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迅

作品数:5 被引量:12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玉米
  • 2篇性状
  • 2篇中国玉米
  • 2篇自交
  • 2篇自交系
  • 1篇玉米自交系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位点
  • 1篇胚性
  • 1篇胚性愈伤
  • 1篇胚性愈伤组织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种族
  • 1篇籽粒
  • 1篇籽粒性状
  • 1篇子粒
  • 1篇子粒性状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黎裕
  • 5篇吴迅
  • 5篇李永祥
  • 5篇石云素
  • 5篇王天宇
  • 5篇宋燕春
  • 3篇张登峰
  • 2篇刘志斋
  • 2篇王凤格
  • 2篇赵久然
  • 2篇白娜
  • 1篇刘海利
  • 1篇李钊
  • 1篇陈林
  • 1篇杨德光
  • 1篇孙永华
  • 1篇李清超
  • 1篇赖锦盛
  • 1篇丁晓雨
  • 1篇李春辉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再生相关基因ZmLEC1的序列变异及其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关联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95份玉米微核心种质和3份常用玉米转基因受体材料(A188、HiII和综31)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对玉米再生相关候选基因ZmLEC1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并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策略揭示该基因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关系,发掘提高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有益等位变异。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的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和再生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粤267-1-1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国际上普遍利用的HiII极为相似,胚性愈伤组织率达到98.48%,可以用于幼胚的遗传转化。ZmLEC1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在852 bp编码区内共发现33个SNPs和9个INDELs,LD衰减距离为300 bp(R2=0.1),ZmLEC1基因中4个多态性位点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存在显著关联。
李钊张登峰孙永华吴迅李永祥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胚性愈伤组织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种族的遗传变异评估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DNA水平的分子评价,明确中国玉米9个种族的遗传变异,并揭示各种族之间的遗传关系与群体分化特性,为中国玉米种族的形成与演变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种族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55个SSR标记,对基于中国库存玉米所划分的9个玉米种族的224份代表性材料进行分子鉴定。获得所有标记的片段长度数据后,利用Power Marker软件(V3.25)中的Summary模块计算22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并通过重取样策略,利用Wilcoxon秩和测验分析了9个种族在相同样本容量水平上3个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差异水平。利用Power Marker软件中的Phylogeny模块计算了9个种族的欧氏距离,并以此进行种族的聚类分析;利用该软件中的Structure模块对9个种族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并计算各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以此进行各种族群体分化检测。【结果】55个SSR所检测到的中国9个玉米种族的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PIC等3个多样性参数的幅度分别为4.42—7.64个/位点、0.5788—0.6532与0.5334—0.6117,平均值依次为11.53个/位点、0.6315与0.5953。西南黄色硬粒种族与衍生种族的平均等位变异相对较高,但基于重取样的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种族在这3个多样性参数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9个种族分成了3个类群,其中爆裂种族形成1个独立类群,3个北方种族形成1个类群,剩下的5个种族(3个西南种族、1个糯质种族、1个衍生种族)形成1个类群。AMOVA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族之间的分子变异程度约为3%,远小于这些种族内部所检测到的分子变异(50%)。9个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29%—7.63%,其中,西南白色硬粒种族与南方糯质种族、西南马齿种族与西南黄色硬粒种族、西南马
刘志斋吴迅李永祥丁晓雨王凤格石云素宋燕春赵久然黎裕王天宇
关键词:玉米种族SSR
中国重要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子粒性状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玉米子粒性状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析中国重要玉米种质资源子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基础,本研究以具有广泛遗传多样性的627份重要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运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的方法,探讨了我国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的子粒性状特征。结果表明,百粒体积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百粒体积对百粒重表型变异的贡献高达78%。针对不同杂种优势群的子粒性状特征分析表明,粒宽对百粒体积的贡献率在瑞德、旅大红骨、兰卡斯特和P群中均为最大,贡献率在54%-71%之间。而在塘四平头类群中,粒厚和粒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和22%。该研究旨在为利用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开展子粒性状遗传解析提供参考和依据。
李鑫李永祥吴迅白娜宋燕春张登峰王天宇黎裕石云素
关键词:玉米百粒重粒宽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籽粒性状QTL定位被引量:17
2015年
籽粒大小及百粒重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为解析籽粒性状遗传基础,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ZS)和Mo17为亲本,构建包含13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inbredline,RIL)的RIL群体。基于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技术获得的高密度多态性SNP(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位点,构建了包含1262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5个环境条件下的粒长、粒宽、百粒重、粒长/粒宽4个性状分别进行QTL(quantitativetraitlocus)定位,共检测到30个QTL。利用5个环境性状均值,共检测到11个QTL。其中粒长主效QTLqklen1、粒长/粒宽主效QTLqklw1在3个单环境条件下均被检测到,且定位在第1染色体相邻区域,物理位置分别为210-212Mb、207-208Mb,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2.60%和26.79%,被认为是控制玉米籽粒形状的主效位点。针对第1染色体207-212Mb区间,采用成组法t检验,对黄早四(受体)和Mo17(供体)构建的BC3F1回交群体进行单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在BC3F1群体中qklen1和qklw1同样具有显著的遗传效应。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性状提供了实用标记,而且为主效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挖掘奠定了基础。
秦伟伟李永祥李春辉陈林吴迅白娜石云素宋燕春张登峰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籽粒性状
基于40个核心SSR标记揭示的820份中国玉米重要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被引量:89
2012年
【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的解析是进行等位基因发掘、复杂性状关联分析、研究,及作物育种实践的重要基础。【方法】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40个核心SSR标记,采用基于测序的基因型鉴定技术对820份代表中国玉米育种资源种质基础的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PowerMarker V3.25与Structure V2.3.3等软件揭示其基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结果】在820份自交系中,40个SSR标记所检测到的等位变异为10—72个,平均36.87个/位点;基因多样性为0.46—0.9458,平均0.8430;PIC为0.43—0.94,平均0.83。聚类分析表明,K=5时,△K值最大,即这些自交系可以划分成5个类群,依次为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塘四平头、瑞德与P群,各类群内平均等位变异与遗传多样性分别为24.23个/位点与0.8145、22个/位点与0.8398、11.8个/位点与0.7054、17.45个/位点与0.7686以及14.65个/位点与0.7495。【结论】中国玉米自交系在育种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优势类群,蕴含了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不同类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划分的5个类群中,兰卡斯特与旅大红骨类群的遗传变异相对较丰富,基因多样性相对较高,其次为瑞德与P群,塘四平头相对较低。
刘志斋吴迅刘海利李永祥李清超王凤格石云素宋燕春宋伟彬赵久然赖锦盛黎裕王天宇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