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渤

作品数:107 被引量:678H指数:17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3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34篇重金
  • 34篇重金属
  • 31篇污染
  • 27篇地球化
  • 27篇地球化学
  • 25篇沉积物
  • 24篇重金属污染
  • 24篇金属污染
  • 17篇河床沉积物
  • 16篇矿床
  • 15篇页岩
  • 15篇金矿
  • 14篇土壤
  • 14篇黑色页岩
  • 14篇成矿
  • 13篇金矿床
  • 12篇地球化学分析
  • 10篇同位素
  • 9篇湘中
  • 8篇

机构

  • 85篇湖南师范大学
  • 41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东华理工大学
  • 4篇衡阳师范学院
  • 3篇天津大学
  • 3篇张家口学院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湖南省环境保...
  • 2篇湖南省农业对...
  • 1篇湖南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湖南省微生物...

作者

  • 107篇彭渤
  • 25篇谭长银
  • 24篇王欣
  • 16篇谢淑容
  • 14篇方小红
  • 13篇余昌训
  • 13篇唐晓燕
  • 10篇涂湘林
  • 7篇张坤
  • 6篇杨广
  • 6篇徐婧喆
  • 6篇刘茜
  • 6篇黄瑞华
  • 5篇肖敏
  • 5篇杨克苏
  • 5篇万大娟
  • 4篇宋照亮
  • 4篇尹春艳
  • 4篇陈广浩
  • 4篇鲍志诚

传媒

  • 12篇大地构造与成...
  • 8篇环境科学学报
  • 7篇环境科学研究
  • 7篇矿物岩石地球...
  • 4篇地质学报
  • 4篇地球化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科技导报
  • 3篇地质地球化学
  • 3篇环境化学
  • 3篇华东地质学院...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矿物学报
  • 2篇商丘师范学院...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 2篇地质通报

