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隽

作品数:40 被引量:334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磁共振
  • 11篇成像
  • 10篇磁共振成像
  • 9篇CT表现
  • 8篇胰腺
  • 8篇细胞
  • 8篇X线
  • 7篇肝细胞
  • 7篇X线计算
  • 7篇X线计算机
  • 6篇断层摄影
  • 6篇胰腺炎
  • 6篇腺炎
  • 6篇肝脏
  • 5篇断层摄影术
  • 5篇多排螺旋CT
  • 5篇细胞癌
  • 5篇肝细胞癌
  • 4篇胆管
  • 4篇肝癌

机构

  • 36篇四川省第四人...
  • 35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四川省人民医...
  • 3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华中理工大学
  • 1篇四川省妇幼保...
  • 1篇温州市第三人...
  • 1篇成都铁路中心...

作者

  • 40篇徐隽
  • 36篇宋彬
  • 17篇吴苾
  • 10篇印隆林
  • 8篇李迎春
  • 7篇陈卫霞
  • 5篇邬颖华
  • 5篇闵鹏秋
  • 5篇罗小华
  • 4篇张瑾
  • 4篇刘再毅
  • 4篇刘杰
  • 4篇程燕
  • 3篇陈宪
  • 3篇杨洋
  • 3篇严志汉
  • 2篇陈光文
  • 2篇李真林
  • 2篇阳波
  • 1篇李世军

