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成柱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翻译
  • 4篇文学翻译
  • 3篇原文
  • 3篇文学
  • 2篇译家
  • 2篇语言
  • 2篇审美
  • 2篇审美体验
  • 2篇翻译工作
  • 2篇翻译家
  • 1篇移情
  • 1篇移情体验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美
  • 1篇音形
  • 1篇语言模糊
  • 1篇语言模糊性
  • 1篇语言形式
  • 1篇声音
  • 1篇声音形象

机构

  • 4篇西安外国语学...
  • 2篇西安外语学院

作者

  • 6篇张成柱

传媒

  • 6篇中国翻译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4
  • 1篇198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谈谈文学翻译
1983年
文学翻译实际上是对原作的一种再创造。这当然不是说要译者去"创造"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形象以外的什么东西,而是要译者在运用本民族语言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形象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法。因此,文学翻译的所谓"重现",不同于摄影,而近似绘画或写生。用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话来说,就是"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高老头〉重译本序》)。下面,让我们从文艺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
张成柱
关键词: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高老头文艺学原文声音形象
模糊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被引量:18
1989年
文学翻译是一种受原文蓝本约束的文学创作活动。文学翻译不仅要真实体现和反映原著的思想与意境,还要能动、完美地再现和优化语言的表达形式。抛掉优美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就根本无法谈论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常见的弊病恰恰是译文语言和句式蹩脚生硬,缺乏文采,从而破坏了原著的意境和文学性。
张成柱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言模糊性翻译工作者原文
文学翻译中的情感移植被引量:11
1993年
谈论文学翻译的文章很多,有关语言的、修辞的、风格的、神韵的,以及"洋腔"转化与审美体验的等。这些论文都有一定的建树,对于提高我国文学翻译的整体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对于文学翻译中的情感移植问题,似乎被译论家们有所忽略。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见,渴望得到译论家们指教。
张成柱
关键词:文学翻译情感移情体验语言形式原文审美体验
试谈文学翻译中的美学问题
1984年
"艺术美"是按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比"现实美"更多一层审美因素。正如我国古代画家董其昌所言:"以丘壑之怪奇言,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言,山水不如画"。因为"艺术美"不仅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并且是体现人的创造性的另一类属于意识形态的"美";它既有相关原型——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美的因素在内,又有作品所包含的"艺术性"或艺术技巧的美的因素在内。既然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艺术美",那么要把这些作品从一种文字移植成另一种文字,就必然要求翻译家付出辛勤而独特的创造性劳动。
张成柱
关键词:文学翻译艺术美审美体验翻译家现实美
谈罗新璋译的《红与黑》——兼谈罗新璋的翻译艺术被引量:6
1996年
一九九四年十月,新璋兄与我在杭州西湖畔会面,他将花费两年心血译出的《红与黑》豪华本相赠求正。这时国内已有《红与黑》的十五六个不同新译本了。我深知新璋兄是慎重的人,没有新突破,他是决然不会动笔去凑热闹的。因此,我当时就认定,他的新译本中一定会有“好戏”。后来抽些零碎时间研读,果然令人拍案叫绝!早想写篇文章谈谈罗的翻译特色,可是这两年笔债太多,一直拖到今天,才有点时间来弄这篇小文。
张成柱
关键词:《红与黑》翻译艺术翻译腔翻译文学文学色彩文字翻译
不可译性的存在与转化被引量:14
1988年
翻译是一件难事,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按照我们的理解,严复所说的"三难"还是局限在可译性的范畴之内。如果我们将翻译扩大到不可译性的范畴之内,那就越发是难上加难了。翻译中的难题很多,本文只想谈谈翻译中常碰到的不可译性的问题。
张成柱
关键词:翻译工作翻译家物质文化玛雅人解释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