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
- 作品数:29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现象学方法与辩证法——两种方法论对比
- 2014年
- 在确立现象学最终也是一门关于认识的科学之前,胡塞尔首先重新确立了"认识"与"认识论"概念。现象学与辩证法都是有关认识出场的方法论,但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无论是概念的巨大差异、思考的起点设置,还是过程的演进道路、理论的变化模式,从辩证法到现象学至少经历了激变,从而导致哲学范式的彻底变化:从无限性思想到有限性思想、从否定性到肯定性、从递升的辩证法到递降的"辩证法"、从主客二分到拒绝主客二分、从反思的批判理性到"原意识"的先验统觉。胡塞尔晚年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概念的提出,也为后继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 孙琳
- 关键词:辩证法现象学意向性
- 论胡塞尔晚期现象学交互主体的出场构造
- 2020年
- 在前期现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由对唯我论发难的解答而发轫的他人现象的出场问题成为现象学后期极为重要的问题模式。晚期胡塞尔认为,在这里的“我”与在那里的“他”的关系也可视为在这里的“他”与在那里的“我”的关系,即另一个自我在“原初世界”和“周围世界”的相互糅合的力量下呈现,通过意向性与共当下化的中介作用实现“统觉”向“统现”的过渡,这种共现的统觉作用使得交互主体在和谐一致的前提条件下被构造,获得了意义的出场。“周围世界”的交互主体需要在现象学的努力下才能上升为“生活世界”的交互主体。
- 孙琳
- 关键词:交互主体前定和谐
-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
- 2017年
-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在"现象学辩证法"基础上的置身性解释学。它从本体论的高度研究历史与实践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必须经过现象学的奠基才能获得充分的认识,同时也需要辩证法作为必要补充。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存在着奠基者与被奠基者的关系。视域融合是置身性解释学的最终目的,它由历史实践本体论、游戏现象学、疏异间距化、效果历史意识、语言或对话诸要素构成。通过"现象学辩证法"对现象学和辩证法各自精华的汲取,置身性解释学最终达致历史中多极意义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 孙琳
- 关键词:语言视域融合
- 场域与空间异化批判——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被引量:3
- 2013年
- 场域的空间问题研究有三个主题:空间自身的形塑,空间内部进行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以空间为载体的符号与思想文化再生产之间的共时循环关系。寻根究底,马克思和列斐伏尔都为我们指认了空间中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幕后推手作用,准确地分析了由于实践的异化所带来的差异性出场与断裂性在场的历史根源。列斐伏尔在继承马克思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所开创的哲学革命内核基础上,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准确对焦资本主义制度的商品与符号的景观社会,创造性地阐释了空间中的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异化本质。他将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嫁接,完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在新时代更为细微而完整地阐释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思与史的辩证关系的指认。
- 孙琳
- 关键词:场域列斐伏尔
- “自我意识”理解之差异:鲍威尔与马克思被引量:1
- 2017年
- 马克思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的异同比较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开端及其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体现启蒙运动的"自由"精神;抓住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性、能动性、否定性环节;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人的"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物。尽管具有相似性,但在根本上,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已经从本质上超越了鲍威尔:鲍威尔的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并不真正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反对这样的观点,即抽象的、能动的"自我意识"可以创造历史的英雄主义历史观;鲍威尔离开了感性的现实和感性实践谈论"自我意识",马克思则在"感性现实"和"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对"自我意识"进行了逻辑起点的革命性转换;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仅仅停留于理性实践,马克思则超越了理性实践,走向了实践理性。因此,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实体即主体",是现实的感性的实践环节中介之后的实体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它的本质是"自由"。
- 孙琳
- 关键词:自我意识感性实践
- “精神”的黑夜与白昼——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分析学于大地原野的分驰被引量:1
- 2022年
- 尽管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学都是关于“精神”的理论,也都融入了大地之母的“爱欲”(Eros)力量进行思考,但是黑格尔的“精神”(Geist)以“幽灵”(ghost)般的活动布展于世俗世界和世俗生活;弗洛伊德的“精神”(Psycho)侧重于心灵,对心理活动以及异常症候加以实证分析,以把握现实世界中“自我”的结构和层次。两者在运动的对象和失却的对象、本质性的自我和压抑性升华的自我、进步强制的时间和退行认同的时间、扬弃了自我意识的绝对和作为超我的道德律令的绝对、日夜循环的精神和被白昼统摄黑夜的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向。无论是精神的黑夜和白昼、生死循环抑或生死斗争,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学都没有真正掌握大地之母的力量和意义。在缺乏唯物史观的大地原野上,精神现象学只能似幽灵冥想,精神分析学只能如野马狂奔。
- 孙琳梁庆洁
- 关键词:精神现象学精神分析学酒神日神
- 生命历史的诞生: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变革的影响
- 2017年
-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思想变革的影响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实践观。费尔巴哈人本学存在论革命将历史指认为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生命历史",具有两大理论支柱:一是生命历史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实体的可感对象。历史现实的起点是"感性确定性",就其对实体功能的区分而言,包括"可感对象"和"可感能力"。二是生命历史是人的实体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思想的深刻变革与费尔巴哈的存在论革命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在一开始就蕴含了超越费尔巴哈的要素。人本学存在论对马克思后来创立的唯物史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 孙琳
- 关键词:存在论感性确定性感性活动
- 传播及其批判:受众商品和数字劳工被引量:3
- 2018年
- 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斯迈思使用受众商品和数字劳工来管窥资本主义视域下媒介的局限性,进而对资本主义媒介商业化运作所带来的社会全面物化进行了深刻批判,揭示出受众被媒介操控的恐怖境地。斯迈思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异曲同工之处,是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在新的场域下产生的新形式。尽管这种新形式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新一代传播研究领域学者的思想理论精髓,但仍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考验,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 陈梦琦孙琳
-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
- 被异化的“自我意识”与被照亮的思想未来——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思想解读被引量:1
- 2015年
-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两种原子论比较为切入点,对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物,即宗教、各种宿命论哲学、神话进行了"三重去昧"与扬弃,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逻辑演进下复归至"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之中。在"三重去昧"过程中,马克思的"自我意识"观完成了三层超越:第一,仅仅作为"实体"存在的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原子论;第二,仅仅作为"主体"存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自我意识";第三,仅仅作为"抽象性"的个体存在的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作为其对象化活动的感性实践;第二,作为其对象化物的感性自然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对象化使"实体即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本质在辩证逻辑中获得完成。"自我意识"的本质即自由。《博士论文》开启了新的世界观,即新的现实理论视域和新的实践视域,启迪和照亮了思想的未来。
- 孙琳
- 关键词:《博士论文》启蒙理性辩证法感性实践
- 高等学校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7
- 2017年
- 高等学校参与式教学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师生互动共建共生的系统,也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种创新的实践教学进行探讨:第一,它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型的教学实践模式。第二,它需要采取多样化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第三,它强调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注意事项进行梳理。第四,它注重对已取得的相关成效的分析。参与式教学在未来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孙琳陈梦琦
-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可行性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