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大龙

作品数:32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10篇小鼠
  • 6篇毒性
  • 6篇农药
  • 5篇纳米
  • 5篇高脂
  • 4篇血脂
  • 4篇生殖
  • 4篇硫化
  • 4篇硫化镉
  • 4篇免疫毒性
  • 4篇纳米硫化镉
  • 4篇基因
  • 3篇代谢
  • 3篇蛋白
  • 3篇毒性研究
  • 3篇生殖毒性
  • 3篇蔬菜
  • 3篇免疫
  • 3篇精子畸形

机构

  • 32篇天津市疾病预...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市妇女儿...

作者

  • 32篇张大龙
  • 16篇钱智勇
  • 16篇何宁
  • 15篇张静姝
  • 13篇张静
  • 12篇刘英华
  • 10篇王晓军
  • 10篇李敏
  • 8篇管彤
  • 6篇张力
  • 6篇姜淑卿
  • 5篇周庆红
  • 5篇周殿明
  • 5篇周晓丽
  • 4篇赵春红
  • 4篇张倩
  • 3篇张书婧
  • 3篇周朋辉
  • 3篇李树飞
  • 2篇姜淑青

传媒

  • 10篇环境与健康杂...
  • 6篇职业与健康
  • 4篇中国环境诱变...
  • 3篇癌变.畸变....
  • 3篇毒理学杂志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营养学报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国际内分泌代...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硫化镉与常规硫化镉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比较纳米硫化镉(nano-CdS)与常规硫化镉(CdS)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ano-CdS组和常规CdS组(50 mg/kg),每组12只,经口灌胃染毒,连续45 d,检测睾丸组织中镉含量,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及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nano-CdS组睾丸镉含量高于常规CdS组,且两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处理组小鼠睾丸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而且nano-CdS组小鼠病变程度轻于常规CdS组。常规CdS组精子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nano-CdS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no-CdS组精子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nano-CdS和常规CdS均可蓄积于小鼠睾丸组织,且nano-CdS蓄积水平较高,两者对小鼠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殖毒性,且nano-CdS对于睾丸组织的毒性低于相同剂量的常规CdS。
周庆红姜淑卿刘英华张力赵春红王晓军张大龙张静姝
关键词:纳米硫化镉生殖毒性精子畸形睾丸
纳米硫化镉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损伤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纳米硫化镉(nano-CdS)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的氧化损伤及其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HMC细胞分为对照组(0μg/ml)和nano-CdS组(5~80μg/ml),用MTT实验观察nano-CdS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探针技术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ROS),采用蛋白质印迹法观察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no-CdS组细胞存活率降低,ROS含量升高,NF-κB的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no-CdS可导致HMC细胞氧化损伤。
王晓军张静姝何宁刘英华周庆红张大龙商博东李津
关键词:纳米硫化镉人肾小球系膜细胞NF-ΚB蛋白
2-(2H-1,2,3-苯并三氮唑-2-基)-4-甲基-6-(2-甲基丙烯-2-基)苯酚的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研究
2018年
目的对2-(2H-1,2,3-苯并三氮唑-2-基)-4-甲基-6-(2-甲基丙烯-2-基)苯酚(1)的生殖发育毒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品测试方法》(国家环保总局)中生殖和发育毒性筛选试验方法对化学物1进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研究。SPF级健康昆明种小鼠120只(雌、雄各60只),动物适应性饲养5 d后进行试验,按照0、146、292、584 mg/kg剂量经口灌胃染毒2周后,雄、雌(1:1)单笼交配,雌鼠阴栓阳性日为妊娠0 d,持续染毒至产后4 d;雄鼠交配后持续染毒2周。称量记录体重、进食量、身长、尾长、性别比,计算繁殖指数;称量生殖器官重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584 mg/kg剂量组雄性小鼠第5、6周体重、第6周进食量均低于对照组;雌性小鼠子宫重量和子宫/体重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仔鼠第0天体重、身长、尾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2 mg/kg剂量组雄性小鼠睾丸重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小鼠妊娠后第2周进食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6 mg/kg剂量组雌性小鼠妊娠第2周进食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物1对昆明种小鼠生殖发育毒性的NOAEL雌雄均为146 mg/kg。
