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帅平

作品数:9 被引量:15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壳
  • 7篇地壳运动
  • 4篇GPS测量
  • 3篇东南沿海
  • 3篇GPS
  • 1篇地壳变形
  • 1篇地壳水平运动
  • 1篇地应变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
  • 1篇断层
  • 1篇断层形变
  • 1篇形变
  • 1篇应变场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中国大陆及邻...
  • 1篇数据研究
  • 1篇现今地壳运动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9篇帅平
  • 8篇吴云
  • 8篇周硕愚
  • 7篇邓干金
  • 5篇施顺英
  • 4篇张跃刚
  • 3篇秦小军
  • 2篇王琪
  • 1篇乔学军
  • 1篇丁国瑜
  • 1篇刘序俨
  • 1篇游新兆
  • 1篇林继华
  • 1篇陈园田
  • 1篇郭逢英

传媒

  • 3篇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壳形变与地...
  • 1篇中国地震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庆祝中国地震...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3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依据GPS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板内块体现时运动模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9
1998年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复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实测资料,通过卡尔丹角计算块体间现时运动欧拉矢量的理论方法.尝试性地初步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等7个主要块体现时运动模型PBMC-1(present-timeblocksmovementmodelontheChinesecontinent),首次在数年时间尺度内给出了中国大陆块体相对运动的点位速度场及边界带运动.模型结果表明:各块体的运动速率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次减少;运动方向由北北东逐步转向东以致东南和东东南.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大陆内部诸块体运动起主导作用;而诸块体运动又决定着块体边界带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速率.模型给出的数年尺度的现时运动,总体上与地质学给出的百万年以来的平均状态相似,与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观测结果也较符合.
周硕愚张跃刚丁国瑜吴云秦小军施顺英王琪游新兆乔学军帅平邓干金
关键词:GPS构造块体
中国福建及其边缘海域现时地壳运动定量研究——GPS、断层形变和水准等测量与震源机制结果的综合分析被引量:32
2000年
基于中国大陆GPS测网(1994~1996 年)、福建GPS测网(1995~1997 年)和跨断层形变测量网(1982~1998 年)、精密水准网(1973~1980 年)以及近数十年来的震源机制资料, 综合定量地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 福建及其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 发现: 此区域同大陆整体以11.2 m m /a 速度较均匀地向SE方向运动; 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由泉州湾指向大陆内部,主方向NW 并向两翼扩展, 其平均速度为3.0 m m /a 的运动. 地壳形变测定的现时应变场与震源机制应力场以及地质学推测的构造应力场三者相符. 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WW)-SE(SEE). 在此应力场作用下, NE向断层呈压性运动, NW 向断层呈张性运动. 以泉州湾、晋江—永安NW 向断裂为界, 地壳运动呈现分区特性: 闽西南及闽粤交界区为上升区、闽东北区为下降区, 前区的应变率和断层活动量均高于后区. 本研究区受到喜马拉雅碰撞带侧向传递运动和西太平洋俯冲带挤压的共同作用; 前者导致的运动量大于后者, 但前者均匀后者不均匀. 因此, 本区强震的孕育发生与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关系更直接.
周硕愚帅平郭逢英陈兆湟邓干金周昕陈园田
关键词:地壳运动震源断层边缘海
用GPS测量数据模拟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被引量:20
1999年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提出了直接利用GPS测量资料建立地壳运动与形变模型的方法。把整个中国大陆视为由无穷多个微元集合而成的连续介质体,并假定每一个微元体的转动矢量服从统一的、连续的泰勒级数分布,由此引进一组待定参数,称之为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利用全国网1994年和1996年的两期GPS观测数据,组成矛盾方程组,应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经迭代解算,得到所需要的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依据这些参数模拟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并将GPS结果与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作了对比分析,这些结果基本上一致,能相互印证。最后初步探讨了周边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
帅平吴云周硕愚
关键词:地壳运动GPS测量数据应变场
基于多种GPS数据研究福建及其邻近海域1994-1997年地壳水平运动被引量:30