年份

  • 7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1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铅污染特征及铅来源的Pb同位素示踪分析
2023年
利用BCR及1M HCl分离提取技术对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不同化学形态铅的铅含量及Pb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床沉积物重金属铅含量变化大(Pb含量为(54.4~4379)mg/kg),且富集明显(EF>3.5)。不同河段沉积物铅富集程度明显不同,湘潭、长沙及湘阴河段沉积物铅富集程度相近(EF平均为3.5~4.1),而株洲段沉积物铅富集明显较高(EF平均为82.0)。BCR分离提取结果显示河床沉积物铅主要以赋存于铁锰氧化物中的可还原态铅(43.76%)和赋存于硅酸盐矿物的残渣态铅(41.53%)的形式存在。沉积物全岩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株洲段铅为非放射成因铅(^(206)Pb/^(207)Pb平均为1.1744),而湘潭至湘阴段沉积物明显富放射成因铅(^(206)Pb/^(207)Pb平均为1.1827)。由BCR提取的可提取态与残渣态铅的^(206)Pb/^(207)Pb比值平均分别为1.1798±0.002及1.1844±0.008,即可提取态与残渣态铅之间Pb同位素组成变化不明显。而1M HCl提取的可提取态(^(206)Pb/^(207)Pb平均为1.1746±0.004)与残渣态铅(^(206)Pb/^(207)Pb平均为1.1859±0.007)的Pb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这可能是BCR分离提取实验中,株洲段沉积物非放射成因的人为源铅未完全提取所致,故BCR提取法不适合用于矿业活动影响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株洲段沉积物中铅为来自铅锌矿矿石(62.4%)及燃煤排放(36.8%)人为源铅组成的二元混合铅,而湘潭至湘阴段沉积物铅为来自自然源花岗岩(54.4%)和来自人为源铅锌矿矿石(29.2%)及燃煤排放(15%)组成的混合铅。
陈海生彭渤方小红邬思成李芹吴晶郭馨彤董英帅吴能球谢淑容戴亚南
关键词:沉积物
沅江下游入湖段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被引量:12
2016年
对沅江入湖沉积物进行钻探取样,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沉积物重金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Ba、Sc、V、Th、U、Cu、Co、Ni、Cr等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分布相对均匀;而Mn、Zn、Pb、Mo、Cd、Tl、Bi等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大,分布不均匀。重金属含量柱状剖面变化特征及富集系数(EF值)的计算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d达显著富集,而Sc、V、Mn、Pb、Bi等为中等富集程度。沉积物中存在3个重金属富集层,即中下部Pb、Tl、Bi富集层;中上部Pb、Cr、Ni、Cu富集层;浅表部V、Cr、Mn、Ni、Cu、Zn、Pb、Cd、Tl、Bi等多种重金属富集层。地累积指数(Igeo)和综合富集指数(EI)评价结果显示:沅江入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自河床深部向浅部,污染程度趋于增强,污染元素组合趋于由Pb-Bi的单一元素组合向由V-Cr-Mn-Ni-Cu-ZnPb-Cd-Bi组成的复合元素组合变化。且自上游向下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趋于降低。这种重金属污染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人为活动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小红彭渤张坤曾等志匡晓亮吴蓓娟谭长银王欣
关键词:重金属富集重金属污染河床沉积物
杂交稻和常规稻对复合污染稻田土壤砷镉提取效果差异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为实现对稻田土壤砷(As)、镉(Cd)污染的同步移除,利用根箱试验,选取代表性杂交稻(HR)和常规稻(CR)品种作为修复材料进行提取.为了评估种植HR和CR对土壤As、Cd的提取效果,以未种植水稻土壤作为对照(CK),利用孔隙水采集器在其全生育期内采集并监测土壤水溶态As、Cd浓度的变化;分别在水稻分蘖期、成熟期采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原位实时测定根际土壤剖面有效态As、Cd浓度;收获时利用分级提取法分析土壤As、Cd赋存形态及总量变化,并分析植株各部位的As、Cd累积量.结果表明:水稻生长能够有效消耗土壤中生物有效态As、Cd,且HR较CR表现出更高效的As、Cd同步富集能力.水稻成熟期,种植HR的土壤中DGT-As(扩散梯度薄膜提取态As)浓度较种植CR和CK处理分别下降69%和71%,DGT-Cd(扩散梯度薄膜提取态Cd)浓度分别降低35%和58%;HR和CR收获后土壤总As含量分别减少8%和1%,总Cd含量分别减少31%和14%;HR对土壤As、Cd的单株去除量分别为CR的1.2和4.5倍;每年种植两季HR对土壤As、Cd的移除率分别为CR的1.2和4.3倍.研究显示,种植HR对As、Cd具有更高效的提取能力,可优先作为修复材料对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态As、Cd进行专性提取减量,为As、Cd复合污染稻田土壤清洁提供了一条有益路径;但还需结合水分优化管理、施加促溶剂等方式形成修复链,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缩短修复年限.
吴珂萌严露柳赛花纪雄辉王欣李翔鸿杨京民戴宏博彭渤
关键词:镉(CD)
小球藻对土壤-水稻系统砷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揭示绿藻对土壤-水稻系统砷形态转化的影响特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浓度小球藻共存条件下水稻土砷氧化还原与溶解释放行为的变化,并结合水稻培育试验,对小球藻影响水稻砷吸收与体内砷形态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试验设置对照组及小球藻浓度(以体积分数计)分别为1%、5%、10%的处理,研究了小球藻对溶液体系、淹水土壤体系和淹水土壤-水稻体系中砷的化学形态转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加藻组使As(Ⅲ)溶液和淹水土壤Eh(氧化还原电位)与pH均普遍高于对照组.在As(Ⅲ)溶液体系中,加藻组As(Ⅲ)氧化转化率较对照组升高2. 38%~4. 95%,该作用在淹水土壤中得到印证,小球藻的共存使土壤孔隙水ρ[As(Ⅴ)]较对照组升高129. 22%~221. 41%,而ρ(甲基砷)出现显著下降(5. 25%~53. 31%).水稻栽培试验进一步发现,小球藻明显促进土壤中晶体态铁铝氧化物向弱结晶与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等的转化,导致水稻幼苗对砷的吸收积累量增加-3. 4%~23. 11%,推测这与小球藻作用下土壤孔隙水ρ(DOC)的增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尽管小球藻有利于提高淹水土壤体系Eh并加速As(Ⅲ)的氧化转化,但小球藻可能通过有机酸等分泌物的竞争吸附作用促进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的溶解释放,从而增加水稻砷吸收;淡水藻类对土壤-水稻体系砷吸收积累的风险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并需要在大田试验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肖莎王欣刘代欢张悦彭渤谭长银章新平