管彤何宁李敏张大龙赵春红钱智勇
关键词:生殖发育毒性
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类混配农药对小鼠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毒性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类混配农药后对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的免疫毒性。方法将140只健康成年SPF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生理盐水)组、溶剂对照(玉米油)组和毒死蜱(0.01 mg/kg)染毒组、马拉硫磷(0.3 mg/kg)染毒组、氯氰菊酯(0.02 mg/kg)染毒组、氯氟氰菊酯(0.02 mg/kg)染毒组及联合作用(0.01 mg/kg毒死蜱+0.3mg/kg马拉硫磷+0.02 mg/kg氯氰菊酯+0.02 mg/kg氯氟氰菊酯)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0.01 ml/g,每日1次,连续染毒30 d。测定小鼠脾脏NK细胞活性、小鼠全血NK细胞数,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15(IL-15)、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前列腺素2(PGE2)水平。结果溶剂对照组、氯氰菊酯组和氯氟氰菊酯组雄性小鼠全血NK细胞数低于联合作用组;溶剂对照组、毒死蜱组、马拉硫磷组、氯氰菊酯组雄性小鼠NK细胞活性高于联合作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对照组、毒死蜱组、马拉硫磷组、氯氰菊酯组、氯氟氰菊酯组雌性小鼠全血NK细胞数高于联合作用组;溶剂对照组雌性小鼠NK细胞活性低于联合作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对照组、毒死蜱组、马拉硫磷组、氯氰菊酯组、氯氟氰菊酯组雄性小鼠IL-2和TNF水平均高于联合作用组,雌性小鼠IL-2水平均低于联合作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间小鼠血清IL-15和PGE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类混配农药对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具有免疫毒性,并与IL-2水平有关。
李树飞刘英华张大龙姜淑卿王晓军何宁张静张静姝
关键词:混配农药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毒性
槟榔多糖多酚对大鼠致畸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对槟榔多糖多酚的致畸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为其风险评价、应用和人类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15193.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致畸试验方法对槟榔多糖多酚进行致畸试验研究。Wistar大鼠210只,雄、雌(1∶1)单笼交配,雌鼠阴栓阳性(或阴道涂片检出精子)日为妊娠0 d,随机分到各组。按照0、0.28、0.83和2.50 g/kg剂量经口灌胃染毒(孕期第6~15 d的器官形成期),于妊娠第20 d解剖孕鼠。称量、记录孕鼠体质量、仔鼠体质量及身长;检查胎鼠外观、骨骼、内脏及身体发育指标。结果 2.5 g/kg剂量组孕鼠体质量(12、15、18 d)、总增重、净增重及子宫重量(连胎重)、活胎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窝平均吸收胎数及窝平均死胎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胎鼠体质量及身长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83 g/kg剂量组孕鼠体质量(15 d)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槟榔多糖多酚作为食用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摄入量低于0.28 g/kg时未见明显的胚胎毒性及致畸作用。
管彤朱晓瑜何宁李敏张大龙谢松强许启太钱智勇
关键词:致畸
蔬菜中几种常见农药联合免疫毒性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毒死蜱、马拉硫磷、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单独作用和联合作用后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2012)中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将动物随机分成毒死蜱(0...
刘英华张大龙张静张静姝姜淑青何宁王晓军
关键词:蔬菜农药免疫毒性
4种常见残留农药联合作用对小鼠免疫毒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蔬菜中4种常见残留农药:毒死蜱、马拉硫磷、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单独作用和联合作用后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2)中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将动物随机分成毒死蜱(0.01 mg/kg·bw)、马拉硫磷(0.3 mg/kg·bw)、氯氰菊酯(0.02 mg/kg·bw)、氯氟氰菊酯(0.02 mg/kg·bw)单独作用组,联合作用组、溶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共7组,每组动物20只,雌雄各半,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连续30 d,每周称体重。