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彤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同步替莫唑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疗效初探
-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接受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随后接受替...
- 陈怡东房彤蒋静陈力孙保锦邱晓光
- 定位CT图像和CT/MR扩散加权成像融合图像对食管癌放疗GTV勾画的比较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定位CT图像和CT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 DWI)融合图像(CT/MRDWI)对食管癌放疗GTV勾画的差异.方法 收集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由6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Pinnacle工作站的定位CT图像上和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食管癌原发灶GTV,不包括转移淋巴结.计算GTV体积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Ratio=最大值/最小值).比较两组间GTV体积的变异系数CV和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Ratio)的差异.结果 CT图像上勾画的GTV体积最大差值为55.71 cm3,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体积最大差值为13.89 cm3(F=12.80,P<0.05),两组GTV体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0±0.08和0.11±0.04,两组GTV体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分别为2.38±0.62和1.3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3.92,P<0.05).结论 和定位CT图像相比,CT/MR DWI图像融合显示食管癌GTV较为直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判断病变范围的一致性,从而减少不同医师间勾画靶区差异性.
- 侯栋梁房彤刘博宋丽楠孙保锦陈力
- 关键词:靶区勾画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 儿童髓母细胞瘤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儿童髓母细胞瘤术后行全脑全脊髓放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并分析放疗期间血液学不良反应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髓母细胞瘤术后行全脑全脊髓放疗的儿童87例。血液学不良反应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早期放射反应标准评分进行评价。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与放疗的时间间隔、放疗间断时间以及全脑全脊髓和后颅窝的照射顺序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1、2、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5.0%,92.4%和84.9%,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3.7%,89.8%和80.8%。90.8%的患者出现2~3级的白细胞下降。70.1%的患者出现1~2级的血小板下降。1.1%的患者出现3级的血小板下降。16.1%的患者出现1~2级的血红蛋白下降,未出现3~4级的血红蛋白下降。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小板分级在0~1级和2~4级的3年PFS分别为84.1%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6,P〈0.05)。血红蛋白分级在0级和1~4级的3年PFS分别为86.6%和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9,P〈0.05);3年OS分别为91.6%和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6,P〈0.05)。中断放疗时间〈3d和≥3d的两组患者3年PFS分别为84.6%和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3,P〈0.05)。结论儿童髓母细胞瘤术后行全脑全脊髓放疗期间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以及由此导致的放疗中断均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 侯栋梁房彤宋丽楠孙保锦陈力
-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预后
- 31例颅内室管膜瘤术后放射治疗的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讨论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1例颅内室管膜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18岁(3—60岁);17例患者行手术全切,14例患者行次全切除;平均放疗剂量53.9Gy(48.6~60Gy);观察疗效,分析患者3和5年的疾病无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对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手术切除情况、病理分级、放疗方式、放疗剂量、辅助治疗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中位随访51个月。7例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5例为原位复发,2例发生全中枢播散。死亡患者6例,其中4例为儿童第Ⅳ脑室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3和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0.6%和75.9%,3和5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83.9%和76.2%。手术全切组(17/31)和次全切除组(14/31)的3年和5年PFS分别为94.1%和64.3%,90.9%和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85、6.311,P〈0.05);手术全切组和次全切除组的5年0s分别为83.3%和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0.05)。放疗剂量≤55Gy和〉55Gy两组患者的5年PFS分别为64.2%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P〈0.05)。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手术是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部分切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术后放疗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手术切除程度和放疗剂量影响室管膜瘤患者预后。
- 宋丽楠房彤孙保锦侯栋梁陈力
- 关键词:室管膜瘤手术预后因素
