庙礼乐管理,但后来主要指长安之外以外祭乐为主的其他礼乐,其界分主要体现在郊祀乐内部。“外乐”的指称变化反映出当时主流礼乐的界限,其沉浮升降大致勾勒出秦汉时期礼乐建设重心从敬奉祖先到尊崇天命再到彰显王权的演变轨迹。
曾智安
关键词:宗庙
第三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2年
2011年8月23日至26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法国、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内地文学界、音乐学界的7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为历届参会人数之最。大会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吴相洲教授主持。
曾智安
关键词:歌诗乐府诗沈宋体中国诗歌研究永明体
新出唐代吴兴郡夫人沈和墓志释读订正发微
2022年
2014年出土、2019年发布的唐代吴兴郡夫人沈和墓志看似寻常,但其中颇有不合常情之处。其夫秦守一墓葬超越规格,亦令学界困惑。本文结合二者,在重新释读沈和墓志的基础上,认为其背后实则刻意隐藏着该家族与唐玄宗时期一段与宫廷斗争相关的政治背景,是为历史潮流中的一道独特水文。
曾智安
关键词:唐代墓志
异弦共振:《梁甫吟》古辞与汉代墓葬画像“二桃杀三士”的明暗呼应被引量:1
2021年
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梁甫吟》古辞表现的“二桃杀三士”故事,极少见于秦汉时期的传世文本文献,但在汉代墓葬画像中却极为流行。这主要是因为“二桃杀三士”故事的教训难以被主流价值观公开接受,但却足以成为垂训家族后代的处世经验。而汉代墓葬画像本来就是家族成员进行价值观念交流、传递的私密载体。《梁甫吟》对“二桃杀三士”故事的表现,很可能与其本身即为丧葬乐歌,与汉代墓葬画像这一主题的密切接触有关。二者明暗呼应,共同表现出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
曾智安
梁诗对吴歌、西曲的藏用及其审美意蕴的拓展被引量:1
2007年
关于吴歌、西曲对南朝诗歌的影响,前人多有论及。但其中尚有一极为重要的问题,至今未曾得到学界的清楚揭示。这就是,梁代诗人将吴歌与西曲的本事、主题乃至曲辞的表达技巧隐藏到诗歌创作之中,为梁诗增添了一层曲折而深长的审美意味。但由于吴歌、西曲少为后人所知,学界对梁诗的这层审美意蕴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
曾智安
弦柱思华年:中古乐器诗的悲美
2023年
从先秦时期开始,音乐就已经在文人士大夫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是在先秦两汉时期,琴筝瑟文学书写积攒了丰厚的文学养料。中古乐器文学文本的建构正是在吸取了先秦两汉时期乐器书写的文学养料、创作技巧与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古的乐器诗着重对乐器的演奏技法和形制进行描绘,诗中频繁提及的“促柱”“危弦”等演奏技法不仅说明乐器形制的发展与完善,更体现出中古文人欣赏音乐以悲为美的审美旨趣。这种文学艺术鉴赏的悲情审美倾向源自先秦,汉代已蔚然成风,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将其作为文学艺术自觉的标志之一而彬彬大盛,到了中晚唐时期又有了新的变化。
张雨萌曾智安
关键词:悲美
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被引量:9
2006年
本文从张说与时代之间的具体关系入手,着重描述了张说在一种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是如何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采取迎合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玄宗的方式,在复兴了宫廷诗坛之后,进而引发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修正和丰富了学界现有的相关结论。
曾智安
关键词:玄宗盛唐
李白赠孟浩然诗发微被引量:1
2017年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两首作品看似深情热烈,实际上都是蹈袭自己旧作或前人作品而成,带有矫饰色彩。而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机警敏感,非常在意情感的本质真诚。两人的社交个性适为对立,这可能才是孟浩然不回应李白的根本原因。本文据此进一步对唐代士人的出处成败与其社交能力的关系加以探讨。
曾智安
关键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社交
乐府古辞《乌生八九子》与汉代墓葬画像“树木+射鸟图”探微
2022年
作为人间乐歌的汉乐府相和歌《乌生八九子》,其古辞表现的内容与汉代墓葬画像中大量出现的“树木+射鸟图”有着深刻关联,是当时通过射鸟以祈福这一普遍信仰的曲折反映。曲辞在借用这一普遍信仰中关键元素的同时,却采取与“树木+射鸟图”相对立的视角和立场,最终形成了对汉代这一普遍信仰的质疑与解构。人间乐府与冥宅画像之间的这种呼应与冲突并非偶然,它们共同显示出汉代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活跃。
曾智安
关键词:相和歌
清商曲辞研究
本文采取音乐学与文献学、文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一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共五章,前三章是关于音乐学、文献学的专门探讨,后两章则是在这一基础上所进行的音乐与诗歌的关系研究。前三章中的第一、二章...
曾智安
关键词:《乐府诗集》古代文学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