试验结束后,眼内眦取血进行血液学检查,取出肝脏、胸腺、脾脏,称重,并计算脏体比;测定半数溶血值(HC50);采用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T细胞免疫功能;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小鼠脾细胞NK细胞活性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小鼠外周血IgG浓度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雄性联合作用组CD4^+T细胞高于4种农药单独作用组及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联合作用组CD4^+T细胞高于溶剂对照组,CD8^+T细胞低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及雌性的联合作用组CD4^+/CD8+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的联合作用组NK细胞杀伤活性低于溶剂对照组及毒死蜱、马拉硫磷、氯氰菊酯单独作用组(P<0.05)。结论 4种农药单独作用未见明显免疫毒性,联合作用后可能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刘英华张大龙张静姝张静姜淑卿李树飞
关键词:蔬菜残留农药免疫毒性
δ-生育三烯酚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作用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δ-生育三烯酚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MTr试验观察0~30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及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观察1.0μmol/L放线菌酮(CHX)对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blot检测0~20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中增殖与凋亡关键信号通路Notch 1及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透射电镜检测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副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的影响。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用不同剂量的δ-生育三烯酚(终浓度为5、10、15、20、25、30μmol/L)分别作用于SW620及GES-1细胞24h,SW620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而GES-1细胞存活率未见明显下降(P〉0.05)。提前给予1.0μmol/LCHX处理的细胞,经15μmol/L生育三烯酚诱导SW620凋亡作用24h后,SW620存活率较单独加入生育三烯酚作用的细胞存活率增高(P〈0.05)。1.0μmol/L CHX和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共同作用于SW620细胞24h后,Notchl、Jaggedl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41.8%、41.9%。透射电镜下15μmol/L δ-生育三烯酚作用24h后,SW620细胞在形态学上呈现副凋亡特征,1.0μmol/L CHX能抑制生育三烯酚诱导SW620的副凋亡作用。结论6一生育三烯酚能诱导SW620细胞paraptosis样副凋亡,并且这一过程可以被CHX抑制。
何宁张书婧周殿明刘英华李敏张大龙赵淼张静姝
番茄红素对乙醇氧化损伤模型小鼠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乙醇氧化损伤模型小鼠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SPF级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玉米油)组、模型组及低(0.13 g/kg·bw)、中(0.27 g/kg·bw)、高(0.53 g/kg·bw)剂量番茄红素干预组,每组10只。采用经口灌胃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容量为10 ml/kg,1次/d,连续灌胃30 d;末次灌胃后,模型组和各剂量番茄红素干预组禁食16 h(过夜),一次性灌胃干预4.8 g/kg·bw乙醇,干预容量为12 ml/kg。6 h后处死小鼠,分离肝并制备10%肝匀浆,测定丙二醛(MDA)、蛋白质羰基(PC)、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GSH和SOD的水平均较低,而MDA和PC的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番茄红素干预组小鼠肝组织中MDA、PC、GSH和SOD的水平均无明显改变。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番茄红素干预组小鼠肝组织中GSH和SOD的水平均较高,而MDA的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番茄红素对乙醇氧化损伤模型小鼠具有拮抗作用。
李倩张静张大龙李敏钱智勇
关键词:抗氧化作用小鼠番茄红素
转基因玉米中外源基因表达红色荧光蛋白致敏性研究
2023年
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 RFP)作为一种标记蛋白,可以被光激发产生荧光,将荧光蛋白与目的蛋白融合,在组织或细胞中表达,借助成像技术来进行观察,就可以确定带着荧光蛋白标签的蛋白质定位在细胞内或组织内某一区域,从而更加清晰的追踪这一蛋白质的亚细胞活动规律。1999年红色荧光蛋白首次被报道,因其激发和发射波长更长,在细胞内成像时背景低,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植物育种、石油勘探等各个领域[1-4]。
张力李敏张大龙别松涛钱智勇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红色荧光蛋白过敏性生物信息学热稳定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