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胜飞
-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历史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 2009年
- 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人们的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则将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 屈胜飞
- 关键词:高校思政历史理论历史方法
- 遏籴与反遏籴:1929-1930年“米慌”中的中央、地方与米商被引量:2
- 2012年
- 1929—1930年,诸多因素引发全国米价暴涨,各地产生了异常的恐慌情绪。在平抑米价与解决民食过程中,遏籴成为政府调控米粮市场的主要行政手段之一。但在实行遏籴与否的问题上,国民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米商之间进行了一场"社会性与自利性"的博弈,即在维持社会政治稳定与追求利益最大化之间,他们有分歧,有碰撞,亦有妥协与趋同。期间,各利益集团的关系纠葛在一起,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全国统治确立初期,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米商之间微妙的关系。
- 屈胜飞
- 关键词:米荒政府
- 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兼具思想政治理论与历史课特点的课程,鉴于授课对象是历史专业之外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时应特别注意政治性、可信性、生动性三个原则。
- 屈胜飞
-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料高校
- 论1937年沦陷前南京市粮食储备数量被引量:1
- 2013年
-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侵华日军遂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即由于当时日军后勤补给不足而导致暴行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缺粮说"。但通过相关档案资料的推算,南京沦陷前的粮食存量大约为20万石左右。若不计男女老幼食量差别,以每人每天需米5合计算,这些粮食可供40万人食用3个月左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日军因缺粮而"处理"掉俘虏甚至在南京实施大屠杀之说令人难以信服,这只能表明它是日军推卸罪责的借口与托词。
- 屈胜飞
- 关键词:沦陷
- 多重博弈:战前南京三次筹设米市败因探析
- 2013年
- 1927至1937年十年间,南京特别市曾三次筹设米市。但在筹设米市的过程中,因经济、政治、军事诸因素与财政部、江苏省政府、安徽省政府等发生牵扯,理顺过程耗时费力;其他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亦纠缠难解。中日关系紧张导致的一·二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每每在关键时刻给米市计划重大影响。加上南京特别市政府财政困难,施政能力薄弱,南京设立米市的夙愿终未能实现。其整个过程,折射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
- 屈胜飞张生
- 关键词:米市施政能力
- 政府、粮商与社会-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粮食问题研究(1927-1949)
-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从此南京成为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因首都为中外观瞻所系,国民党政府对它的建设与管理自然特别偏顾。利用此种机遇,南京粮食业在1927—1937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行店号数量与资本总额均有大幅的增...
- 屈胜飞
- 关键词:国民党社会
- 文献传递
- 南京大屠杀时期难民生活状况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难民始终承受着食物奇缺与遭受屠杀的双重威胁。当面对食物与死亡的两难抉择时,人们普遍表现出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理,甚至有人在食物与道德之间权衡徘徊。从总体上看,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代表的慈善团体是难民主食的主要提供者,他们的行为从侧面反映了侵华日军的非人道行为,并证明了中国人民的顽强生命力。
- 屈胜飞张生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难民
-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粮食问题研究——以南京安全区为中心
- 1937与1938年冬春之交,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时期以安全区为中心的粮食问题的考察,揭露了侵华日军“征缴”粮食的本质以及限制粮食供应的邪恶用心,同时彰显了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代...
- 屈胜飞
- 政府公权力与行业利益的博弈——以南京斛行制度改革为中心的考察(1928—1936)
- 2017年
-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随着首都建设的展开,城市人口与年俱增,民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同时,政府当局也逐渐强化了对首都社会组织的控制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弊端丛生、为人诟病的斛行就成了南京粮食业管理与改革首当其冲者。斛行制度改革是一场由政府强势主导、粮商推动与配合、斛行缺少发言权的改革,凸显出政府公权力与行业利益之间进行博弈的一般状况,说明底层社会群体面对政府公权力与以粮商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势力时的无力感。
- 屈胜飞
- 关键词:政府公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