关键词:水稻土AS小球藻
湘江长潭株段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正>湘江长沙-湘潭-株洲(简称'长潭株')段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以往研究得到沉积物严重受Cd、Cu、Pb、Zn、Mn等多种重金属的污染。但河流沉积物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单元,其物质组成既是流域岩石风化的产物,...
谢伟城彭渤匡晓亮肖瑶杨梓璇方小红曾等志吴蓓娟涂湘林王欣谭长银
关键词: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与风险解析被引量:90
2015年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和促进作物生长的应用价值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该文综述了生物炭在改善农业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生物炭在提高农业土壤有效水含量,增加土壤矿质元素利用效率,缓解土壤酸化,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微观机制。特别地,该文强调了生物炭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污染物富集以及氮素根系吸收量下降等不可忽视的潜在问题,并对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以期为生物炭在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与环境质量中的安全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王欣尹带霞张凤谭长银彭渤
关键词:土壤环境影响作物生物炭农业安全
湘中安化黑色页岩土壤玉米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等分析技术,对产于安化东坪、烟溪黑色页岩土壤上的玉米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东坪、烟溪黑色页岩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的程度及其元素组合特征明显不同,但生长在其上的玉米有相似的主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玉米中Cd、Cr、Sc、Tl、Zn等重金属相对富集,以Cd的富集尤为明显;而Ba、Co、Cu、Fe、Mo、Ni、Pb、Sb、U、V等重金属相对亏损。黑色页岩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表现为Sc、Cr、Cd、Tl等生物毒性重金属元素在玉米中富集,而Ba、V、Co、Ni、Mo、Rb、Sr等生物必需微量金属在玉米中亏损。
杨克苏彭渤刘茜余昌训唐晓燕谢淑容谭长银
关键词:重金属玉米
凤眼莲源生物炭对土壤As、Hg、Cd溶出特性与化学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以我国典型水生入侵植物凤眼莲为前体制备了生物炭(BCW)和负载铁生物炭(BCW-Fe),在对其理化特性进行充分表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这2类生物炭对金矿冶炼区酸性复合污染土壤中As、Hg、Cd的钝化修复效果.水浸与酸浸实验表明,5%(质量分数)BCW与5%(质量分数)BCW-Fe处理分别使土壤As浸出浓度降低91.4%~91.6%和64.9%~96.8%,Hg浸出浓度由0.03~0.04μg·L-1降低至0~0.02μg·L^(-1);而2种材料对Cd的钝化优势分别出现在中性和酸性浸出条件下.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显示,2种生物炭处理均使As、Hg、Cd由植物可利用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较为稳定的铁锰氧化物与有机物结合态转化.其中,BCW与BCW-Fe的加入分别使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As总量减少0.3%和3.1%,使这2种非稳态Hg总量分别减少2.3%和3.4%,使这2种形态Cd总量分别减少7.7%和14.9%.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凤眼莲负载铁生物炭提供了一种能够在我国广泛分布的酸雨沉降地区内实现对复合污染土壤中As、Hg、Cd同步稳定钝化的有效材料,与此同时,该方法有利于实现对入侵植物的有效管理和应用土地系统进行长期固碳.
潘亚男陈灿王欣万勇钟振宇彭渤谭长银
关键词:浸出浓度形态分析
组合式大气干湿沉降采样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大气干湿沉降采样器,它包括沉降缸和置于沉降缸内的样品收集器,沉降缸的外壁上可拆卸连接有支腿。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支腿可拆卸连接于沉降缸的外壁上提高了拆装的便捷形,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也便于携...
谭长银曹雪莹彭渤王欣张林
文献传递
湘中桃江锰矿废矿堆环境地球化学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对湘中桃江锰矿废矿堆的废石进行了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野外观察及分析结果表明:组成废矿堆的岩石主要是赋矿围岩中奥陶统黑色页岩和原生碳酸锰矿石。这些废石富含Cu、Pb、Zn、Cr、Tl、Sb、U等重金属元素。废石暴露地表而遭受风化分解,导致Sc、V、Cr、U、Cd、Th等重金属元素淋滤释出,在废石样品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迁移特征,且以V、Cd、U的迁移性最为强烈。此外,黑色页岩中Ni、Cu、Zn、Pb、Tl、Sb也明显发生淋失。这些重金属元素如Cd、Tl等毒性极强,进入矿区周围不断积聚,便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故对区内分布的废矿堆作为重金属污染源应高度重视。
谢淑容彭渤唐晓燕余昌训
关键词:环境地球化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