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性
  • 1篇影像
  • 1篇影像检查
  • 1篇影像学
  • 1篇缺血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脑缺血
  • 1篇脑缺血发作
  • 1篇颈动脉
  • 1篇颈动脉狭窄
  • 1篇急性
  • 1篇急性脑梗死
  • 1篇梗死
  • 1篇发病

机构

  • 2篇安阳钢铁集团...
  • 1篇安阳钢铁集团...

作者

  • 2篇郭予东
  • 2篇张贇
  • 2篇张秀海
  • 2篇柳祥忠
  • 2篇张见增
  • 2篇孟兆伟
  • 2篇郭爱香
  • 2篇王艳玲
  • 1篇宋红群
  • 1篇王九云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6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1d内复查头部CT或MRI,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21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15例。将这二种分为四型,HI1、HI2、PH1和PH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于病初及出院时各评分1次,以第二次评分减少作为脑功能改善的指标。结果 HI1、HI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1、PH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溶栓、抗凝、降纤及抗聚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
张秀海孟兆伟王艳玲郭爱香张见增王九云柳祥忠张贇郭予东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病机制
两种影像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择同时经彩超、MRA检查,并且至少1项检查发现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45例TIA患者,再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试验(NASCET)计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45例TIA患者180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93.51%,特异度95.15%,准确度94.44%,Kappa=0.735;MRA诊断的敏感度92.21%,特异度94.17%,准确度93.33%,Kappa=0.681;彩超联合MRA诊断的敏感度97.40%,特异度99.03%,准确度98.33%,Kappa=0.872。结论彩超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彩超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张秀海王艳玲孟兆伟张见增宋红群郭爱香柳祥忠张贇郭予东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影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