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进苏

作品数:4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腹泻
  • 3篇病毒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流行病学特点
  • 2篇轮状
  • 2篇轮状病毒
  • 2篇儿童
  • 2篇杯状病毒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腹泻
  • 1篇毒性
  • 1篇星状病毒
  • 1篇益生菌
  • 1篇婴幼儿惊厥
  • 1篇人类杯状病毒
  • 1篇人类轮状病毒
  • 1篇轻度

机构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4篇周进苏
  • 3篇李玫
  • 3篇林谦
  • 3篇金玉
  • 3篇陆芬
  • 2篇李晓乐
  • 2篇段招军
  • 1篇程卫霞
  • 1篇练敏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09—2010年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中人类杯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研究南京地区5岁及以下腹泻患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儿童医院共采集1-59个月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人类杯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结果300份标本中71份检出人杯状病毒,检出率23.67%。其中,诺如病毒67份,其中58份为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8份为GⅡ/3基因型,1份为GⅡ/12基因型;扎如病毒4份,其中2份为GⅠ/1基因型,GⅠ/2和GⅡ/1基因型各1份。结论人类杯状病毒是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中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的流行优势株是诺如病毒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
林谦程卫霞金玉李玫练敏周进苏陆芬段招军
关键词:腹泻人类杯状病毒流行病学基因型
2009-2010年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了解2009年7月-2010年6月南京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及病毒的血清及基因分型特点,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6月本科随机留取水样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标本采集后立即保存于-20℃冰箱,集中进行病毒检测和数据分析。使用ELISA法检测A组人类轮状病毒(HRV),应用Trizol法提取HRVRNA,反转录合成病毒cDNA,采用巢式反转录PCR法对HRV标本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型。结果 300份患儿粪便标本中113份标本检测出A组HRV,阳性率为37.67%。G血清型最常见的为G3型[44份(38.94%)],其次为G2型[10份(8.85%)],G1型、G2+G3型各2份(1.77%),G9型1份(0.88%),未能分型54份(47.79%);P基因型最常见的为P[8]型[38份(33.63%)],其次为P[4]型[19份(16.81%)],未能分型56份(49.56%),未发现P[6]、P[9]、P[10]型。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为主(18/113例,15.93%)。南京地区HRV腹泻季节高峰在10月份-次年1月份,95.58%的腹泻儿童在2岁以前感染过HRV,HRV组发热率、腹泻次数、出现呕吐和脱水症状的概率与HRV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HRV是引起南京地区婴幼儿水样泻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
林谦周进苏陆芬李晓乐李玫金玉
关键词:人类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
2009至2010年南京儿童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41
2012年
目的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A组H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HuCV、AstV和Ad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其中男188例,女112例。年龄1~59月龄,平均(10.5±9.2)月龄。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HRV(37.7%,113/300)、HuCV(23.7%,71/300)、AstV(4.0%,12/300)和AdV(2.7%,8/300)。①HRVG血清型以G3型(38.9%)最常见,其次为G2型(8.8%);P基因型以P[8](33.6%)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15.9%)为主。113份HRV阳性标本中,7~12月龄儿童占43.4%(49/113),高发季节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②HuCV感染中诺如病毒检出67份,扎如病毒4份。HuCV感染于2009年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8/71),24月龄以下患儿占95.8%(68/71)。③10/12例AstV感染发生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月龄分布为2~16月龄。④8例AdV阳性标本PCR产物经克隆测序,AD2、3、5、7、12和41型各1例,AD31型2例。AdV感染高发于2010年1至6月,发病高峰为7~12月龄(4/8)。⑤60.0%(180/300)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混合感染23份,其中12份(52.2%)为HRV+HuCV,5份(21.7%)为HRV+AstV,2份为HuCV+AstV,HRV+AdeV、HuCV+AdeV、AdeV+AstV、HRV+AstV+HuCV各1份。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
林谦金玉周进苏陆芬李晓乐李玫段招军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流行病学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的肠道微生物检测及部分肠黏膜屏障指标观察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患儿肠道内微生物的变化与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期收治的BICE患儿50例(A组)、急性轻度胃肠炎患儿50例(B组)以及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C组),对三组的肠道内微生物进行检测,并对其部分肠黏膜屏障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A组有24例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率为48.00%),B组有10例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00%),C组有1例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0%);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A组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7.65±2.24)×105、(6.13±2.32)×105、(4.83±1.62)×105、(5.02±1.46)×105CFU/g,B组分别为(8.79±2.31)×105、(7.45±2.28)×105、(6.12±2.47)×105、(5.81±1.86)×105CFU/g,C组分别为(9.87±1.68)×105、(9.12±2.20)×105、(8.35±2.12×105)、(6.82±1.20)×105CFU/g;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A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一氧化氮(NO)、D-乳酸水平分别为(9.84±4.17)U/L、(0.92±0.39)mmol/L、(156.78±48.25)μmol/L,B组分别为(7.49±2.73)U/L、(0.73±0.25)mmol/L、(102.45±40.45)μmol/L,C组分别为(6.35±1.61)U/L、(0.62±0.21)mmol/L、(86.36±30.12)μmol/L,血清DAO、NO、D-乳酸水平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结论 BICE患儿肠道内轮状病毒阳性率增高、各类益生菌群数量降低及肠黏膜屏障能力降低,以上原因可能与BICE的发病有关,但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杜自强周进苏向秋莲
关键词:肠黏膜屏障微生态肠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