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祥
- 作品数:9 被引量:1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冬小麦耐热灌浆与气—冠温差的关系被引量:14
- 2000年
- 肖世和阎长生张秀英张文祥
- 关键词:冬小麦灌浆期
- 4个冬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被引量:4
- 2002年
- 分别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 Pm2、Pm4 b、Pm6的品种和感病品种与作者培育的 4个抗白粉病新品系杂交 ,在温室鉴定了亲本和 F2 代幼苗对北京地区优势白粉病菌株 E0 9号的反应 ,以确定它们含有的抗病基因。结果 :CA95 5 0含有 2对有效抗病基因 Pm2和 Pm4 b;CA96 40、CA96 41和CA96 48均含有 1对有效抗病基因 Pm2。
- 陈新民崔淑兰张文祥陈孝段霞瑜周益林
- 关键词:冬小麦品系抗白粉病基因抗病基因
-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单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技术的研究被引量:8
- 1990年
- 对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簇毛麦(Haynaldia vtllosa)杂种幼胚和 F_1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秋水仙素处埋染色体加倍试验,秋水仙素浓度分别为20、50、100和150mg/l;处理时间为8、10、12,14、16和19天;742块愈伤组织在20-27℃温度和每日10小时荧光灯照条件下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平均加倍率(结实株数/成活株数×100%)为78.8%,以秋水仙素浓度150mg/l 处理10天的加倍率最高为94.1%。平均处理效果(结实株数/处理愈伤组织数×100%)是15.8%。以秋水仙素浓度150mg/l 处理8天的处理效果最佳为34.1%。试验说明,利用生物技术——幼胚或幼穗培养,使远缘杂种后代快繁和染色体加倍同时进行是可行的。
- 韩彬陈孝徐惠君张文祥辛志勇黄惠宇
- 关键词:小麦双单倍体愈伤组织
- 苏引6号冬小麦的引种试种与应用前景
- 1997年
- 苏引6号冬小麦的引种试种与应用前景杜振华,孙芳华,张文祥,郭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及品种抗寒性与栽培技术的提高,我国冬小麦的种植界限已大大向北推移。这将是我国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总产的一项重要技...
- 杜振华孙芳华张文祥郭丽
- 关键词:冬小麦引种
- 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品种苗、蘖、穗、粒组成和分蘖成穗率研究被引量:4
- 1999年
- 曾浙荣张文祥闫长生张秀英肖世和
- 关键词:小麦分蘖成穗率
- 异源细胞质(粗山羊草)小麦新种质的创造及利用
- 陈孝张文祥杜振华黄惠宇林志珊杨志勇
- 该项目属新材料创造和育种新技术研究领域。100多年来,小麦新品种都是通过细胞核基因重组或突变育成的。70年代始,国内外学者尝试通过核置换的方法获得异源细胞质小麦,利用细胞质和细胞核互作优势创造新品种。从1980年起,我们...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杂交育种异源细胞质
- 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研究被引量:30
- 2002年
-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的单倍体植株无染色体自然加倍发生 ,为获得加倍单倍体 ,进行了两种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结果表明 ,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秋水仙素处理已培养 7d的幼胚 ,无秋水仙素对照的幼胚萌发率为 6 7.4 % ,存活的植株均未结实 ;而经过浓度为 5 0mg/L、10 0mg/L和 2 0 0mg/L秋水仙素处理的幼胚萌发率分别是 32 .1%、2 6 .4 %和 16 .3% ,加倍率分别是 85 .7%、10 0 %和 5 0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在 2 4~ 72h范围内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幼胚萌发率随之降低 ,死亡率随之增加 ,以 2 4h效果较好。用浓度为 5 0 0mg/L、75 0mg/L、10 0 0mg/L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加倍处理 ,平均加倍率分别是 89.6 %、76 .0 %和 73.3% ,而用浓度为 5 0 0mg/L秋水仙素处理壮苗获得了98.2 %的加倍率和 93.2
- 陈新民张文祥崔淑兰陈孝
- 关键词:小麦×玉米小麦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加倍单倍体单倍体育种
- 一种向小麦中导入异属抗白粉病基因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向小麦中导入异属抗白粉病基因的方法,本发明向小麦中导入异属抗白粉病基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硬粒小麦与簇毛麦远缘杂交,幼胚或幼穗离体培养,再生得到硬粒小麦一簇毛麦异源双二倍体;2)硬粒小麦一簇毛麦双二...
- 陈孝徐惠君李辉杜丽璞辛志勇尚立明孔繁晶黄惠宇韩彬林志珊马有志叶兴国张增艳张文祥李连城
- 文献传递
- 小麦茎秆强度的鉴定方法研究被引量:95
- 2002年
- 茎秆强度决定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性能,但现有鉴定茎秆强度的方法还不完善。用秆强测定器测定了661个小麦品种和1183个F2代单株,结果表明,乳熟至蜡熟期是鉴定茎秆强度的适宜时期,利用秆强测定器可从F2代分离群体中鉴定出强秆单株。成熟时茎秆强度降低,不易区分茎秆强度的品种间差异。通过分析30个品种的茎秆强度值与茎秆解剖性状的相关性,发现上部节间的髓腔大小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下部节间的茎秆粗度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由于穗部重量和生物产量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育种家应选择秆强与穗重相适应的品种以提高产量潜力和稳产性。
- 肖世和张秀英闫长生张文祥海林郭会君
- 关键词:小麦抗倒伏性茎秆强度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