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
- 作品数:19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及各贡献因子的变化被引量:5
- 2013年
- 采用1958年1月至2007年12月SODA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基于海温变化方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特征及各局地因子贡献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1976/1977风场最强中心位置的南北移动,形成了两个北太平洋SST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异常中心:一个是位于30°N附近的副热带海盆内区,SST异常主要受风应力强度的主导;一个是位于40°N附近的副热带和副极地环流交汇区,SST异常主要受风应力旋度的位置即风场位置的影响。在副热带海盆内区,最强降温发生在1978—1982年,SST异常的主要局地贡献因子为海表热通量和经向平流,二者所占比例和约为50%~60%,均为同相增温或降温作用,余项所占比例约为20%~50%。在副热带和副极地环流交汇区,海盆内区和西部边界区的SST异常的跃变时间同为1975年,但是内区的垂直混合项的跃变时间早于西部5年左右。SST异常的主要贡献因子为海表热通量和经向平流,但在1983—1988年海温强降温期间,经向平流项贡献大于海表热通量项的贡献。两个区域的垂直混合项均为降温贡献,虽然量值小却显示出很强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平流项中经向平流最大,垂直平流最小。
- 刘珊王辉姜华金啟华
- 关键词:北太平洋SST热通量
- 南海西南季风期NCEP2湍流热通量的质量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以5次南海现场观测试验数据(Xisha2002,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an 3)为参照,对NCEP2再分析资料中湍流热通量在南海西南季风期的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CEP2估算的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在试验Xisha2000,Xisha1998,Kexue 1和Shiyan 3期间分别高估了6(11%),2(2%),7(7%)和13W/m2(16%),而在Xisha2002试验中低估了10 W/m2(11%).在5个试验中低估的感热通量分别为7(130%),3(64%),7(170%),5(53%)和5 W/m2(72%).NCEP2与5个现场观测试验的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均没有达到95%的置信度.模式中湍流热通量损失的误差来源于基本变量和算法,基本变量中以海表温度和海面风速的误差产生的影响最大.应用COARE2.6a算法和NCEP2的基本变量重新计算的湍流热通量更加符合物理意义.
- 张增海姜华王辉左军成
- 关键词:湍流热通量
- 基于CESM模式同化及后报实验的南海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基于气候模式CESM,利用牛顿松弛逼近(nudging)方法将次表层海温同化到海洋模式中,通过多种评估方法对1982—2011年同化和后报结果的南海海区进行分析。CESM同化和后报结果能够刻画出南海海表面温度、海表面流场、降水和850 hPa风场的空间基本特征,并且能比较好的再现海表面温度和降水随时间变化规律,nudging同化结果要优于超前1个月、3个月预报。但对南海大部分海区还存在0.5℃以内的冷偏差,流场强度模拟偏弱,850 hPa风场模拟偏强的误差。同化和后报结果表明模式对夏季和秋季海表面温度模拟效果较好,海表面温度与东亚夏季风相关性在空间分布形态及量值方面模拟较为一致,而降水与东亚夏季风相关性模拟在空间分布形态及量值方面都有一定误差。南海气候模拟难点在于其夏季海气相互作用,nudging同化结果能较好的模拟出南海北部夏季海表面温度变化对大气变化的响应,同大气模式相比考虑了南海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这一特殊性。
- 宋春阳姜华张守文陈幸荣王辉
- 海洋预报术语 海洋预报术语
- 本标准界定了海洋预报中的常用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海洋预报产品的制作、发布、传播和使用。
- 任姝彤原野李本霞刘煜孟素婧李云杨静姜华宋晓姜
-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被引量:7
- 2019年
- 通过对OISST资料1982—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分析,发现2017年中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1.5℃,南海海表温度接近常年。2017年渤海海表温度是近36 a来最热的一年,达到14.4℃,黄海第二以及东海第三热的年份,整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平均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1—8月份达到或接近极端高温情况,之后海表温度降低并达到常年同期以下。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区海表温度和陆地气温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海区受陆地气温影响区域不同,同时海表温度与陆地相关区域随着季节而变化。从2017年平流输运、净热通量、热含量和陆地大气温度影响等方面来看,造成渤、黄、东海海表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黑潮流速增强导致平流热输送增加,0~700 m热含量增加以及我国陆地区域气温的异常偏高,净热通量对其海表温度升高起抑制作用。
- 宋春阳姜华张守文陈幸荣王辉
- 关键词:中国近海海表温度
- 北太平洋副热带和副极地流涡强度和位置指数的建立
- 北太平洋副热带和副极地流涡(几个海流首尾相接成的环状流系)应对风应力变化的调整会产生不同尺度的变化,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基于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和GODAS (Gl...
- 姜华金啟华王辉黄瑞新
- 关键词:海流
- 文献传递
- 2012年夏赤道东太平洋弱增暖过程分析
- 2016年
- 利用OISST海表温度资料、GODAS次表层海温资料、TAO实时观测的热带纬向风和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赤道东太平洋弱增暖过程中赤道太平洋纬向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及热含量发展的一些特点,并与El Nino事件时期这些要素的发展特点做对比,分析这次增暖过程没有发展成为El Nino事件的原因,为今后的业务预报提供经验。
- 谭晶姜华黄勇勇尹朝晖
- 关键词:海表温度次表层海温西风爆发热含量
- 中国云南冬季降水与典型海域热含量的关系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GODAS月平均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云南30站月平均降水数据,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的分布特征,研究了1980—2011年期间海洋热含量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途径进行了探讨。计算热含量时,采用分层计算并且逐层求相关的方法,找出与降水的最大相关区域及深度。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暖池区11、12月上层150 m热含量与同年云南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负相关,赤道太平洋中部4—6月上层8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正相关,赤道东太平洋10、12月130—23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正相关,这种分布形态与赤道潜流有关;南大洋关键区90—65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全年呈现超前显著负相关。云南降水受La Nia和El Nio年的影响,La Nia年云南降水偏少。赤道太平洋地区的热含量通过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共同作用,对云南降水产生影响。
- 蔡晓杰姜华王辉左军成
-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南大洋
-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SODA资料和ECCO资料计算得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1970-2007年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同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强度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存在密切的反相关。环流强度异常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海洋环流偏弱时,副高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来自副高西北侧的强西南水汽输送至此,在该地区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同时伴随上升运动加强和对流的加强,进一步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当海洋环流偏强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伴随辐散下沉及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导致的中纬度海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可能是导致副高南北位置异常的主要原因。
- 金啟华王辉姜华何春刘珊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降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冬季阿留申低压对次年夏季北极气温超前关系及其可能机制
- 本文通过定义新的阿留申低压强度指数,发现冬季阿留申低压与次年夏季北极气温(SAT)相关关系显著,并给出了其中一种解释机制。冬季阿留申低压越弱,次年春季一直到夏季初期北太平洋中纬度海盆内区海温(SST)偏高,导致春季、夏季...
- 肖福安姜华武炳义王辉李响
- 关键词: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