2000年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种力学模型,研究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和应变率场.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中国大陆周边框架内,或相对于台湾而言,福 建及其邻近海域均整体地向着东南或东偏南方向,即指向海洋的方向作水平运动.运动平均 速率为11.2±3.0mm/a(福建网)或14.0±4.0mm/a(全国网).然而在福建区域内还存在着 一种由海洋指向大陆内部的北西向运动,其运动平均速率为 3.0± 2.6mm/ a.区域应变率场 主压应变方位为NW(NWW)-SE(SEE).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通过中国大陆内部各 块体间的侧向传递和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欧亚大陆东南沿)的仰冲与挤压,同时作用到福建 及其邻近海域。此种联合作用现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前者的影响比后者更强烈,但前者形成的 速率场均匀,而后者不均匀。
周硕愚吴云秦小军帅平施顺英邓干金周昕刘序俨林继华
关键词:GPS力学模型地壳运动
中国大陆及其东南沿海现时地壳运动
基于GPS测量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内部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7个块体的现时运动模型,给出的速度场(1994~1996)与震源机制P应力轴场和地质学模型总体相符,显示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大陆地...
周硕愚帅平张跃刚邓干金吴云施顺英
关键词:GPS测量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及其东南沿海现时地壳运动被引量:15
2000年
基于全球学位系统(GPS)测量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内部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7个块体的现时运动模型,给出的速度场(1994~1996)与震源机制“P”应力轴场和地质学模型总体相符,显示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从数百万年前一直继续到今日。还建立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块体内部变形模型,给出速度场与主应变率场(1995~1997),发现华南地块体除整体向东南方向推进外,其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指向大陆NW向的推挤和NE向的扩张运动。与此同时,跨断层形变测量(1982~1998)也揭示出,NE向断层呈压性运动,NW向断层呈张性运动。空间与地面测量及震源机制解共同证实,现时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WW)—SE(SEE)。向NW方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碰撞推挤作用,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中。
周硕愚帅平张跃刚邓干金吴云施顺英
关键词:东南沿海地壳运动
用GPS观测结果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5
1999年
基于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研究”项目建立的全国GPS网1994 年1996 年的复测数据, 推算了测点的运动速度; 按Haines和Holt提出的球面上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幂级数展开法”, 计算了水平速度和应变率场,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态势与特征. 结果表明: 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联合控制着中国大陆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 三大板块呈鼎足之势, 但印度板块似乎起主导作用; 南北地震带在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大区分界线特征突出; 大致沿北纬35°线, 似乎也存在一个调节带, 但分界线特征没有前者明显; 三大板块对我国大陆的动力作用是动态稳定的, 表现为推挤速度的稳定. 这些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的结果是基本相符的.对比地震活动, 初步显示高强度的剪切形变带与未来强震活动区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 但需进一步的震例检验.
吴云帅平周硕愚秦小军施顺英邓干金
关键词:GPS地壳运动地震地质
中国大陆及其东南沿海现时地壳运动
GPS测量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内部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7个块体的现时运动模型,给出的速度场(1994~1996)与震源机制P应力轴场和地质学模型总体相符,显示印度板块碰撞的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大陆地壳运...
周硕愚帅平张跃刚邓干金吴云
关键词:东南沿海地壳运动GPS测量
用GPS复测结果计算地应变被引量:5
1999年
详细地叙述了用GPS和应变测量数据计算地壳水平速度和水平应变率的方法,这一方法满足变形协调性条件。用全国和大华北地区GPS网的多期观测数据进行了试算,获得了一系列地壳水平运动和应变率场分布的图像。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GPS能够有效地监测到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信息;(2)所述的计算方法是有效的。
吴云帅平王琪
关键词:GPS测量地壳运动地壳变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