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春青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大学语文
  • 1篇大学语文课
  • 1篇大学语文课程
  • 1篇性别文化
  • 1篇学术
  • 1篇学语
  • 1篇语文
  • 1篇语文课
  • 1篇语文课程
  • 1篇正声
  • 1篇散文
  • 1篇散文创作
  • 1篇诗法
  • 1篇诗史
  • 1篇诗史意义
  • 1篇史梦兰
  • 1篇女性
  • 1篇网络教学
  • 1篇网络教学模式
  • 1篇文化

机构

  • 8篇唐山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孙春青
  • 1篇王双
  • 1篇石向骞

传媒

  • 5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学报(哲...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永平诗存》的诗史意义
2012年
《永平诗存》具有补充清诗史和河北地方文学史空白的意义。它保存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张霔、马恂、常守方、高继珩、毕梅、高顺贞的诗作都足以代表北方诗人的创作成就。其时代特征和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那些纪事咏史、宦途飘零、对个体存在进行反思的诗歌主题中,是那个时代普通"士"阶层精神世界的典型呈现。角山、盘山、碣石山、大海等重要山水名胜,夷齐庙、射虎石、山海关等重要人文景观的大量书写,使其在地域诗歌总集中有了特殊的艺术质素。
孙春青
关键词:诗史意义
史梦兰与方宗诚交游述略
2014年
同治八年冬,方宗诚和史梦兰同应曾国藩之聘,先后来到保定,遂成莫逆之交。最初,二人在出处思想和治学观念方面多有碰撞,并有深度交流。方宗诚主张"目见闻确""由博返约",史梦兰论学持"沟合汉宋""公允无门户之见"。之后的十余年,二人书信一直来往不断,有著述互赠,有诗文相酬。史梦兰对与方宗诚的"南向之约"一直耿耿于怀。史在七十四岁时撰《方存之七十寿序》给予方高度评价。
孙春青
关键词:史梦兰
明初诗学与李东阳的“格调”论被引量:6
2005年
明初诗坛对诗歌形式的探讨,形成研究诗体、诗法、诗格的文艺思潮,技术性的阐释在这段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样的氛围中,李东阳的诗学理论难以脱离时代风气的影响,其“格调”论看似是对侈言“诗法”的反拨,其实是对诗歌创作中声调使用的技术性阐释,是改头换面的诗法。
孙春青
关键词:诗法格调
《永平诗存》暨冀东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年
2012年5月12日,河北省社科联和唐山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永平诗存》暨冀东文学与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永平诗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并对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学与文化等问题展开热烈深入的研讨。这次研讨会对推进冀东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重要意义。
孙春青
唐山师范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对唐山师范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如下:课程定位多选突出人文性,其次为知识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侧重文学部分,其次为交际与应用;教学方法多选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其次为从问题出发的研究性教学;考核方式多选开卷,其次为平时成绩和闭卷相结合。提出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建立"众星拱月"式课程体系;采用主次课堂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网络教学模式;尝试多元检测模式。
孙春青王双石向骞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网络教学模式
论《品汇》、《正声》对明代唐诗学的影响
2010年
明初高棅的大型唐诗选本《唐诗品汇》、精选本《唐诗正声》在明代传播极为广泛,二者不仅从选诗、体例、经典诗作的确立上影响了明代唐诗诸选家,更在"四唐分期"、重视辨体、以声调论唐诗等方面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唐诗观,是明代唐诗学的理论起点,其唐诗观念到现在仍然被我们接受、使用,在唐诗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孙春青
关键词:正声
明末的唐诗整理与唐诗学倾向被引量:4
2009年
明末的唐诗刊刻多全集、多中晚唐诗集、多汇评合刻本;有明显的整理意识,表现在全唐观念、补充观念、汇总观念;在唐诗学方面,宗尚态度走向调和折衷,研究视角发生转换,批评话语得以更新,出现了分尊四唐或四唐各有其美的多元化倾向。
孙春青
关键词:明末
古代女性散文创作性别文化内涵初探
2019年
古代女子创作的散文作品展示了较为丰富的女作者形象及其精神世界。明中期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明显受到注重女子创作“德性之美”的文化导向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以“重情”对“明德”的导向及其创作传统进行了重构,呈现出才德兼美、德情统一的价值取向。部分女作者具有自觉的“立言”意识,希望通过文学创作称名于后世,她们对实现个体价值有潜在追求,作品表达了对于女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悲悯,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对传统女性境遇的审视与质疑。
孙春青
关键词:古代女性散文创作性别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