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志华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颅内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硬化
  • 1篇血脂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症状性颅内动...
  • 1篇他汀
  • 1篇他汀治疗
  • 1篇强化他汀
  • 1篇强化他汀治疗
  • 1篇外动脉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观察
  • 1篇颅内动脉
  • 1篇颅内动脉狭窄
  • 1篇颅内动脉硬化
  • 1篇颅内外
  • 1篇颅内外动脉

机构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2篇曹志华
  • 2篇王普清
  • 2篇周佩洋
  • 1篇王守安
  • 1篇黄栎
  • 1篇李光
  • 1篇李小龙
  • 1篇陈华先
  • 1篇王安平
  • 1篇宋金辉
  • 1篇高平

传媒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模式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PI+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PI+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P<0.05~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王普清王安平曹志华陈华先宋金辉黄栎周佩洋王守安李小龙
关键词:颅内外动脉脑梗死
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 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高平周佩洋王普清李光曹志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降血脂药CT灌注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