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军

作品数:82 被引量:420H指数:12
供职机构:解放军306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1篇骨折
  • 28篇手术
  • 21篇脊柱
  • 20篇手术治疗
  • 15篇股骨
  • 12篇股骨粗隆
  • 12篇粗隆
  • 11篇椎体
  • 11篇疗效
  • 10篇腰椎
  • 10篇后凸
  • 10篇脊柱侧
  • 10篇钢板
  • 9篇椎体后凸
  • 9篇椎体后凸成形
  • 9篇内固定
  • 8篇压缩骨折
  • 8篇疏松性
  • 8篇椎弓
  • 8篇高龄

机构

  • 73篇解放军第30...
  • 10篇解放军306...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作者

  • 82篇彭军
  • 62篇马华松
  • 42篇邹德威
  • 35篇白克文
  • 34篇周雪峰
  • 30篇鲍磊
  • 27篇王蒙
  • 23篇谭荣
  • 20篇海涌
  • 13篇周家宁
  • 12篇吴继功
  • 11篇邵水霖
  • 11篇张建党
  • 10篇马晓明
  • 8篇汪东
  • 7篇陈志明
  • 7篇张强
  • 5篇刘涛
  • 5篇陈晓明
  • 5篇姬勇

传媒

  • 11篇总装备部医学...
  • 6篇颈腰痛杂志
  • 5篇中国骨与关节...
  • 5篇第三届全军创...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12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被引量:33
2006年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1998年1月 ̄2004年1月,对2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0例,女16例,年龄9 ̄37岁,平均17.4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4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7例,脊柱侧凸术后翻修5例。术前侧凸Cobb角76° ̄151°,平均98°,后凸92° ̄153°,平均106°,躯干偏移2 ̄7.9cm,平均3.6cm。其中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症状,18例存在中、重度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经顶椎全脊椎截骨、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手术时间3.5 ̄5.5h,平均4.2h,术中出血量920 ̄2100ml,平均1120ml。术后1周左右戴支具下地,5例术前神经损害者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Cobb角30° ̄79°,平均52.3°,矫正率61.1%;后凸42° ̄86°,平均52.3°,矫正率51.6%;躯干偏移0 ̄1.9cm,平均1.2cm,矫正率71%;身高增长6 ̄11.5cm,平均7.2cm。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1 ̄5.2年),1例术后9个月发现假关节及固定棒断裂,经过再次手术换棒、植骨后融合。末次随访时96%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可安全实施,矫正效果良好。
海涌陈晓明吴继功邹德威夏平陈志明刘玉增姬勇彭军周立金
关键词:脊柱全脊椎截骨术
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PTG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24~74岁,平均45岁...
鲍磊马华松周雪峰王蒙彭军
RF-Ⅱ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被引量:42
2002年
目的:总结RF-Ⅱ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RF-Ⅱ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3年以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影像学检查,并就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例患者获得3~9年(平均5年8个月)随访,按疼痛、体征和功能状况评价,优良率为92.8%,患者满意率为 67.8%。9.4%的椎弓根螺钉弯曲或折断,6.2%的钉杆角度减小,但均未出现复位丢失现象,仅有椎间隙高度和角度的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应用RF-Ⅱ治疗腰椎滑脱症长期疗效肯定,维持复位好;椎间植骨融合可能是进一步减少远期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邵水霖海涌邹德威马华松彭军章纯光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远期疗效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所收治的4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使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使用三叶草型钢板治疗;观察组2...
周雪峰周家宁白克文彭军鲍磊王蒙马晓明马华松
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正>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5- 73岁,平均年龄59岁,病史2月-4年,平均2年3个月,所
彭军海涌马华松周雪峰张强
文献传递
不锈钢材质锁定钢板置入修复肱骨近端骨折:关节功能恢复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被引量:12
2015年
背景:普通钢板内固定过程中需要对肱骨近骨折端周围的软组织进行较大剥离,影响血供,且普通钢板的设计不能够满足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和骨缺损较大以及粉碎型骨折的内固定要求。目的:观察不锈钢材质的锁定钢板置入修复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6医院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所收治的4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中男20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岁;Neer 2部分骨折9例,3部分骨折26例,4部分骨折1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采用Neer评分评定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获得了6-17个月的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5.3±1.2)周;至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肩关节功能为优者12例,良22例,中11例,差3例,优良率71%。内固定后出现软组织感染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无骨不连和骨髓炎发生。提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使骨折在相对微创的环境下达到较好的解剖学复位,并通过坚强的固定使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获得较稳定的康复环境,因此骨折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于Neer 2、3部分以及年轻骨质较好的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结果。
周雪峰周家宁马华松白克文彭军鲍磊王蒙马晓明陆明
关键词:生物材料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
先天性脊柱侧弯并发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2002年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并发脊髓纵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4例术前行CT及MRI检查均发现伴有脊髓内骨性分隔 ,治疗方法是一期行骨性分隔切除 ,2周后行后路侧弯矫形手术 ,效果良好 ,身高平均增加 4 75cm ,Cobb角平均改善为 4 3°,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本方法临床效果好 ,住院时间短 ,医疗费用少 ,值得推广应用。
彭军海涌马华松邹德威魏荣贵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脊髓纵裂骨科外科手术并发症
双柱双接骨板技术治疗伴背侧骨质缺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30例被引量:13
2015年
背景:对于背侧骨质缺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掌侧入路接骨板固定虽为常用手术方式,但其固定不牢固,临床疗效欠佳,而背侧入路使用双接骨板技术的临床报道较少。目的:探讨使用双接骨板技术治疗背侧骨质缺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采用背侧入路在桡骨的桡侧柱与中间柱放置两块解剖自锁接骨板治疗背侧皮质缺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6岁,平均60.5岁。骨折按AO分型:C2型21例,C3型9例。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70 min,平均60 min。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目前无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中间柱和桡侧柱双接骨板固定技术治疗背侧骨质缺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固定可靠、临床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彭军周雪峰白克文王蒙鲍磊
关键词:内固定骨质缺损桡骨远端骨折
小儿脊柱侧弯分期手术治疗早期临床随访结果
目的 总结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多节段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3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治疗5例儿童颈胸段脊柱结...
谭荣马华松邹德威彭军张建党王蒙张峥张墨
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估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8月应用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56~87岁,平均74.4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共31个椎体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术中、术后未出现脊髓或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为(8.4±1.5)分,术后24 h为(2.2±1.1)分,随访期末为(2.3±1.2)分,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与随访期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5.60±1.34)mm,,术后24h为(22.30±1.02)mm,末次随访时为(21.43±0.75)mm;伤椎后凸角度术前平均为(31.65±1.84°),术后24h为(13.30±1.53°),末次随访时为(14.52±1.5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建党马华松邹德威谭荣彭军汪东刘涛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