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普帅

作品数:16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蛋白
  • 4篇缺血
  • 4篇脑缺血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藏族
  • 2篇血管
  • 2篇灶性
  • 2篇指长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基因
  • 2篇基质
  • 2篇基质细胞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教学
  • 2篇骨髓
  • 2篇骨髓基质

机构

  • 14篇辽宁医学院
  • 2篇辽宁医学院附...
  • 2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锦州医学院
  • 1篇锦州医学院附...
  • 1篇辽宁医学院附...

作者

  • 16篇文普帅
  • 10篇席焕久
  • 7篇高静
  • 7篇温有锋
  • 7篇任甫
  • 2篇周华威
  • 2篇张鹏飞
  • 1篇姜永辰
  • 1篇王刚
  • 1篇范英南
  • 1篇赵宝东
  • 1篇叶丽平
  • 1篇李文慧
  • 1篇姚素艳
  • 1篇程雪
  • 1篇程雪
  • 1篇冯会权
  • 1篇闵连秋
  • 1篇黄克强
  • 1篇胡荣

传媒

  • 3篇解剖学报
  • 3篇解剖学杂志
  • 1篇武警医学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辽宁医学院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藏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分布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西藏拉萨、那曲地区藏族健康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287bpAlu顺序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型。结果:76例拉萨藏族人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0.395,ID=0.316,DD=0.28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Ⅰ=0.553,D=0.447。81例那曲藏族人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0.346,ID=0.444,DD=0.21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Ⅰ=0.568,D=0.432。结论:拉萨、那曲地区藏族人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西藏藏族与英国白人和美国黑人相比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韩国人及日本人相似。
高静任甫席焕久文普帅黄克强温有锋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藏族
ARRB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ARRB1-EGFP的构建及其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构建重组表达载体ARRB1-EGFP,在细胞中表达与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RT-PCR获得编码人ARRB1的全基因序列,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重组表达载体ARRB1-EGFP,并转化于E.coli DH5α中筛选阳性重组子,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鉴定和DNA序列测定正确后,转染入HEK293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特异性,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比较融合蛋白与内源性ARRB1在SNB19细胞的定位。结果成功构建了ARRB1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经Western blot鉴定正确。免疫荧光提示融合蛋白与内源性ARRB1定位相似。结论 ARRB1-EGFP融合蛋白可以安全、高效地转导入HEK293以及SNB19细胞中。
文普帅高静
关键词:融合蛋白
西藏藏族DYS287位点多态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以西藏拉萨、那曲地区藏族男性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两地区男性Y染色体DYS287位点多态性。方法利用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方法对105例藏族男性样本(其中拉萨41例,那曲64例)DYS287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两地区人群均发现Alu插入阳性个体(即YAP阳性个体),拉萨、那曲YAP阳性率分别为41.5%和62.5%。结论DYS287位点是一个重要、稳定的遗传标记,YAP阳性率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中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人群间基因交流的结果。
文普帅温有锋席焕久任甫高静
关键词:藏族DYS287多态性
骨髓基质细胞促进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下区的神经发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增殖细胞类型分析。方法制作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MCAO)、PBS对照组(MCAO+PBS)和治疗组(MCAO+BMSCs),每组动物再分为脑缺血后7d和14d亚组。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PBS对照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PBS,治疗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BMSCs。用Zausinger六分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注射5-溴脱氧鸟嘧啶核苷(BrdU)标记SVZ的新增殖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检测新增殖细胞的类型。结果在脑缺血后7d和14d,与两个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后14d,治疗组的大鼠患侧SVZ的BrdU阳性细胞较其余两组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显示,新增殖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提示新增殖细胞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混合体。结论BMSCs可以改善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VZ的神经细胞增殖有关。
文普帅席焕久高静张鹏飞任甫温有锋
关键词:脑室下区骨髓基质细胞脑缺血细胞培养
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应用PBL教学原理,在留学生的病理生理教学中引入典型案例,实行案例式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留学生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一种合理有效方法,并可推广应用。
叶丽平姚素艳文普帅冯会权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神经生长因子对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表达及细胞类型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实验于2006-02/07在锦州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完成。将72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Logna等改良法复制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动物清醒2h后进行功能评价,动物神经功能达到2级的纳入实验。假手术组除不进行大脑中动脉线栓外,其余同模型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于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000μg/kg,1次/d。于缺血后1,3,7,14d处死动物,运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的影响。结果: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和模型组大脑皮质均可见巢蛋白阳性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与模型组相比,除缺血后1d外,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其他时间点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两组缺血后各时间点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3.47±0.51),(5.13±1.14),(13.95±3.56),(8.97±2.08)个;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81±0.66),(9.88±2.08),(19.87±3.86),(26.17±2.90)个,假手术组:0,P<0.05,P<0.01]。②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d时缺血皮质巢蛋白阳性突起主要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共存,14d时巢蛋白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共存明显增多。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后巢蛋白的阳性细胞的数目,并促进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周华威赵宝东文普帅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脑缺血神经干细胞巢蛋白
在医学生中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验证性教学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中实行设计性实验教学,是目前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具有开拓能力与创造能力医学人才的需要。
文普帅高静任甫
关键词:实验教学医学院校学生研究性教学创新性实验科研思维
西藏藏族群体DYS287、DYS456、DYS458位点多态性的研究
利用 PCR 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方法对105例经体检健康、3代内无族外通婚、彼此间无亲缘关系的藏族男性样本(其中拉萨41例,那曲64例)的 DYS287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 PCR 扩增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
任甫文普帅刘秀梅席焕久温有锋
文献传递
医学文化与医学教育改革被引量:1
2010年
医学具有文化的属性,应当作为一种文化看待。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文化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应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应当随之改变:创建新的培养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合理设置人文课程,重视医学的文化特点和属性,使其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席焕久邵帅文普帅裴林国杨晓林
关键词:文化教育改革
丁咯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丁咯地尔5、10、20mg/kg组,每组6只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于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脑组织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丁咯地尔5、10及20mg/kg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83±0·41、1·67±0·82、1·50±0·55,与单纯缺血组的3·00±0·6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1);内皮素含量分别为(169±39)、(155±42)、(144±27)pg/ml,与单纯缺血组的(217±51)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1);CGRP含量分别为(150±44)、(170±44)、(173±54)pg/ml,与单纯缺血组的(96±40)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1),且呈量效关系。结论丁咯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所造成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缺血后脑组织中异常升高的内皮素、增加脑组织中CGRP的含量有关。
程雪闵连秋王刚文普帅
关键词:脑缺血内皮缩血管肽类丁咯地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