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苏平

作品数:7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盆地
  • 6篇柴达木盆地
  • 4篇北缘
  • 2篇地震剖面
  • 2篇油气
  • 2篇油气成藏
  • 2篇剖面
  • 2篇走滑
  • 2篇柴北缘
  • 2篇柴达木盆地北...
  • 2篇成藏
  • 1篇地震反射
  • 1篇地震反射剖面
  • 1篇地质
  • 1篇断层
  • 1篇新生代
  • 1篇运动学特征
  • 1篇深部
  • 1篇深部地质
  • 1篇逆冲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青海...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市地质调...

作者

  • 7篇周苏平
  • 3篇马立协
  • 3篇汪立群
  • 2篇蒋荣宝
  • 2篇沈中延
  • 2篇陈宣华
  • 2篇吴磊
  • 2篇楼谦谦
  • 2篇党玉琪
  • 2篇陈新领
  • 2篇马达德
  • 2篇肖安成
  • 2篇刘明德
  • 2篇王桂宏
  • 2篇蒋武明
  • 2篇王亮
  • 1篇周川闽
  • 1篇张敏
  • 1篇陈正乐
  • 1篇王小凤

传媒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中、新生代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
陈宣华党玉琪尹安汪立群蒋武明蒋荣宝周苏平刘明德陈正乐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柴北缘逆冲带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经过多年勘探,发现了以侏罗系为烃源岩的冷湖、南八仙及马北等油气田,通过对该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柴北缘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烃源岩的分布、成烃演化及生烃中心的位置控制着油气相态的分布格局;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中期是柴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关键时刻,燕山期发育的古隆起和早第三纪发育的构造带是控制油气运聚的重要构造因素;中、新生界之间发育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第三系发育区域性分布的渗透性砂岩,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晚喜马拉雅期盆内主控断裂及其派生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立协陈新领张敏汪立群周苏平高雪峰
关键词:侏罗系主控因素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及其构造重建——基于地震剖面的解释被引量:43
2007年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坳陷。柴达木盆地构造成因的研究,可以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机制和生长历史。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地震勘探剖面,得到如下认识:柴达木盆地一级构造为新生代宽缓复向斜,其振幅和半波长分别从柴西的〉16km和~170km变化为柴东的〈4km和~50km。褶皱首先在柴西贴近阿尔金断裂附近形成(65~50.5Ma),并向柴东扩展(23.3Ma)。复向斜的形成与较老的柴北缘逆冲断层系(65~50.5Ma)和较年轻的柴南缘逆冲断层系(35.5~23.3Ma)有关。盆地内部新生代上地壳缩短作用,由柴西的〉48%,向柴东减小到〈1%,说明在柴西和柴东之间,存在地壳加厚机制的渐进转换:柴西主要为上地壳缩短,柴东主要为下地壳缩短。
尹安党玉琪陈宣华汪立群蒋武明蒋荣宝王小凤周苏平刘明德马立协
关键词:地震反射剖面新生代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统内部的角度不整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2
2010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的地质、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并厘定了位于中新统内部上、下油砂山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对该不整合面的分布、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古构造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柴达木盆地西部靠近阿尔金山南麓这一角度不整合的发育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认为正是在这一时段内阿尔金断裂带开始了区域性的隆升向着快速的走滑运动的转换,从而导致阿尔金山地区区域性古隆起带隆升作用的停止和中新统上油砂山组在柴西地区大范围超覆在早期不同时代的层序之上.
王亮肖安成巩庆霖刘东沈中延周苏平吴磊楼谦谦孙晓文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中新统角度不整合走滑运动
柴达木盆地北缘走滑断层地震剖面解释及形成机理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研究区处于阿尔金山构造带与南祁连构造带所夹持的钝角一侧。目前对柴北缘地区构造样式存在两种认识:一是逆冲推覆双层构造模式,一是走滑近花状构造模式。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有两个:一是区域上构造类比引起;二是穿过柴北缘几大构造带的地震剖面信噪比较差,不能很好反映地层的展布。因此在对冷湖构造带深部构造圈闭变形特征及形成期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勘探评价不够客观。作者通过地震剖面、遥感图像解译及井下资料,对柴北缘冷湖构造带的走滑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证明柴北缘冷湖构造带发育隐形高角度走滑断裂带,文中对多条穿过构造带剖面的走滑构造样式进行了解释。结合区域背景资料和地层展布特征,分析了走滑断裂活动的动力学特征,并得出柴北缘地区的走滑断裂具有反转构造变形特征的结论。
王桂宏马达德周川闽周苏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走滑断裂地震剖面
柴北缘地区走滑反转构造及其深部地质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06年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
王桂宏徐凤银陈新领马达德马立协苏爱国周苏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成藏
柴北缘大型基底断裂--马仙断裂的构造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对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马仙断裂带的平面分布和剖面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的研究了该断裂的形成、发育时间和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断裂活动的运动学模型。研究认为马仙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在整个新生代期间长期活动,控制了断裂两侧的盆地结构、沉积分布和油气聚集,是一条断面南倾的具有左行走滑分量的斜向冲断层。马仙断裂的运动特征源于南祁连山对盆地的差异性推覆作用。
王亮肖安成杨树锋巩庆霖周苏平沈中延吴磊楼谦谦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运动学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