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此类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6年7月以"视力障碍"住院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本组34例患者中男性18例(52.9%),女性16例(47.1%),平均发病年龄(36.1±12.9)岁,亚急性起病11例(32.4%),慢性发病23例(67.6%)。34例患者中感染引发疾病的有5例(14.7%);非感染因素29例(85.3%)。临床症状中视力下降29例(85.3%)(双眼视力下降23例,单眼视力下降6例),阵发性黑蒙8例(23.5%),复视1例(2.9%)。伴随头痛9例,眼痛1例,颈痛1例,耳鸣2例,头晕1例,症状性癫痫2例。主要体征为视盘水肿29例(双眼视盘水肿27例,单眼视盘水肿2例);静态视野检查中仅6例(17.6%)正常,18例(52.9%)表现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或全视野缺损,其中双眼受累11例(32.4%),单眼受累7例(20.6%)。33例患者行腰穿检查,颅内压<180 mm H2O者1例(3.0%),颅内压180~330 mm H2O者14例(42.4%),颅内压﹥330 mm H2O者18例(54.5%)。34例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有7例(20.6%)仅累及1个部位静脉窦,26例(76.5%)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有12例(35.3%)出现脑实质或脑膜病变,而多达22例(64.7%)无新发脑实质损害。结论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脑静脉窦血栓好发于中青年,多隐匿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近一半患者静态视野损害重,血栓好发于横窦和乙状窦,且好发于多个部位静脉窦,多数无明显的脑实质损害。
目的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