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层粘连蛋白对肝脏疾病诊断意义的探讨
- 1996年
-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技术对51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进行检测,以观察血清层粘连蛋白(LN)含量在肝病中的变化。结果发现肝癌(20例)、肝硬化(16例)病人血清LN水平明显增高,而急性肝炎患者(15例)并无明显升高,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因而提示,血清层拈连蛋白含量与肝脏疾病慢性纤维化,癌变有密切关系。
- 赵若华谢立群张伟龙
- 关键词:层粘连蛋白肝脏疾病
-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血清中NOS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比色法测定27例脑梗塞?15例脑出血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NOS水平?结果 脑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NOS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 01);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血管病的发生与血清中NOS水平的降低有关?
- 赵若华孙洪涛谢立群张伟龙
- 关键词:脑血管病一氧化氮合酶发病机制
- 头胸导联心电图对V_7、V_8、V_9导联Q波的判别意义
- 1996年
- 对35例正常心电图(ECG)及5例ECG有逆钟向转位者,进行V_7、V_8、V_9部位头胸(HC)导联与常规(Wilson's)导联对比.结果,正常ECG组,HC导联Q(q)波的检出率明显低于Wilson's导联;HC导联Q波时限与Q/R比值均比Wilson's导联减小。ECG逆钟向转位组,上述结果两者差异则更为显著。提示,HC导联对V_7,V_8、V_9部位假性Q波的判别有一定意义,尤其对ECG有逆钟向转位者,有利于正后壁心肌梗塞(TPMI)的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TPME的诊断率及特异性。
- 赵玉娟赵若华黄良生张伟龙
- 关键词:头胸导联常规导联心电图Q波
- 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之对比
- <正>头胸导联(HC 导联)心电图是近年来在常规导联(Wilson’s 导联)心电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导联系统。为探讨 HC 导联与 Wilson’s 导联的异同点,客观地评价 HC 导联的实用价值,特对35例正常人...
- 赵玉娟黄良生张伟龙
- 文献传递
-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的意义
- 1995年
- 应用出相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对32例恶性肿瘤(肝癌20例,乳腺癌12例)患者及20例非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恶性肿瘤组较非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中LN水平明显增高(P<0.01),提示:LN检测可成为判定肿瘤恶性变程度的一项较为灵敏的指标。
- 赵若华谢立群黄良生张伟龙
- 关键词:恶性肿瘤层粘连蛋白
- 正常人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照分析
- 1995年
- 对35例正常人头胸(HC)导联与常规(wilson′s)导联进行对比.结果,HC导联P、R、T波振幅均高于wilson′s、导联;右胸导联(V_1、V_3R~V_6R)HC导联R波有递增趋势,而wilso′s导联则Q波有递增现象。正后壁(V_7~V_9及V_7R~V_9R),正常人异常Q波检出率wilson′s吕导以显著高于HC导联,前者以V_9R以依次向两侧递减,而在HC导联则无一例异常Q波的出现。提示,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尤其是右室梗塞)的诊断及假性Q波的鉴别诊断,HC导联可以弥补wilson′s导联的某些不足;对某些心律失常及病理性低电压的观察及诊断可以提供有关依据,从而提高临床的诊断率。
- 赵玉娟黄良生张伟龙
- 关键词:头胸导联常规导联心电图
- 老年人局限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 1996年
- 对125例老年人和52例非老年人局限性脑脑梗塞临床分析发现,本病年龄高峰在60~79岁;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原发病因以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疾患及高脂血症居多;起病方式半数以上为急性发病;而老年组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梗塞,脑栓塞仅占8%。
- 赵若华黄良生张伟龙
- 关键词:老年性脑梗塞
- 参麦注射液对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患者生命体征影响的观察被引量:7
- 2000年
- 赵玉娟张伟龙吴胜群
- 关键词:MODS中医药疗法参麦注射液
-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基因与盐敏感性高血压
- 李玉明赵玉娟王景明张伟龙孙晓楠石蕊李淑慧
- 该课题研究通过对于天津市河东区万新村社区居民进行体检共入选341名研究对象,依据1999年WHO/ISH所颁布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该研究人群中包括高血压患者181名,健康对照者160名,两组研究人群在年龄、性别构成等方面不...
- 关键词:
- 关键词:鸟苷酸环化酶盐敏感性高血压Β亚单位
- D-二聚体在肝病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1998年
-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78例4组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原发性肝癌组D-二聚体水平(0.295±0.052,0.311±0.049,0.433±0.038,0.307±0.06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21±0.025)(P<0.01),并且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和肝硬化代偿期组比较亦显著增高(P<0.01)。结论:肝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且随肝脏功能状态的恶化而愈加明显。
- 张伟龙郭永亮赵若华
- 关键词:D-二聚体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