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军

作品数:14 被引量:38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移植
  • 7篇病毒
  • 6篇肝炎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4篇乙肝
  • 4篇细胞
  • 4篇免疫
  • 4篇肝炎病毒
  • 3篇移植受体
  • 3篇移植术
  • 3篇移植术后
  • 3篇受体
  • 3篇术后
  • 3篇主动免疫
  • 3篇肝病
  • 3篇肝移植受体
  • 3篇肝移植术
  • 3篇肝移植术后
  • 2篇乙肝复发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四川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卫生局
  • 1篇卫生部

作者

  • 14篇戴军
  • 13篇赖威
  • 13篇卢实春
  • 8篇赵冀
  • 7篇严律南
  • 5篇李波
  • 4篇赵纪春
  • 4篇文天夫
  • 4篇金圣杰
  • 4篇李宁
  • 3篇张秀辉
  • 3篇李幼平
  • 3篇刘隽
  • 3篇武聚山
  • 3篇王孟龙
  • 2篇曾道炳
  • 2篇顾梅
  • 2篇曾勇
  • 2篇陶传敏
  • 2篇夏仁品

传媒

  • 6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消化外科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诊成人活体右半肝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急诊成人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在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4至12月接受活体肝移植患者中,共有10例接受了急诊活体肝移植治疗(4例为慢性重型肝炎、6例为急性肝功能衰竭;9例为乙型肝炎、1例为药物性肝功能衰竭)。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平均为33.22±6.55。ABO血型相同者8例,相容者2例,Rh不相容者1例。对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1例术后发生腔静脉血栓形成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致移植物失功能而死亡,余受者和所有供者均恢复良好,受者随访6~14个月,中位生存已达8.5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平均移植物重量和受者体重比值为(1.19±0.14)%,移植物容积和受者估计标准肝容积比为(65.13±8.75)%;带肝中静脉右半肝移植物3例,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合并Ⅴ段和Ⅷ段流出道重建3例,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4例。术后血清肌酐、内毒素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总胆红素分别在术后第3、7、14、28天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急诊成人活体右半肝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效果满意,作为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抢救治疗疗效确切。
卢实春戴军王孟龙张振赖威武聚山林栋栋郭庆良李宁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
乙肝肝移植受体术后骨髓CD34^+细胞和PBMCs内乙肝病毒DNA的同步检测
2008年
目的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严重影响预后,HBV感染的病毒来源值得研究。采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术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的存在,然而PBMCs的寿命有限,其中的病毒来源仍不清楚。该研究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方法采集13例乙肝肝移植术后受体外周血和骨髓标本,运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免疫磁性分离法(MACS)分别从外周血和骨髓标本中分离出PBMCs和骨髓来源CD34^-细胞即造血干祖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的HBV DNA,同时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和血清HBV DNA。结果13例病人术前血清HBV DNA阳性8例,阴性5例。术后平均37个月的随访期内(16~77个月)血清中HBV DNA,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全为阴性;13例PBMCs中均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为100%。PBMCs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40±0.85;13例骨髓来源CD34^+细胞中都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也是100%。CD34^+细胞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30±0.58。病人PBMCs和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人PBMCs与CD34^+细胞HBV DNA同时为阳性。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PBMC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预防措施下,乙肝肝移植受体虽然外周血清中不能检测到HBV DNA和HBV抗原成分的存在,但术后骨髓CD34^+细胞和PBMCs中皆长期存在HBV DNA。含有HBV DNA的骨髓来源CD34^+细胞可能是含有HBV DNA的PBMCs的来源,也可能是肝移植术后PMBCs内HBV DNA长期存在的原因,及以后导致HBV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然而,现在尚无有效方法可以完全清除这些残存病毒,术后长期的抗病毒药物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赵冀卢实春赖威严律南戴军金胜杰
关键词:肝移植乙肝复发
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抗病毒治疗的远期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通过观察乙型肝炎相关肝移植受体在拉米夫定或(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性用药时,体内HB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预防复发及个体优化治疗措施。方法ELISA法、HBV DNA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定期检测术前及术后各时期血清及肝穿刺组织中的HBV标志物,回顾性观察96例受体术后HBV标志物在随访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最长7年随访时间内共有17例(17.71%)乙型肝炎复发患者。2年乙型肝炎实际总体复发率为22.0%,术前病毒复制状态对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有影响(P〈0.05);82.4%(14/17)乙型肝炎复发者发生在术后3年内,是3年后复发人数的4.7倍(P〈0.01);3年内复发者中,术前为HBV活跃复制者占78.6%(11/14)。抗-HBc和抗-HBe检出率随时间下降,但仍长期存在。结论术后乙型肝炎复发依然存在。对于术前非HBV活跃复制受体,在术后严格联合预防用药且有补救方案前提下,以术后3年作为时间尺度来尝试停用或降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从而建立一套不同病毒及免疫状态下的个体用药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戴军卢实春严律南李波赖威赵冀金圣杰文天夫赵纪春曾勇顾梅陶传敏张秀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核苷类似物
