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超

作品数:9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阵发
  • 5篇前庭
  • 3篇眩晕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疗效
  • 2篇慢性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MRI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神经
  • 1篇血清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南阳医学高等...

作者

  • 9篇张超
  • 9篇刘春岭
  • 9篇李慧
  • 8篇段志毅
  • 4篇张亚青
  • 3篇关志童
  • 2篇王景超
  • 2篇余海涛
  • 1篇高超
  • 1篇邓倩
  • 1篇顾志强
  • 1篇牛亚琦
  • 1篇向莉

传媒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角度影像学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特点,并对血管走行在发病中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TOF-MRA序列对30例前庭阵发症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及30例其他眩晕患者的桥小脑角区进行扫描,对两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压迫类型、神经血管之间的角度(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P组NVCC阳性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眩晕组56.7%(17/30,χ2=6.296,P=0.012,P<0.05)。VP组最常见的NVCC类型为血管袢压迫(15/28,53.6%)。两组间NVCC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3,P=0.421,P>0.05)。VP组血管神经之间角度45°<α<135°的患者24例(24/30,80.0%),显著高于眩晕组(12/30,40.0%,χ2=10.000,P=0.002,P<0.05)。结论VP组NVCC阳性率高,压迫类型以袢压迫多见,血管神经之间的角度在45°至135°之间与VP发病的可能性大。
柴臣通刘春岭李慧张亚青张超段志毅关志童王景超顾志强
关键词:眩晕磁共振成像
前庭阵发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特征及应用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探讨其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伴有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 compression,NVCC)的VP患者作为VP组,并以同期20例年龄、性别分布相仿磁共振检查未见NVCC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行眼肌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o 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 VEMP)检查,对其VEMPs的引出率和各参数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进一步对VP的VEMPs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VP组o VEMP引出22耳(55%),其非NVCC侧引出16耳(84. 21%)、NVCC侧6耳(28. 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 33,P <0. 05),对照组引出35耳(87. 50%); VP组c VEMP引出26耳(65%),其中非NVCC侧引出17耳(89. 47%),NVCC侧9耳(42. 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 59,P <0. 05),对照组引出35耳(87. 50%); VP组NVCC侧与对照组o VEMP、c 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 70,P <0. 05;χ~2=13. 65,P <0. 05); 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o VEMP、c 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P> 0. 05;χ~2=0. 00,P> 0. 05)。(2)在VP组,c VEMP与o 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3,P> 0. 05)。(3) VP组NVCC侧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与非NVCC侧VEMPs各参数值经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VP组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VP患者NVCC侧VEMPs引出率较低、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NVCC是VP的发病机制之一且VEMPs有助于鉴别病变侧; VP患者NVCC侧前庭上、下神经传导通路均有一定的异常。
陈莉莉刘春岭李慧贾艳露段志毅余海涛关志童张超
关键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眩晕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14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以及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IL-6以及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以及TNF-α水平,表明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刘春岭李慧张超段志毅张亚青
关键词:依达拉奉氯吡格雷老年急性脑梗死炎性因子
28例前庭阵发症的MRI表现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表现。方法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28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VP组)及28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评判所见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现象,并记录责任血管和责任血管压迫神经部位至脑干的距离。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明确两组差异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P组56耳中存在NVCC现象有35耳,其中血管接触关系28耳,推移关系7耳,对照组56耳中存在NVCC现象有16耳,均为接触关系,未发现前庭蜗神经受血管推移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91,P<0.001)。VP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5耳(71.4%),小脑后下动脉7耳(20%),椎动脉3耳(8.6%),对照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56.3%),小脑后下动脉6耳(37.5%),椎动脉1耳(6.3%),V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4,P>0.05)。NVCC距脑干距离VP组为8.57±5.08 mm,对照组为8.93±4.6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05)。VP组NVCC压迫位置距脑干距离<15 mm者为29耳(82.9%),对照组NVCC压迫位置距脑干距离<15 mm者为12耳(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P>0.05)。结论 NVCC在VP患者中发生率高,压迫血管以小脑前下动脉多见,NVCC多发生在前庭蜗神经中枢髓鞘部。
李慧刘春岭张超高超
关键词:眩晕磁共振成像
