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旭东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胆管
  • 3篇原发性
  • 3篇结石
  • 2篇胆管结石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癌组织
  • 2篇逆行
  • 2篇腺癌
  • 2篇腺癌组织
  • 2篇酶链反应
  • 2篇内胆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肝内
  • 2篇肝内胆管

机构

  • 9篇武汉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1篇徐旭东
  • 9篇孙权
  • 8篇刘志苏
  • 4篇吴亚群
  • 3篇张林
  • 2篇夏耘
  • 2篇罗智勇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套式PCR技术对胆色素结石成因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孙权刘志苏徐旭东
关键词:胆色素结石细菌培养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细菌感染
周期蛋白在兔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徐旭东刘志苏孙权
关键词:周期蛋白肝内胆管结石基因表达胆道外科
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在难以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行单纯TACE治疗,25例行RFA联合TACE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B超、CT或MRI,确定肿瘤坏死范围,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两组外周血CD4+、CD8+、CD4+/CD8+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治疗后12周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预期生存率并预测平均生存期。结果:TACE组治疗前CD4+为28.68%±7.58%,治疗后为30.16%±6.33%,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ACE组CD8+、CD4+/CD8+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组治疗后CD4+、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综合组治疗后CD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ACE组与综合组术后肿瘤坏死范围分别为(0.25±0.07)cm和(2.01±0.26)cm,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综合组术后血清AFP含量为(32.77±4.66)μg·L-1,与TACE组术后血清AFP含量(256.33±17.85)μg·L-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综合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TACE组(P<0.01)。结论:对于难以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经皮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徐旭东刘志苏孙权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动脉栓塞化疗原发性肝癌
RhoC、KAI1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Ras homologous C(RhoC)、KAI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应用HPLAS-1000型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检测45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和75例乳腺癌组织中RhoC和KAI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hoC蛋白在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07±0.01)、(0.35±0.12),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oC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KAI1蛋白在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72±0.25)、(0.27±0.13),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RhoC、KAI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 RhoC、KAI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hoC和KAI1异常表达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徐旭东吴亚群张林罗智勇夏耘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RHOCKAI1
ERCP在老年患者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对老年患者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年龄将33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检测2组患者常规ERCP后6、24和48 h血淀粉酶(AMY)和肝功能的变化,对2组患者造影成功率、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ERCP后血AMY、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患者ERCP造影成功率为96.3%(130/135),老年组患者ERCP造影成功率为96.1%(195/203),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ERCP诊断准确率(98.5%,192/195)明显高于非老年组(84.6%,11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患者ERCP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8%(20/135),老年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2%(35/20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ERCP后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ERCP对老年患者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徐旭东吴亚群刘志苏孙权张林
关键词: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老年患者梗阻性黄疸
经ERCP置放支架治疗医源性胆管狭窄49例体会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置放支架治疗医源性胆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ERCP置放支架治疗医源性胆管狭窄49例,分别在术后第1、4、7和11天检测病人肝功能的变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血白细胞水平,观察病人住院时间、临床治愈率及术后第1、3、5年复发率。结果治愈42例,治愈率为85.7%。术后第1、4、7和11天,病人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血白细胞水平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比较各项指标术后第1天与第7天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与第11天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8.2%、12.2%和20.4%,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为(14.5±1.9)d,住院时间为(9.8±1.3)d。对于直径>3mm和<3mm的胆管狭窄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置放支架治疗医源性胆管狭窄可以提高远期疗效,尤其对于直径>3mm的胆管狭窄,其机制可能与保留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孙权刘志苏徐旭东
关键词:胆管病理性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促进人胆管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方法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20份幽门螺杆菌阳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20份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以及20份正常胆汁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与凋亡。结果与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正常胆汁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明显促进QBC939细胞增殖(P<0.05),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处理48 h的QBC939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具有强大的潜在促增殖活性,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孙权刘志苏徐旭东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胆汁胆管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癌细胞增殖人胆管幽门螺杆菌阴性
PCNA、p53及CyclinB1 mRNA在兔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通过检测PCNA、p53及和CyclinB1 mRNA在兔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肝内胆管结石动物模型,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30例胆管结石兔和20例正常兔胆管组织CyclinB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胆管组织PCNA和p53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胆管结石兔胆管组织PCNA表达阳性率40%,明显高于对照组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结石兔胆管组织p53表达阳性率0,对照组p53表达阳性率0,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结石兔胆管组织CyclinB1 mRNA表达水平(0.436±0.133)与正常对照组(0.178±0.0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结石兔胆管G1/S期细胞比例(50.11±6.34)%,与正常组(75.23±5.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M期细胞比例(35.59±4.68)%,与正常组(15.35±3.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细胞增殖指数(18.87±1.66),与正常组(5.32±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15.24±0.87)%,与正常组(2.33±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p53及CyclinB1mRNA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胆管细胞大量增殖在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细胞增殖与恶性细胞的无限增殖有根本的区别。
徐旭东刘志苏孙权
关键词:PCNACYCLINB1肝内胆管结石PCNA表达正常兔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脂质体介导的VEGF质粒肝脏内注射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肝脏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质粒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组、重组VEGF治疗组(缺血前20 min经门静脉肝脏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VEGF表达质粒),制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毕、术后2、6、12、24 h共5个时间点检测肝功能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于术毕6 h取各组部分动物肝组织,以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Fas mRNA水平,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于术毕24 h处死动物,取缺血部分肝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复流后6 h,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至峰值,其后呈下降趋势,于术毕6、12、24 h,肝缺血再灌注组ALT值显著高于重组VEGF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肝缺血再灌注组SOD呈下降趋势,XO呈上升趋势,重组VEGF治疗组于术毕6 h以后SOD呈上升趋势,XO呈下降趋势,与肝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重组VEGF治疗组的Fas mRNA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低于肝缺血再灌注组(均P<0.01),光镜及电镜下观察,重组VEGF治疗组的肝细胞损伤亦较肝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结论肝缺血前肝组织内预注射脂质体包裹的含有VEGF基因的质粒对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下调Fas mRNA的表达,抑制肝细胞的凋亡来实现的。
徐旭东吴亚群孙权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转染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nm23、CXCR4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nm23、CXCR4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乳腺良性疾病和368例原发性乳腺癌中nm23、CXCR4蛋白的表达,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82例乳腺良性疾病和368例原发性乳腺癌中STAT3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STAT3与nm23、CXCR4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乳腺良性疾病组织STAT3mRNA相对表达量0.10±0.02,乳腺癌组织STAT3mRNA相对表达量0.48±0.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原位癌和浸润性癌STAT3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2±0.05、0.95±0.1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和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STAT3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06、0.88±0.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良性疾病组织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乳腺原位癌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浸润性癌,无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CXCR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乳腺癌组织,乳腺原位癌CXCR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性癌,无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CXCR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STAT3与nm23表达呈明显负相关,STAT3与CXCR4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nm23、CXCR4蛋白与原发性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STAT3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作用于nm23、CXCR4调控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徐旭东吴亚群张林罗智勇夏耘
关键词:CXCR4乳腺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