乙型肝炎相关肝移植受体供肝植入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相关受体在拉米夫定或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下供肝植入前后移植物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移植物HBV再感染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复发寻找切入点。方法 用酶联放射免疫法、HBV DNA荧光定量法、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定期检测78例受体手术前后血清及90例供肝活检组织,重点观察供肝植入前后HBV标志物在肝组织及血清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移植时无论受体为HBV活跃复制状态或非活跃复制状态,供肝植入后2 h内活检肝组织既无HBV DNA又无HBsAg、HBcAg阳性证据。结论 在现有预防措施下,无论受体术前HBV复制状态如何,健康供肝无术中HBV颗粒直接感染的证据,其机制及在远期HBV再感染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戴军卢实春严律南李波赖威刘隽赵冀文天夫赵纪春顾梅林琦远王文雅张秀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移植受体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标志物
重建乙肝主动免疫免疫微环境的初步探讨
目的:乙肝相关肝移植受体术后重建乙肝主动免疫既是预防乙肝复发保证长期生存的理想措施,又是停用LAM和HBIG的一种先决条件。主动免疫能否重建成功涉及多方面因素。对于这些影响重建成功因素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对一些表观的临床指...
戴军
关键词:免疫微环境主动免疫免疫反应乙肝复发疫苗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后重建 乙型肝炎主动免疫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反应,初步探讨影响疫苗接种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方法前瞻性观察了13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患者,术后应用拉米夫定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方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平均达38个月(27~77个月),接种方案为分别在第0、1、2、6个月肌内注射接种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每次40μg,分别在接种1、2、3、6、7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的滴度水平。结果13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4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7例(53.8%)出现抗体阳性反应,抗-HBs滴度有2例(15.4%)增幅〉100U/L,4例(30.8%)超过基础值1倍以上;第四次疫苗接种后随访8个月,有6例抗-HBs滴度水平仍高于接种前10U/L以上,仅有1例下降到接种前水平。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重建针对乙型肝炎的主动免疫是可行的,但如何提高疫苗的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水平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研究。
金圣杰卢实春赖威戴军赵冀李幼平严律南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乙型肝炎疫苗主动免疫
肝移植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CD34^+细胞中HBV DNA含量及复制状态检测被引量:3
2007年
PBMC包括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HBV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受体PBMC内仍有HBV DNA存在,是HBV再感染的主要病毒来源。在肝移植术后持续规范的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及细胞半衰期作用下,PBMC应逐渐呈HBV DNA阴性,但临床情况并非如此,推测造血干细胞已有HBV感染,其内的HBV随细胞分裂而复制并进入子代细胞,导致HBV持续存在及耐受。为证实此推测,我们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磁珠分选,分离PBMC中的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骨髓CD34^+细胞并提取DNA,进行总HBV DNA和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
赖威卢实春李幼平赵冀戴军金圣杰
关键词:肝移植病毒复制单个核细胞CD34^+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量的吗替麦考酚酯免疫抑制方案对改善肝移植术后肾损害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为了了解肝移植术后,基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减量的吗替麦考酚酯(MMF)免疫抑制方案改善肝移植术后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回顾分析3年内资料完整的124例肝移受体术后CNI相关肾损害发生情况,总结基于CNI减量的MMF免疫抑制方案改善肝移植术后肾损害的临床效果。结果124例肝移植受体中,有14例(11.29%)发生CNI相关肾损害,其中5例(5/22)发生于环孢素A(CsA)组,9例(9/102)发生于他克莫司(TAC)组,术后发生肾损害的时间为(12.92±9.04)个月(1—31个月)。TAC剂量降低约55%[(2.6±1.14)mg/d与(1.1±0.22)mg/d;t=3.000,P=0.040],CsA剂量降低约70%(370±179)mg/d与(105±27);t=3.359,P=0.028,MMF平均剂量为(1.05±0.15)g/d(0.5—1.5g/d)。免疫抑制方案调整后平均随访时间(6.00±3.37)个月(3—14个月),14例肾损害受体血清肌酐从(139±46)μmol/L降到第1、2、3个月的(122±46)μmol/L(t=3.152,P=0.004)、(114±53)μmol/L(t=4.180,P=0.001)和(93±18)μmol/L(t=4.721,P=0.000);肌酐清除率从(52±21)ml/min增加到第1、2、3个月的(63±22)ml/min(t=-3.439.P=0.004)、(69±25)m]/min(t=-4.207,P=0.001)和(79±25)m]/min(t=-6.149,P=0.000)。71.43%(10/14)CNI相关肾损害受体血清肌酐水平恢复正常,21.43%(3/14)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降低,7.14%(1/14)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基于CNI减量的MMF免疫抑制方案能持续显著改善肝移植术后CNI相关肾损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赖威卢实春王孟龙张静武聚山戴军曾道炳夏仁品李宁
关键词:肝脏移植吗替麦考酚酯肾功能障碍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提呈功能检测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vs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vs39258.4±5554.9,P<0.001)。结论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赖威卢实春李幼平严律南李波李胜富刘隽戴军赵冀
关键词:肝移植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
肝移植术后成功重建乙型肝炎主动免疫1例被引量:3
2007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HBV复制活跃,终末期肝硬化患者,于2001年行同种异体原位经典肝移植术,术后无并发症,顺利恢复,基于普乐可复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及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复发方案。HBIG 400U/月,肌肉注射,恒定保持抗-HBs在90-100U/m1。
卢实春赖威戴军刘源王孟龙李宁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病毒乙型主动免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