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良平

作品数:82 被引量:342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手术
  • 12篇静脉
  • 10篇下肢
  • 10篇下肢静脉
  • 9篇旁路术
  • 9篇胃旁路术
  • 9篇腹腔
  • 9篇腹腔镜
  • 8篇术后
  • 8篇糖尿
  • 8篇糖尿病
  • 8篇肿瘤
  • 7篇曲张
  • 7篇疗效
  • 7篇静脉曲张
  • 7篇2型糖尿
  • 7篇2型糖尿病
  • 6篇肥胖
  • 6篇腹部
  • 5篇蛋白

机构

  • 79篇广州军区广州...
  • 1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攀枝花市中西...

作者

  • 82篇吴良平
  • 47篇张玉新
  • 24篇戴晓江
  • 22篇田浩
  • 13篇王俊
  • 11篇张红兵
  • 10篇曾松华
  • 8篇丁洪亮
  • 8篇康慧鑫
  • 8篇谢正勇
  • 8篇赵为国
  • 7篇周宏锋
  • 7篇黄宗海
  • 6篇唐新智
  • 6篇郄文斌
  • 5篇詹世林
  • 5篇金迪
  • 5篇唐柚青
  • 4篇戴丽华
  • 4篇程黎阳

传媒

  • 13篇实用医学杂志
  • 6篇中国普通外科...
  • 5篇广东医学
  • 5篇局解手术学杂...
  • 5篇疑难病杂志
  • 5篇中华腔镜外科...
  • 4篇临床军医杂志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微创医学
  • 2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1
  • 8篇2010
  • 14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缝线反应导致肠外瘘1例被引量:3
2009年
患者男,35岁,因"阑尾切除术后伴腹部切口愈合不佳、分泌物渗出半年余"于2008年1月22日入院。2007年7月因"急性阑尾炎"
田浩罗茂华彭小波吴良平张玉新
关键词:缝线生物材料肠外瘘阑尾
消化道外瘘封堵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促进消化道外痊自行愈合的方法很多,近年来,全身使用生长抑素或联合续贯使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已极大地提高了消化道外痊的自愈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在传统的局部冲洗引流、配合使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的基础上,积极...
张玉新吴良平谢正勇邓建文丁洪亮周洪锋
关键词:消化道外瘘封堵治疗生物蛋白胶气囊导尿管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消化道外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探索一种促进消化道外瘘瘘管尽快闭合的填堵治疗新方法。方法 对 2 8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消化道外瘘患者 ,采用自行设计的导管系统 ,选择不同口径的双腔输送管 ,沿瘘管缓慢插入 ,待输送管顶端距瘘口约 1cm时 ,将配制好的蛋白胶 ,经双腔输送管缓慢推入 ,边推注边缓慢退出导管 ,使内瘘口及整个瘘管被蛋白胶完全填堵。结果 导管系统的输送管插入瘘管均顺利。2 8例瘘管填堵过程中均无特殊不良反应。其中 17例经 1次填堵 ,1周左右瘘管自行愈合 ;11例经 2~ 3次填堵后 ,2周左右瘘管愈合 ,填堵效果均满意。 2 5例术后随访 3~ 6个月 ,瘘口均愈合良好 ,无消化液再漏出 ,顺利恢复正常饮食。结论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消化道外瘘治疗中具有满意的填堵效果 ,为消化道外瘘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张玉新程黎阳吴良平蒲淼水
关键词:医用生物蛋白胶
消化道外瘘封堵治疗新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为临床上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对10例消化道外瘘患者,经早期阶段的全身及局部治疗,在全身情况稳定、瘘管局部感染控制的基础上,通过X线造影定位,将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外瘘口和瘘管置入消化道内,把充入适量生理盐水的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封堵材料封堵内瘘口,两件式肛门袋作为外固定架,固定调整适度的双腔气囊导尿管。待瘘管渐缩小后,残留的小瘘管再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结果:10例均顺利放置双腔导尿管,封堵3d后,放松调整尿管牵拉强度时,均未见血性渗液,瘘口逐渐缩小,尿管周围漏液逐渐减少。7例封堵7~10d后,逐渐缩小气囊并最后拔出尿管,残留的小瘘管行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2~3d后瘘自行愈合,一次封堵成功;3例一次封堵后5~7d,瘘口破溃复发瘘,经二次封堵,瘘均自行愈合。6例获术后随访1~12个月,饮食及大便均正常,瘘无复发。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加两件式肛门袋,配合生物蛋白胶进行消化道外瘘的封堵,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大大降低医疗费用、为促进消化道外瘘尽快自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张玉新吴良平谢正勇邓建文丁洪亮周洪锋
关键词:导尿管插入术医用生物蛋白胶