传媒

  • 23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卫生事业...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第四届中国西...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管细胞性肝癌与肝细胞性肝癌侵犯胆管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性肝癌(ICC)与肝细胞性肝癌(HCC)侵犯胆管的CT及磁共振显像(MRI)特征的差别,提高对二者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侵犯胆管的18例ICC和32例HCC病例进行CT或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结果ICC侵犯胆管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胆管扩张程度明显、扩张胆管粗细不均、管壁增厚伴明显强化,扩张胆管常位于肿块中;其肿块表现为边缘轻度强化或无强化。HCC侵犯胆管表现为:胆管扩张程度轻、扩张胆管受推压,管壁增厚或强化少见,扩张胆管常位于肿块旁;其肿块主要表现为造影剂"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两者在以上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C和HCC侵犯胆管的影像学表现有显著差异,CT或MRI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阳宁静宋彬吴苾徐隽赵黎明
关键词:胆管细胞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胆道梗阻磁共振显像
3D梯度回波Dixon技术对全肝脂肪肝的定量及治疗效果的评价
2022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3D梯度回波Dixon技术对全肝脂肪肝的定量及治疗效果,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使用荷兰飞利浦3.0T高场强MRI3D梯度回波Dixon序列对32例脂肪肝患者治疗前后全肝快速扫描,所得数据经矩阵实验室(MATLAB)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自动生成全肝平均脂肪分数(FF),以肝穿刺活检为标准,分别与CT、常规MRI技术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32例全肝脂肪肝最大FF为61%、最小FF为12%,治疗后最大FF为41%、最小FF为4%,11例经治疗后全肝平均FF降低20%以上,16例降低20%以下,5例恢复正常。磁共振3D梯度回波Dixon序列脂肪定量技术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CT、常规MRI和3D梯度回波Dixon序列检查对全肝脂肪肝定量及治疗效果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59.375%(19/32)、62.500%(20/32)和93.750%(30/32);3D梯度回波Dixon技术与CT、常规MRI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χ^(2)=9.14;P<0.05)。结论:MRI 3D梯度回波Dixon技术对全肝脂肪肝的定量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明显优于常规MRI和CT检查,可为临床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和依据。
杨超阳波徐隽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
肺功能监测和CT肺功能成像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CT肺功能参数与肺功能检查参数的相关性及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肺部检查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完成PFT和胸部CT检查。采用最大吸气末和最大呼气末屏气螺旋CT扫描。用CT肺功能定量软件分析CT扫描图像。结果:吸气末肺体积与PFT的最大肺总量明显相关,呼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与残气量、呼吸比与RV/TLC有相关性,吸气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存在相关性。像素指数(PI)=-910^-950 HU,与FEV1、FEV1%、FEV1/FVC及FVC%相关,其中与FEV1/FVC的相关性最大。呼气相平均CT值与FEV1、FEV1%、FVC%、FEV1/FVC存在相关性。呼气相CT各阈值与PFT参数均相关。结论:行螺旋CT扫描测得最大吸气末及最大呼气末与PFT结果相关性好,因此CT肺功能定量成像技术可能是一种良好的测定肺功能相关参数的技术。
陆海英袁泉徐隽刁承林张强
关键词:CT肺功能检查肺功能监测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表现特征(附4例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CT表现特征。方法收集4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的AIP患者的CT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在CT图像上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质地、强化程度、胰管、胰腺边缘、胰周及腹膜后各间隙等情况并分析AIP的CT表现特征。结果3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为胰头的局限性肿大;病变区域胰腺实质在动脉期强化减弱但出现明显的延时强化;2例在胰腺病变区周围环绕包膜样结构;2例伴胆总管胰头段狭窄,1例ERCP显示胰管不规则狭窄;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CT复查显示胰腺情况明显好转。结论AI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徐隽宋彬吴苾杨洋李迎春
关键词:胰腺炎
胰腺的血管系统被引量:26
2002年
胰腺的血管是上腹部内脏血管系统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之一。来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一道 ,构成了胰腺丰富的动脉血管网。作为肝外门静脉系统最重要的两大静脉属支环路之一的胰头静脉弓和来自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属支组成了引流胰腺血液的静脉框架。正确认识胰腺的血管解剖并熟悉其影像学表现 ,有助于识别胰腺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异常状况 。
宋彬徐隽闵鹏秋
关键词:胰腺血管系统解剖学影像学表现
VIBE序列在原发性肝癌MRI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评价MR VIBE序列多期增强扫描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对 32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常规MR(T1WI、T2WI)序列和VIBE序列扫描,先行各序列平扫,再进行 VIBE多期增强扫描和2D T1WI增强扫描; 观察VIBE增强扫描各时相肿瘤的 MR征象、VIBE资料重建后对病灶血管及肝血管解剖的显示,评价各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及定性能力。结果 VIBE多期增强扫描发现 42 个病灶(100%),明显多于2D T1WI增强扫描发现的 38 个病灶(90. 5%),P<0. 05; T1WI 平扫和 T2WI 分别发现病灶为 30 个(71.4%)和33个(78.6%),P<0.05。30例(93.8%)患者在VIBE序列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肝动脉系统图像质量达2级,31例(96.9%)患者门脉期显示血管图像质量为 2 级; 经 MPR、MIP重建,14 个病灶可清晰显示供血动脉,12个病灶显示引流静脉。结论 MR 3D VIBE序列多期增强扫描在病灶细节、供血动脉及肝血管解剖的显示上较常规序列具有更高的价值。
邬颖华宋彬徐隽印隆林毛芸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MR肝血管WI技术诊断
MRCP在肝外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技术在肝外胆 磁共振水成像  肝外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收治的42例胆管梗阻患者的MRCP检查临床资料,分析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在MRCP上的不同表现。结果 MRCP检查在30例良性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胆管均匀扩张及逐渐狭窄,管壁均匀增厚,断端可呈“鸟嘴样”,其在良性梗阻中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30/30)和97%(29/30);12例恶性梗阻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胆管不均匀对称扩张及突然狭窄或截断,管壁不均匀增厚,可出现“双管截断征”,其在恶性梗阻中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12/12)和92%(11/12)。结论 MRCP是一种无创性显示胰胆管管腔形态学改变的影像学方法,在评价肝外胆管梗阻中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
刘杰宋彬徐隽印隆林
关键词:MRCP肝外胆管梗阻恶性梗阻
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病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腺癌肝脏转移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消化道上皮腺癌肝脏转移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其原发灶包括胃癌10例、十二指肠癌1例、结肠癌18例、直肠癌7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重点观察肝内转移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36例中有32例(88.9%)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3例(8.3%)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1例为以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CT增强扫描,有4例(11.1%)病灶周边出现动脉期淡薄的环状强化;门静脉期29例(80.6%)表现为病灶边缘部的轻度环状强化,向内为稍低密度环状软组织影,中心区呈更低密度的圆形影,即典型的“牛眼征”;3例(8.3%)动脉期、门静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病灶边缘部在门静脉期的淡薄环状强化,特别是“牛眼征”是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的特征性CT表现。
李萍宋彬邬颖华吴苾徐隽
关键词:腺癌
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肝脏CT测量体积与术中肝脏质量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对活体肝移植供体肝脏进行术前CT体积测量,探讨术前测量体积和术中测得移植肝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1例活体肝移植供体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肝脏的四期增强CT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肝静脉期图像供体全肝及部分肝体积。手术中对切下的移植部分肝脏称重。用统计学方法对CT测量的移植肝脏体积和手术中称重的移植肝质量进行分析,计算出回归直线,结果用散布图进行描述。结果术前CT测量的移植肝体积为(699.47±140.18)mL,术中测得的移植肝质量为(532.14±98.01)g,二者成正相关(r=0.848,P<0.001),可用公式W术中(g)=0.593×V术前(mL)+117.229来表示。结论供体移植肝术前CT测量体积与术中移植肝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术前可通过公式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对应的移植肝质量,为供体的选择和制定恰当的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袁元宋彬吴苾徐隽李迎春
关键词:活体肝移植多层CT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因SLE病人急性腹痛而行腹部螺旋CT扫描检查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 ,其中增强CT扫描 16例 ,CT平扫 7例。着重观察肠道、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CT表现牲 ,同时也记录其它腹部异常征象 ,如浆膜腔积液、实质性脏器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结果 :肠壁肿胀、增厚 19例 (19/2 3,82 6 % ) ,肠壁“靶征” 12例 (12 /16 ,75 % ) ,肠管扩张 16例 (16 /2 3,6 9 6 % )。肠系膜肿胀和脂肪密度增高 2 1例 (2 1/2 3,91 3% ) ,肠系膜血管充血、增粗 18例(18/2 3,78 3% ) ,肠系膜血管“梳状”排列 4例 (4/16 ,2 5 % )。其它CT异常征象包括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肾脏异常、腹膜后淋巴结肿等。结论 :缺血性肠病是SLE病人出现急性腹痛最主要的病理改变 ,其肠壁、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异常CT表现。
徐隽宋彬罗小华陈卫霞刘再毅张瑾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缺血性肠病螺旋CT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