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菊美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高龄
  • 2篇毒性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脑炎
  • 2篇后循环
  • 2篇病毒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脑炎
  • 2篇超声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机构

  • 12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4篇张菊美
  • 7篇吴坚
  • 6篇盛世英
  • 3篇刘猛
  • 1篇蒋挺
  • 1篇沈云志
  • 1篇李华杰
  • 1篇吴丹娜
  • 1篇阎蕴君
  • 1篇朱林凤
  • 1篇周建忠
  • 1篇尹伟华
  • 1篇黄金忠
  • 1篇蒋颖

传媒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河北中西医结...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现代保健(医...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手术期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2005年
盛世英张菊美
关键词:围手术期脑梗死大脑中动脉梗死确诊时间枕叶梗死基底节梗死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必存)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42例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单纯治疗组有效率81.4%,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必存)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张菊美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自由基
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04年
吴坚周建忠张菊美
关键词: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
100例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
1996年
我院自1992年9月~1995年4月共作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4000例,其中对100例眩晕患者检测,并以40例健康者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眩晕组100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2~80岁。平均59.5岁。均在眩晕发作3~48小时内检测。健康组40例,均为临床健康体检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为55.6岁。无神经系统疾病及体征。 方法:采用美国Medasonics第三代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张菊美沈云志
关键词:眩晕超声波诊断经颅多普勒超声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治疗作用。方法:161例发病48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EN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1,联合治疗组在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4250 IU皮下注射,bid。分别于治疗前和14 d后进行NIHSS评分以及第3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同时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检查,并观察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第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第30 d时联合治疗组预后良好者(mRS≤2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出血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防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安全性。
朱林凤刘猛吴坚盛世英张菊美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对80岁以上高龄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
刘猛吴坚盛世英张菊美
80岁以上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80岁老年后循环脑梗死(PCI)的临床特点、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3例≥80岁的老年PCI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发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于发病后3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分析预后。结果≥80岁老年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79.7%)、高脂血症(58.65%)和糖尿病(21.8%)。常见症状为肢体乏力(50.38%)、言语不清(25.56%)和头晕(14.29%)。常见梗死部位是脑桥和小脑。≥80岁老年PCI患者发病后30 d严重残障率为24.06%,病死率为4.51%,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高NIHSS评分和后循环远段血管受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PCI患者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老年PCI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缺乏特征性症状,入院时高NIHSS评分和远段血管受累是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刘猛盛世英张菊美吴坚
关键词:高龄后循环脑梗死预后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34例对照组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定有无责任病灶。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2.9%,高于对照组41.2%(P<0.05);脑梗死组患者2级以上斑块检出率41%,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0.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2%。非均质斑块,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作脑梗死的预警检测。
张菊美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
126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
2002年
张菊美吴坚阎蕴君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影像学特征
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男.66岁.体质量70kg.2012年8月11日早晨因发热、咳嗽在我院门诊部就诊。既往无其他疾病史,
吴丹娜张菊美
关键词:休克过敏反应莫西沙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