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建辉

作品数:19 被引量:219H指数:6
供职机构:国网能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企业
  • 3篇竞争力
  • 3篇聚类分析
  • 2篇指标体系
  • 2篇制造业
  • 2篇中国省域
  • 2篇人口
  • 2篇人口素质
  • 2篇省域
  • 2篇教育程度
  • 2篇救助
  • 2篇聚类
  • 2篇工业化
  • 2篇产业结构
  • 2篇出口
  • 1篇低效率
  • 1篇电力
  • 1篇电力体制
  • 1篇电力体制改革
  • 1篇电商

机构

  • 14篇中国社会科学...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国网能源研究...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9篇廖建辉
  • 9篇李钢
  • 2篇王玉海
  • 2篇梁泳梅
  • 1篇李晓华
  • 1篇向奕霓
  • 1篇孙燕娜
  • 1篇金永真
  • 1篇金碚
  • 1篇谷潇磊
  • 1篇李鹏飞

传媒

  • 3篇经济研究参考
  • 2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中国流通经济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城市
  • 1篇中国电力企业...
  • 1篇西部论丛
  • 1篇沈阳工业大学...
  • 1篇产业经济评论...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 1篇2013《中...
  • 1篇2011年中...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省域工业结构的聚类与时空演化研究
总结文中聚类结果的动态变化规律,虽然部分省份在不同年份的聚类结果有一定程度上变动,但聚类结果基本保持固定格局不变,由此可以将我国31个省分成5个类别,各类别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如下:类Ⅰ:包括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
廖建辉李钢
关键词:省域经济聚类分析
文献传递
救灾需求内涵模式及其指标体系与救助评估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灾害救助的效果评价是灾害分析的重要内容。从已有研究来看,至今还没有一套被认可的灾害救助需求理论,实践中也没有一套恰当评价灾害救助效果的方法。本研究从受灾地区及其灾民的需求出发,界定了灾害救助需求及特点,提出了"‘2+3'灾害救助需求框架模型"。并进一步以灾民主体需求为线索,提炼形成一个包括"生命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在内的"三位一体救助需求"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救助概念模型以及灾害需求经验系数进行了研究,就一些物资或人员的最小需求量进行了计算运用。最后,以需求系数为依据对救助需求满足的效果进行了评判,还延伸梳理了灾害救助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孙燕娜王玉海廖建辉
关键词:指标体系救灾能力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演变趋势——基于出口商品的分析被引量:73
2013年
本文在对出口商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贸易统计数据研究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把中国工业制成品按技术含量低、中、高的次序排列,其国际竞争力大致呈U型分布;②中国的出口优势产品与潜力产品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这为出口结构实现平稳转型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③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中高技术制成品将会引领中国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群体将会出现分化;④将来在低技术产品领域挑战中国的领先地位的主要是南欧国家、中东欧转型国家及印度,在中等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主要与欧洲大陆发达国家竞争,在高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需要追赶和超越的目标主要是美国、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发达经济体。为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中等技术制成品竞争力不强、产品密度不大的突出问题,客观看待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双重作用,适时优化高技术产业政策组合,把价值链攀升作为政策最优先目标。
金碚李鹏飞廖建辉
关键词:出口竞争力
劳动力素质与中国竞争优势转型调查报告被引量:3
2011年
2009年10月及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China Economist》杂志、环球资源联合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及中长期趋势的判断。
李钢廖建辉梁泳梅
关键词:家具制造业劳动技能素质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劳动力
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意义重大
2017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2016年8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出台《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配套文件,明确了试点的原则、条件、管理和工作实施办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廖建辉
关键词:员工持股企业战略投资者企业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
论中国工业布局的低效率——我们还要在歧路上走多远?被引量:1
2011年
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广受关注的问题,2008年的基尼系数达No.504,超过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而且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扩大。贫富差距过大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普遍的观点认为,通过产业转移使中西部落后地区加速工业化发展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但笔者对此持质疑态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工业、服务业及人口逐渐向少数地区集中已成为一个显著趋势,而中国通过产业西移来缩小区域差距的模式有违经济发展规律,是否有效值得怀疑。
廖建辉谷潇磊杨本松雪
关键词:低效率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产业转移
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均衡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最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本文以人口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口素质的替代变量并研究了近30年来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总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空间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有较强影响。区分受教育程度看,高端人口受总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强,其还受高等教育机构空间分布的影响;而中端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无关的现象。此外,近30年来,低端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态势在持续加剧,其他类型人口则在趋于均衡,并且总体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在逐渐趋于均衡。
廖建辉李钢
关键词:人口素质
中国省域工业结构的聚类与时空演化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使用我国31个省份2000~2009年面板数据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一个基本固定的分类格局,不同类别分布的空间特征为大致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二市为中心并逐渐向外过渡,证明了三个增长极对地区工业结构影响的重要性。研究发现,不同类别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类Ⅰ(三个增长极外加福建)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类Ⅱ(紧邻增长极的东中部部分省份)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资源利用偏向加工;类Ⅲ(内陆纵深处的中西部部分省份)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资源利用偏向于加工,且地区经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依然较大;类Ⅳ(边疆省份)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资源利用为开采和加工并重;类Ⅴ(西藏)工业化水平极低。此外,本文还发现,无论是各类别成员之间还是整体上,地区产业结构都存在趋同缓慢加强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以来组间贡献率稳步提高,2008年后省域工业结构趋同主要是由组间趋同导致,这表明中国工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快。
李钢廖建辉
关键词:聚类分析产业结构产业趋同增长极
网购与传统购物模式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近年来,网购在我国急速发展,成就斐然。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网购能够降低社会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增加社会商品需求总量。此外,网购的出现和成功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网购用户规模的扩大会强化网购的影响;当前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不高是网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网购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技术进步、制造业规模扩张及就业增长。
廖建辉
关键词:网购电商
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过高了吗被引量:87
2011年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研究大多认为中国第二产业比例过高,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本文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效率、三次产业供给与需要、国际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并非反映了第三产业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绝非说明了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高级;二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的同时,最终消费中第二产业提供的商品比例并没有大幅下降;三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是以发达的国际贸易为基础,以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前提,因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具有全球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高的基础;四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的不断提高也是以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价格扭曲为基础,如果第二产业价格大幅上升,其占比将会大幅上升。本文利用购买力平价分行业的数据计算了我国2000—2009年的产业结构;计算结果显示目前通行的产业结构数据高估了第二产业近14百分点,本文计算的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32∶63。2009年的产业结构已经与日本等国2000年相接近;与目前中国人均GDP相同时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相比,中国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是高了,而是低了;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还有提升的空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加快发展仍旧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及产业政策的着力点。虽然经过30年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要素禀赋在不断发生量变,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要素禀赋的质变尚未发生,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研究表明至少在"十二五"期间这一状况不会改变。
李钢廖建辉向奕霓
关键词:产业结构竞争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