慢性鼻-鼻窦炎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7—2014-12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ut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患者50例、ATCI合并CRS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3组血清CRP、TNF?α、IL-1β、IL-6水平及VLDL-C、LDL-C、HDL-C、TC、TG水平,同时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结果 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IL-6、VLDL-C、LDL-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又显著高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又低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及ATCI组患者IMT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厚(P<0.05),且ATCI合并CRS组患者IMT厚度又较ATCI组增加(P<0.05)。3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可能通过升高全身炎症介质水平,进而对机体代谢及血脂水平产生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参与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刘春岭张亚青李慧柴臣通张超段志毅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慢性鼻-鼻窦炎炎症因子
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庭阵发症患者82例,根据用药不同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CBZ)31例、卡马西平+倍他司汀组(CBZ+BMT)26例和奥卡西平+倍他司汀组(OXC+BMT)25例。用药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发作频率、眩晕程度及不良反应。 结果CBZ组治愈14例、好转13例,治疗有效率为87.1%(27/31);CBZ+BMT组治愈18例、好转7例,治疗有效率为96.2%(25/26);OXC+BMT组治愈15例、好转8例,治疗有效率为92.0%(23/25);3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3,P=0.129)。用药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中CBZ+BMT组发作频率和眩晕程度最低,CBZ组发作频率和眩晕程度最高(均P〈0.05)。CBZ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6例,占51.6%;CBZ+BMT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占30.8%;OXC+BMT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16.0%。结论卡马西平与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疗效相似,联合倍他司汀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张超向莉邓倩刘春岭段志毅李慧
关键词:卡马西平倍他司汀前庭疾病
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RI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RI特点。方法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36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VP组)及36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进一步比较分析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的发生率、压迫类型及血管来源。结果 VP组45耳(62.5%)存在NVCC现象,其中39耳(50.0%)存在血管接触,9耳(12.5%)推移关系;对照组21耳(29.1%)存在NVCC现象,均为接触关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2,P<0.001)。VP组中Ⅰ型22耳(48.9%),Ⅱ型5耳(11.1%),Ⅲ型16耳(35.6%),Ⅳ型2耳(4.4%);对照组Ⅰ型10耳(47.6%),Ⅱ型3耳(14.3%),Ⅲ型8耳(38.1%),无Ⅳ型。VP组与对照组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P=0.781)。VP组中34耳(72.3%)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19.1%)为小脑后下动脉,4耳(8.5%)为椎动脉。对照组中12耳(57.1%)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8耳(38.1%)为小脑后下动脉,1耳(4.7%)为椎动脉。V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1,P=0.278)。结论 NVCC在VP患者中发生率高,常见于Ⅰ、Ⅲ型,以小脑前下动脉为压迫血管多见。
牛亚琦刘春岭李慧柴臣通段志毅张超王景超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点
米氮平联合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分析米氮平联合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米氮平联合佐匹克隆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佐匹克隆口服,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8周时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变化,并以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减分率为疗效指标进行有效率评定,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评分变化有无差异,并对2组治疗后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2、4、8周后PSQI均较治疗前减低,但治疗2周时2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8周2组PSQI评分进一步减低,且2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佐匹克隆联合米氮平能更好改善老年患者顽固性失眠症,提高治疗有效率。
刘春岭贾艳露李慧关志童余海涛张超段志毅
关键词:米氮平佐匹克隆慢性失眠
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对脑梗死患者院内MRSA肺炎疗效的对比探究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在脑梗死患者医院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发生院内MRSA肺炎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为利奈唑胺组、替考拉宁组及万古霉素组,利奈唑胺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替考拉宁组给予替考拉宁注射液0.4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万古霉素组给予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1000m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有效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替考拉宁组为70.00%,万古霉素组为67.50%,利奈唑胺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和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细菌清除有效率为87.50%,替考拉宁组为60.00%,万古霉素组为55.00%,利奈唑胺组细菌清除有效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和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替考拉宁组为5.00%,万古霉素组为7.50%,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均较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比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疗脑梗死患者院内MRSA感染具有显著优势,能更有效的清除MRSA,改善患者病情,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刘春岭李慧张亚青张超段志毅
关键词: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MRSA肺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