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应卫星

作品数:22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卫生局科研基金瑞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代谢
  • 5篇代谢紊乱
  • 5篇脂肪
  • 5篇脂肪性
  • 5篇脂质
  • 5篇脂质代谢
  • 5篇脂质代谢紊乱
  • 5篇酒精
  • 5篇酒精性
  • 5篇非酒精性
  • 5篇非酒精性脂肪
  • 5篇非酒精性脂肪...
  • 5篇非酒精性脂肪...
  • 5篇肝硬化
  • 5篇大黄酸
  • 4篇血管
  • 4篇脂肪性肝炎
  • 4篇酒精性脂肪性...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腹水

机构

  • 17篇温州医学院附...
  • 6篇复旦大学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22篇应卫星
  • 12篇李荣洲
  • 5篇林讷
  • 4篇陈华
  • 4篇林勇
  • 4篇朱畴文
  • 3篇任宗海
  • 3篇金培声
  • 3篇叶方鹏
  • 2篇施正超
  • 2篇戴福仁
  • 2篇季婷婷
  • 1篇郑维锷
  • 1篇李芙瑶
  • 1篇陈文俊
  • 1篇孙庆丰
  • 1篇姚礼庆
  • 1篇张武
  • 1篇陈荣健
  • 1篇徐芳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药理...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温州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5篇2015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生素K_2与苯那普利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维生素K2联合苯那普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以探讨两者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及有无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胃癌SGC-7901细胞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GC-7901细胞分成5组:药物组(维生素K2组、苯那普利组、联合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空白对照组不加细胞。加入不同终浓度的药物(维生素K2:5、10、20、40、80μmol/L)或(苯那普利:0.625、1.25、2.5、5、10μg/mL)或(维生素K2+苯那普利)。分别培养24、48和72 h。利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及梯状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药物组能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VEGF表达方面,联合组较单独药物组作用更强。结论:维生素K2与苯那普利联合有协同作用,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陈华应卫星李荣洲
关键词:维生素K2苯那普利细胞凋亡胃癌
胆总管结石并发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药敏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对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进行胆汁培养,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抽取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 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96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80.0%;共分离出病原菌10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共检出75株占70.1%,革兰阳性菌30株占28.0%,真菌2株占1.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环丙沙星较敏感,耐药率<20.0%,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为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磷霉素及氯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10.0%;真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较敏感。结论引起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盲目用药。
叶方鹏施正超应卫星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病原菌药敏分析
大黄酸联合吡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作用机制的探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黄酸联合吡格列酮对高脂诱建的大鼠NASH协同治疗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140-160g,6,76只正常喂养l周后,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模型组各为14只,余组均为12只):对照组,模型组,大黄酸组,吡格列酮组,大黄酸吡格列酮联合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由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配制,药物组均在12周高脂饮食后即造模成功后给予干预。大黄酸用生理盐水配成5g.L^-1混悬液,每天固定时间100mg·kg^-1·d^-1灌胃,吡格列酮组8mg.kg-1.d^-1联合低剂量组取其相对有效低剂量,大黄酸50mg·kg-1.d^-1,吡格列酮组4mg·kg-1.d^-1。联合高剂量组为大黄酸100mg·kg-1.d^-1,吡格列酮组8mg·kg-1.d^-1。于第20周处死。所有动物测体重、肝湿重,计算肝指数;测空腹血糖、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放免法测空腹胰岛素及TNF.0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酶法测定肝组织匀浆MDA、GSH.PX水平;HE染色肝病理组织切片。结果第20周模型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血脂、ALT、AST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均出现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和散在的灶性坏死;药物组大鼠的生化指标和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较模型组均有明显减轻,联合组较药物单用组更为有效。结论大黄酸联合吡格列酮较两药单用能更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对大鼠NASH具有明显的协同治疗作用。
应卫星陈华李荣洲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黄酸吡格列酮脂质代谢紊乱
晚期大肠癌金属硫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奥沙利铂化疗耐药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晚期大肠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表达与奥沙利铂耐药及生存时间的关系,以指导化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利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80例晚期大肠癌组织中MT的表达情况,表达阳性组及阴性组均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并进行生存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MT阴性组的化疗有效率明显优于阳性组(χ2=22.07,P<0.01);MT表达阴性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阳性组(χ2=10.74,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T阳性是晚期大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MT与晚期大肠癌对奥沙利铂的耐药存在一定的关联,MT阴性患者对奥沙利铂有较好敏感性,疗效较好。
陈华应卫星郑维锷陈文俊张武李芙瑶
关键词:金属硫蛋白奥沙利铂耐药晚期大肠癌
大黄酸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40~160g24只正常喂养1周后,分成3组,每组8只。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治疗组,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后给予大黄酸。于试验第20周处死所有动物。所有动物测体重、肝湿重,计算肝指数;测空腹血糖、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放免法测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酶法测定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HE染色肝病理组织切片。结果:第20周模型组大鼠有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血清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均出现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和散在的灶性坏死;治疗组大鼠的生化指标和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较模型组均明显减轻。结论: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建立的大鼠NASH模型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大黄酸对大鼠NASH有良好的疗效。
李荣洲应卫星朱畴文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黄酸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发病的机制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被引量:4
2006年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广泛用于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40%,在多数前瞻性研究中,其发生率在5%~10%。有少数PEP患者可发展为重症胰腺炎(SAP),可危及生命。
应卫星朱畴文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胰腺炎ERCP术后发病肝胆胰疾病
食管异位皮脂腺1例报道被引量:3
2015年
皮脂腺异位是一种少见病,发生于食管较为罕见,内镜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因此容易被误诊为黄斑瘤。现报道1例食管异位皮脂腺患者的诊治过程。
陈荣健应卫星
关键词:食管皮脂腺
大黄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影响的实验研究
背景和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它可以发展成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脏的终末期病变,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
应卫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黄酸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
文献传递
葡萄糖酸钙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64例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钙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72例患者单纯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1.8±6.9)h止血,对照组治疗后(47.4±5.2)h止血,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止血不彻底发生率、原发病灶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前区不适、头痛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脉搏有显著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1);收缩压有显著升高,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1)。治疗5 d后,患者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回升,但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葡萄糖酸钙和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止血时间,降低止血不彻底以及原发病灶再出血率。
金晓昇应卫星蔡佩佩孙庆丰
关键词:葡萄糖酸钙上消化道出血奥美拉唑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消化科诊断为AP的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均30例。采集患者发病后第1、第4和第7天血液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MAP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浓度第4天较第1天显著升高,IL-1和IL-8的浓度没有明显变化;SAP组,血清IL-1、IL-6、IL-8、TNF-α和PAF的浓度第1天显著高于第4天,IL-10的浓度没有显著变化。结论:MAP和SAP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规律不同,对MAP和SAP的鉴别诊断以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金培声任宗海应卫星叶方鹏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