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华
- 作品数:20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论《儒林外史》的前期批评
- 1996年
- 本文以历史主义的态度,从小说题旨、作品结构、人物刻划、讽刺艺术等几个方面对《儒林外史》的前期批评作了概括性的梳理与较为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前期评点式的批评尽管有其观念、方法及表述上的弱点,但也不乏精粹深微之见,其人文视角、感悟方式等至今仍有值得承传的价值。
- 孙丽华
-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描写讽刺艺术评论者《清稗类钞》匡超人
- 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的特征及意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域外视野被引量:2
- 2014年
- 20世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研究流派纷纭,基本上发源于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美国学者韩南对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研究可谓视野独具,既借鉴西方文艺学理论,也吸纳了中国传统的小说理论,建构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小说研究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考察古代小说的文化内涵,也足以为中国本土的小说研究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新坐标。
- 孙丽华
- 关键词:白话小说疏离
- 明代通俗小说中“女人祸水”主题的解读
- 2008年
- 明代有一些通俗小说以对"女人祸水"的描述为主线,这一类具有特殊表现内容的小说,从性别文化的视角,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有关家庭以及两性关系的认知。"三言"里集中了数篇这种类型的小说,其中《计押番金鳗产祸》又堪称一个奇异的范例,在同期的小说作品中风格独特。在小说艺术上它是一个具有多重寓意的独特文本,在表面的神秘宿命的故事格局之下,掩藏着一个平民女性的人生悲剧,为我们揭示了底层女性所处的角色困境。通过这一类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在"祸水"意象遮蔽下女性的权利匮乏以及弱势地位,也看到小说家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矛盾认知。
- 孙丽华
- 关键词:角色困境
- “三言”与《型世言》女性命运主题比较
- 2010年
- 冯梦龙与陆人龙在自己的小说中都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并对她们持一种赞美和褒扬的态度。但是这两位作家的小说却体现了相当不同的人生理念。在他们笔下,女子或作为不幸命运的承载者,或作为坚忍节烈的人格楷模,表现了相当悬殊的美学内涵。
- 孙丽华
- 关键词:《型世言》男权女性命运
- 学海任遨游,甘苦寸心知——陈毓罴研究员访谈录被引量:2
- 2009年
- 陈毓罴先生,湖北武汉人,1930年生。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助教,1955年10月,入苏联莫斯科大学文学系研究生部学习,专业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59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0年起长期担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现任该会顾问。1985年至1991年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06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特别着重于《红楼梦》研究。与刘世德合著的《曹雪芹佚著辨伪》于1993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有《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等。本刊特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丽华博士对陈毓罴先生进行学术访谈,并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 孙丽华
- 关键词:访谈录研究员家庭情况
- 从明清公案小说看小说模式的发展演变
- 2005年
- 古代小说经常会表现出情节上的雷同。给人一种“拼凑”、“嫁接”之感。一些具有典型意味的小说情节几乎成为创作模式,被长时间地、跨界限地“借用”,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在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确保小说传统的稳定延续,而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小说创作缺乏新意、平庸雷同的佐证。以“清官折狱”类型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常规性模式和非常规性模式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颇有新意。
- 孙丽华
- 关键词:明清公案小说小说模式古代文学研究
- 《红楼梦》的悲悯意识
- 1996年
- 一、审视人生古今中外的无数作品,对于人生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诠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而论之,若以“生存场”中的心态为分析标准,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许多作品中所充斥着的,是一种“自我”的张扬,这种自我,既是作者个体人格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社会里一类人的群体意识.这类作品可以说是主观色彩浓郁的,富有扩张性的:不论其故事如何,风格何属,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种种人生理想的纵情憧憬,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自如挥洒,超越了世俗的种种束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美妙绝伦的人生境界,令人心向往之;然而也有为数不多的作品,含蕴着作者幽深睿智的哲学思考,冷静地观照着人生的各个层面与丰富内涵.这一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毋宁说是一种沉思的、审视的和内敛的属性.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这两类风格迥异的作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自然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使人昂奋愉悦,唤起无尽的希望,感觉到在这世界中人有天然的优越性,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所谓“天人合一”,正是对这种心态的概括;而后一类作品却会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与苍凉,困惑和迷惘;从而使人趋于沉静和思考,生发出对人生的质疑.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爱好自由。
- 孙丽华
- 关键词:《红楼梦》尤二姐道德评价悲悯意识林黛玉社会规范
- 论《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被引量:5
- 1997年
- 论《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孙丽华《三言》、《二拍》是民间说话与文人小说相融合而产生的通俗文学杰作。以往对它们的评论研究侧重于对它们的社会思想内容的体认,这种片面的批评方法阻碍了人们对《三言》和《二拍》作为通俗文学的基本属性的认识,自然也无法达...
- 孙丽华
- 关键词:《三言》《二拍》通俗文学文人小说小说史白话短篇小说
- 冯梦龙:衔接文学的高端和原生态被引量:1
- 2014年
- 冯梦龙在通俗文学领域多有建树,他编辑整理的民歌、笑话、通俗读物和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等,对于世俗心态与文坛流变,均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冯梦龙以其过人的才华、领先于时代的胆识,致力于通俗文学的整理创作,对于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围绕小说的文人、民间两个传统的衔接这一命题,揭示冯梦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与杰出成就。
- 孙丽华
- 关键词:小说传统三言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 冯梦龙与井原西鹤笔下两个少女形象的比较
- 2008年
- "三言"作为产生于明代晚期的通俗小说,开创性地正面表现了市井平民的生活与感情,具有鲜明的写实精神,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系列小说,以高度的写实精神,引导了当时庶民文学的蓬勃发展。冯梦龙与井原西鹤笔下都出现了女性爱情追求的悲剧命运,对比两个不同国度少女的生活环境与感情历程,可以看出小说家在表现新兴的市民群体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
- 孙丽华
- 关键词:死而复生井原西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