-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的临床诊治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报告1例间变性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同时复习文献,归纳总结其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方法:12岁患儿间断性头痛1个月就诊,MRI示左侧顶部及丘脑囊实性混杂信号肿块影,予以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Ki-67 Li约10%,属间变性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WHOⅡ-Ⅲ)。结果:术后患者恢复满意,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57.6Gy/32f。放疗后1个月复查头颅MRI示左颞顶枕部颅骨及头皮软组织呈术后改变,局部未见明显异常对比增强病灶。结论: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大多表现良性,肿瘤全切后无复发、转移;增殖指数可能是判断PGNT预后的关键指标,Ki-67较高者术后应行辅助治疗。
- 宋丽楠房彤
- 关键词:肿瘤增殖指数
- CT/MR图像融合在食管癌精确放疗大体肿瘤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CT与MR图像融合在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GTV)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29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CT扫描及磁共振T2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敏感梯度b值取400、600、800 s/mm2,分别在CT图像、CT/MR T2WI融合图像以及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食管癌GTV,测量GTV长度,并与术后病理标本的病变长度比较,探讨CT/MR融合图像上勾画的食管癌GTV长度的准确性.结果 CT图像上测量的食管癌GTV长度为(44.94±18.46) mm,CT/MR T2WI融合图像上测量食管癌GTV长度为(45.05±21.47) mm.b值为400、600、800 s/mm2时,CT/MR DWI融合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分别为(42.12±17.79)、(41.18±17.17)、(39.77±17.66)mm;与术后病理标本的病变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26和0.927.结论 CT与MR DWI图像进行图像融合,能够为食管癌GTV长度的确定提供帮助,从而对GTV的勾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侯栋梁房彤刘辉王亚宁刘博
- 关键词:靶区勾画食管肿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图像融合
- 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手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8例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男15例,女3例,年龄3~13岁(中位年龄5岁)。中位随访27个月,KPS评分≥80分者14例,KPS评分60—80分者4例。术后复发4例,其中3例死亡。未观察到严重的放射治疗副作用。结论手术是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部分切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术后放射治疗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室管膜瘤常规行局部放射治疗,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原位复发。
- 宋丽楠孙保锦陈力陈怡东蒋静侯栋梁房彤
- 关键词:儿童室管膜瘤预后因素
- 瓦里安21EX直线加速器多叶准直器维护与维修被引量:7
- 2015年
- 0引言
配备多叶准直器(mulli-leaf collimator,MLC)系统的直线加速器能使照射野最大限度地接近肿瘤形状,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细胞,同时最小程度影响正常组织的目的[1]。由于MLC比挡铅的操作方法更简单快速[2],目前配有MLC的直线加速器在全国各地的放疗科应用越来越广泛[3]。因多叶准直器被安装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照射机头上,所以部件受辐射比较严重,
- 王艳菊高峰房彤谭春荣
- 关键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多叶准直器COLLIMATOR肿瘤细胞
- 儿童松果体母细胞瘤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提高对儿童松果体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0例儿童松果体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切除程度、放疗靶区和剂量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全脑全脊髓中位放疗剂量为30.6(25.5~36.0)Gy,瘤床区的中位放疗剂量为55.8(50.4~60.0)Gy。4例患者在放疗结束1个月行化疗,化疗方案为依托泊苷+顺铂+异环磷酰胺。随访1.5~49.0个月,10例患者均获无病生存,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者脊髓播散。结论:松果体母细胞瘤是比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容易出现脊髓播散。手术、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加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的疗效尚可,预后满意。
- 侯栋梁房彤宋丽楠陈力
- 关键词:预后
- 6MV-15MV下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的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下,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中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受照射野大小和深度的影响。方法:在固体水膜体中利用0.6 cc电离室对6 MV和15 MV射线束下不同角度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分别测量加和不加楔形滤片时的剂量率来计算楔形因子。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照射野(10 cm×10 cm)的不同深度下的楔形因子来研究楔形因子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楔形因子随射野大小的变化规律,还测量了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深度(d=10 cm)下的不同射野大小的楔形因子。为了更好地分析物理楔形因子与动态楔形因子的差异,引入了相对楔形因子NWF。结果:深度对于物理楔形板的楔形因子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随着楔形角的增大变化更明显。对于150、300、450、600的物理楔形板,当深度由最大深度增加到20 cm时对于6 MV能量楔形因子分别增加了1.86%、3.79%、4.99%、7.95%;对于15 MV能量1.29%、1.35%、1.49%、2.03%。而动态楔形因子随深度变化不明显,最大变化不到1%。射野大小对于物理楔形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楔形因子随射野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而对于动态楔形板,在6 MV和15 MV射线束下楔形因子受射野的增大都有明显的减小。对于100、150、200、250、300、450、600的动态楔形板,从参考射野(10 cm×10 cm)到最大射野,楔形因子分别减少了7.91%、11.04%、14.08%、16.96%、19.7%、28.03%、35.89%对于6 MV和5.72%、8.17%、10.41%、12.85%、15.08%、21.82%、30.59%对于15 MV能量。结论:对于物理楔形板,深度和射野大小都对物理楔形因子有影响,所以临床剂量计算时必须考虑深度和射野大小对物理楔形因子的影响并对它进行修正。对于动态楔形板,深度对动态楔形因子影响较小,在临床剂量计算时可以忽略;而射野大小对动态楔形�
- 王艳菊房彤高峰刘博任健
- 关键词:照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