洛铂与草酸铂在联合化疗方案中毒副作用的比较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比较洛铂、草酸铂在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钙联合化疗方案中的毒副作用.方法:将2006-2007年5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洛铂联合化疗组26例,共85个疗程,草酸铂联合化疗组26例,共73个疗程.化疗方案为洛铂50mg/m^2或草酸铂85mg/m^2,静脉滴注2h以上,第1天;四氢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h以上,第1天和第2天;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然后600mg/m^2持续静脉输注22h以上,第1天和第2天;每2周重复.结果:毒副作用以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为主.洛铂组和草酸铂组患者白细胞减少Ⅰ-Ⅱ级分别占60.0%,50.7%:血小板减少Ⅰ-Ⅱ级占66.7%,21.3%:胃肠道反应恶心占16.7%,37.3%;发生呕吐占3.3%,6.7%:洛铂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Ⅲ级分别占6.7%,10.0%,周围神经症状Ⅰ级占5.9%:草酸铂组白细胞减少Ⅲ-Ⅳ级占41.3%,周围神经症状Ⅰ-Ⅱ级占42.7%,Ⅲ-Ⅳ级占9.3%.结论:洛铂、草酸铂分别与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钙联合使用均为安全的化疗方案.洛铂组对骨髓的抑制主要表现在血小板减少,而草酸铂组主要表现在白细胞减少.洛铂组的胃肠道反应及神经毒性较草酸铂组轻.
周宏锋张玉新吴良平邓鉴文丁洪亮康慧鑫
关键词:联合化疗洛铂草酸铂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钙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5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4-2004年间276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的5例病人进行病因分析、临床观察和疗效观察。结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是由综合因素所致,发病与神经-精神因素、手术创伤因素和手术后胃解剖结构改变等因素相关,非手术治疗效果最佳。结论:通过综合治疗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胃肠持续减压、加强营养支持、适当合理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等,均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田浩蒋周凌吴良平张玉新
关键词:胃肌轻瘫结肠肿瘤
局部晚期乳腺癌应用背阔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修复胸壁大面积缺损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根治术中胸壁大面积缺损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对40例LABC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13例于根治术后利用转移背阔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大面积胸壁缺损,27例采用游离植皮的方法修复。结果背阔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组术后全部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100%),游离植皮修复组中18例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66.7%)。结论对于新辅助化疗有效的LABC患者可以应用转移背阔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修复根治术后的大面积胸壁缺损,手术成功率高。
张晨芳吴良平寇晓梅康慧鑫田浩柯永莉李芬李燕
关键词:背阔肌皮瓣游离植皮胸壁缺损
右下腹部疼痛误诊阑尾炎3例被引量:15
2006年
田浩吴良平张玉新
关键词:误诊病例下腹部疼痛医务工作者症状体征急腹症
腹腔镜下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评价全腹腔镜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实施全腹腔镜下胃转流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术前与术后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和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手术前比较相差显著(P<0.05),但是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下降得更快且显著;而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水平变化不明显;术前胰岛素、C肽水平高者效果更明显;手术治疗有效率100%,其中临床完全缓解率79.9%、临床部分缓解率20.1%。结论全腹腔镜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近期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
张玉新吴良平戴晓江唐新智康慧鑫
关键词:腹腔镜外科胃转流手术2型糖尿病
乳腺癌中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40名健康者的正常乳腺组织中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在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结果 FUT8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乳腺癌组织中FUT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FUT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FUT8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密切相关,其可能的调控机制及生物学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小元吴良平闵闽刘建军
关键词:乳腺癌信使核糖核酸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