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琳毅

作品数:61 被引量:168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皮肤
  • 10篇病理
  • 8篇细胞
  • 7篇组织病理
  • 6篇症状
  • 5篇丘疹
  • 5篇自觉症状
  • 4篇银屑
  • 4篇银屑病
  • 4篇面部
  • 4篇病理分析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血管
  • 3篇生存素
  • 3篇皮肤表现
  • 3篇皮肤科
  • 3篇综合征
  • 3篇角化病
  • 3篇黑素

机构

  • 47篇苏州大学
  • 17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常熟市中医院
  • 3篇常熟市第二人...
  • 3篇常熟市第一人...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焦作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61篇宋琳毅
  • 14篇周乃慧
  • 13篇范文葛
  • 12篇曾学思
  • 12篇王淼淼
  • 12篇钱齐宏
  • 11篇孙建方
  • 11篇杨子良
  • 10篇王玲
  • 9篇刘铭
  • 9篇闵玮
  • 9篇陶晓瑜
  • 9篇魏梅
  • 5篇张青松
  • 4篇姜祎群
  • 4篇冯雪梅
  • 3篇姜袆群
  • 3篇冯素英
  • 3篇李敏
  • 3篇陈浩

传媒

  • 19篇中华皮肤科杂...
  • 17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国际皮肤性病...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肤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五例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提高对皮肤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CIVNKTC)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例CIVNKTC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治疗及预后,并进行讨论。结果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发病年龄38~83岁(平均56.2岁),均以多发皮肤斑块或结节为初发表现。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可见血管扩张,扩张的血管内可见异形淋巴样细胞,细胞核大,可见1~2个小核仁。肿瘤细胞表达CD3ε,细胞毒蛋白(T细胞限制性细胞内抗原-1,粒酶B和穿孔素)和EB病毒编码的小RNA,不表达细胞角蛋白CK,CD20,CD79A,CD4,CD8。2例患者表达CD56。5例患者中2例进行化疗,3例未治疗。经过24个月的随访,4例死亡,仅有1例带病生存。结论CIVNKTC是一种罕见的结外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病程凶险,预后极差。
宋琳毅薛燕宁钟连生陈浩钱伯源王益华钱齐宏孙建方
关键词:淋巴瘤皮肤表现病理过程血管内淋巴瘤
发育不良性痣1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发育不良性痣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1例临床表现为色素性损害的手术标本行H-E染色,结合临床指标及评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皮损直径≥5mm者8例,多发性损害者7例,边界模糊者4例,外形不规则者6例,痣表面色素不匀者4例,基底色红者6例。光镜下:交界痣3例,复合痣8例。发育不良性痣较为特异的组织学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雀斑样增生,痣细胞巢增生紊乱倾向于形成“桥型”融合。表皮下方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在基底层呈“Paget”样蔓延,真表皮交界处的黑素细胞向周围延伸,并超过真皮内的痣细胞成分。非典型黑素细胞:细胞核较角质形成细胞核大,多形性,出现核仁,深染。结论临床和组织病理相结合是诊断发育不良性痣的可行性标准,仅根据组织学的非典型性不能诊断发育不良性痣。
宋宁静曾学思李阿梅吕东宋琳毅姜祎群王千秋
关键词:病理学
不同剂量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A组给予依巴斯汀20 mg治疗,B组给予依巴斯汀10 mg治疗,C组给予地氯雷他定5 mg治疗,D组给予西替利嗪10 mg治疗。比较4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4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7)。结果:A组治疗第1周、第4周UAS7评分低于B组、C组、D组,A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镇静、嗜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巴斯汀2倍剂量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王玫玲闵玮钱齐宏杨子良宋琳毅周乃慧王淼淼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组织病理学方法在皮肤深部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临床上尽早做出诊断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织病理学是深部真菌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现对几种深部真菌病的特征性组织病理表现。
宋琳毅曾学思
面部多发性毛发平滑肌瘤一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男,43岁.因右侧面部及额部红色斑丘疹伴冬季疼痛20余年,近4年加重就诊。20多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面部出现斑疹,表面有脱屑现象,持久不退。此后3年逐渐在原有红斑基础上出现粟粒大小丘疹,逐步扩大蔓延,但无自觉症状。随着皮疹的逐渐增多,每到冬季出现疼痛感觉。近2年来。在右侧额部亦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疼痛加剧。以冬季、夏季出汗后疼痛明显,曾于多处求医,均未明确诊断,给予西药及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无效。患者体健,家族史无特殊。
赵一栋宋琳毅杨之蕙丘佳明
关键词:面部多发性红色斑丘疹疼痛感觉自觉症状活血化瘀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一种新命名的皮肤病被引量:32
2008年
目的:报告11例以对称性肢端角化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对其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这一新的病名。方法:收集2005年5月以来在我所门诊就诊、以手背及手腕出现特征性褐色角化性斑片的患者11例,详细询问个人史及家族史,并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部分患者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35.4岁,平均发病年龄2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背、指背、手腕出现对称性褐色角化性斑片(11/11),主要分布在掌指关节及其周围、指背、手背两侧和手腕屈侧,足背损害较轻,损害有明显的季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和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结论: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现有的任何一种皮肤病均不吻合或无法归属于某种皮肤病,因此提出一种新的皮肤病病名——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姜祎群曾学思薛燕宁宋琳毅常宝珠顾恒徐秀莲孙建方
关键词:角化病肢端对称性
消银解毒搽剂治疗头皮银屑病临床观察
2013年
目的:评价消银解毒搽剂治疗头皮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消银解毒搽剂,对照组使用哈西奈德溶液。疗程均为4周。并在4周末、停药2周后复诊,评价各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第4周疗程结束2组有效率分别为80.0%和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8.0%和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第4周疗程结束及停药2周后瘙痒评分改善程度,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银解毒搽剂治疗头皮银屑病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适用于将来临床应用。
刘铭周翔钱齐宏周乃慧宋琳毅王淼淼
关键词:银屑病PASI评分
播散型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组织病理学分析
目的:播散型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临床较为少见,皮损均为非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组织中真菌的特殊形态,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帮助.为提高诊断正确率,本文总结5例播散型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的组织学特点.方法:5例播散...
曾学思宋琳毅李阿梅姜祎群陈佳
207例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20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皮损分布与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1±16.0)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17.4%患者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51.2%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60.4%患者具有前驱期疼痛,21.7%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皮损,以累及三叉神经眼支者最多,占36.7%;入院时NRS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为中度或重度的患者占90%以上。治疗后19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遗留右上肢运动性麻痹。与同期门诊诊治的252例带状疱疹患者相比,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χ2=9.22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损累及胸神经分布区、NRS评分高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加强识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规范与合理治疗。
周乃慧钱齐宏杨子良闵玮冯雪梅宋琳毅王淼淼刘铭陆一枫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预后
iRNA抑制人黑素瘤M14细胞生存素的表达
2007年
目的通过构建生存素(survivin)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研究其对人黑素瘤M14细胞生存素表达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有小发夹结构的生存素siRNA对应模板DNA序列,克隆至pRNAT-H1.1/neo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RNAT-H1.1/neo-survivin,转染人黑素瘤M14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检测生存素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质粒pRNAT-H1.1/neo-survivin构建成功。将重组质粒及空载体(阴性对照)转染M14细胞48 h后,siRNA处理组M14细胞生存素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表达抑制率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为62.3%±1.5%和53.6%±0.9%。结论生存素siRNA表达质粒pRNAT-H1.1/neo-survivin可抑制人黑素瘤M14细胞生存素的表达。
宋琳毅孙建方曾学思
关键词:生存素质粒黑色素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