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CT
  • 4篇螺旋CT
  • 3篇肿瘤
  • 3篇CT扫描
  • 2篇动脉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输尿管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图像
  • 2篇尿管
  • 2篇重症
  • 2篇胃癌
  • 2篇急重症
  • 2篇冠状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成像
  • 1篇带蒂

机构

  • 2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太原市第二人...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太原市铁路中...

作者

  • 23篇张跃珍
  • 17篇李健丁
  • 11篇李睿
  • 9篇武志峰
  • 5篇张华
  • 3篇孙华平
  • 2篇杨州
  • 1篇李莉媛
  • 1篇贺敬红
  • 1篇王新文
  • 1篇张瑞平
  • 1篇蔚锐传
  • 1篇乔英
  • 1篇赵凌倩
  • 1篇李建丁
  • 1篇杨帆
  • 1篇吕永安
  • 1篇任卓琼
  • 1篇叶致刚
  • 1篇张琨

传媒

  • 6篇实用医学影像...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实用医技杂志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山西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8
  • 1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CTA表现及特征性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特点,对临床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发病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确诊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病人38例(试验组),所有病例均行头颈CTA检查,并经超声复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MRI及MRA或手术证实夹层;收集同时期检查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人50例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发病危险因素方面的不同,总结试验组CTA表现特点。结果试验组发病年龄平均52.5岁,较对照组(平均62.1岁)年轻,38例中近半数有发病前头颈部疼痛或出现Horner综合征,近期颈部轻度外伤史等更多见于颈内动脉夹层病人(38例中出现5例);颈内动脉夹层CTA主要表现包括内膜瓣及双腔改变、靶征、夹层动脉瘤等特点。结论头颈CTA是一种可靠的能迅速对大多数颈内动脉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可充分了解病人的临床病史和发病特点,对颈内动脉夹层诊断有提示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典型CTA表现,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张华房亚兰赵凌倩贺敬红张跃珍李健丁
关键词:颈内动脉颈总动脉血管成像
三代双源CT对复杂心率病人一站式心脑血管成像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FORCE CT)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的复杂心率病人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试验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CTA检查;对照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其中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头颈部动脉CTA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评估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CNR、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823,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与头颈部血管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低,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刘慧芳张华杨帆岳华杰孟浩张跃珍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
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1997年
自从1977年Herman首先提出了三维CT(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的概念,1980年应用于临床以来,三维CT渐渐引起影像界重视。骨关节疾病因其骨组织有很高的衰减值,且易与软组织区分,在诊断中最早采用3D-CT,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应用螺旋CT-3D成像及多平面重建相结合对骨关节疾病扫描成像中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59例,男49例,女10例。年龄7~77岁(平均42.2岁)。其中脊柱扫描43例,(颈段16例,胸段7例,腰段20例),骨盆及双髋关节扫描8例,胫骨扫描3例。
李健丁张跃珍李睿孙华平
关键词:骨关节疾病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CT感染性
Seldinger技术在囊肿硬化及脓肿抽吸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4年
武志峰张跃珍李健丁
关键词:SELDINGER技术创伤CT扫描
危急重症患者CT扫描图像质量分析与体会
2002年
张跃珍李睿
关键词:危急重症CT扫描图像质量
小肠间质瘤CT表现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 回顾性观察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CT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x2检验.结果 肿瘤起源于空肠9例,回肠13例,十二指肠3例.黏膜下型2例,肌壁间型13例,浆膜下型10例.病理分型:高危12例,中危7例,低危5例,极低危1例.典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肠系膜脂肪受侵呈点索状高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变化不大.小肠间质瘤以5 cm为界的大小、形态是否规则、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危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 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张跃珍乔英任卓琼张华张琨张瑞平李健丁
关键词:肠肿瘤胃肠道间质肿瘤
结肠CT扫描技术初探
2002年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结肠扫描不同充填剂与不同体位的方法 ,探讨出最佳充填剂与最佳体位以提高结肠 CT扫描质量。方法 :分别对 4 0例结肠 CT扫描病人采用不同的充填剂 ,与不同的体位 ,评价不同的充填剂与不同体位的优缺点。结果 :水作为充填剂组病灶显示情况明显优于泛影萄胺组且伪影少 ,选择不同体位组图像质量也明显优于常规体位组。结论 :结肠 CT扫描时应首选水作为充填剂 ,根据病变不同选择不同的体位 。
张跃珍李睿
关键词:结肠CT扫描结肠病变充填剂体位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评价低张力口服水螺旋CT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  10 9例患者口服水 ,在低张状态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判断肿瘤诊断及分期 ,预测手术可切除性 ,并与手术及病理相对照。结果 病灶检出率 94.5 %。CT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壁多层结构破坏 ,淋巴结及邻近、远隔脏器的转移。螺旋CT的T、N及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 86.7%、68.3 %和 72 .5 %。预测可切除性的准确率 92 .3 %。结论 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等方面具较高的价值 。
孙华平李建丁张跃珍叶致刚
关键词: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副鼻窦CT两种扫描方法的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分析副鼻窦病变 CT扫描轴位片与冠状位片的优劣 ,探讨鼻窦扫描方法的最佳选择。方法 :分别对随机分组的副鼻窦病变采用轴位加重建 45例 ,冠状位 45例 ,进行扫描 ,对比其对诊断的优越性。结果 :冠状位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优于轴位扫描。结论
张跃珍李睿
关键词:副鼻窦CT冠状位轴位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CT表现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分析9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检查程序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总结9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检查的扫描及后处理过程和影像特征。结果 9例输尿管癌均经SCT平扫、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多平面与三维重建,病灶得到清晰显示,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结论 完善有序的SCT检查方法应该包括检查前的准备、扫描后的后处理,这对输尿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武志峰张跃珍李睿李健丁
关键词:原发性输尿管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螺旋CT表现螺旋CT检查检查程序检查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