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宁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灌注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3篇成像
  • 2篇肿瘤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灌注成像
  • 2篇创伤
  • 2篇创伤性
  • 2篇创伤性颅脑损...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管腔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变
  • 1篇血流变化
  • 1篇血脑

机构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吴晓宁
  • 5篇张伟国
  • 4篇方靖琴
  • 2篇谭勇
  • 2篇陈金华
  • 2篇马长锁
  • 2篇吴雪斌
  • 1篇旷连勤
  • 1篇周元国
  • 1篇康厚艺
  • 1篇张玉龙
  • 1篇肖华亮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螺旋CT对创伤性颅脑损伤评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1年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常见的颅脑钝性损伤,CT断层扫描是TBI首选检查方法,常规检查即能够在早期发现颅骨及颅内不同类型病变,为神经外科手术干预提供依据.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的发展,容积扫描已广泛地应用于急诊及TBI检查,一次扫描即可获得全身各部位多方位和颅骨及颅内病变的三维图像,有利于对TBI的系列损伤,如颅骨骨折整体情况、脑出血和脑挫伤的进展以及TBI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等都能够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张伟国吴晓宁方靖琴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螺旋CTCT断层扫描颅内病变颅骨骨折BRAIN
最大灌注区波谱分析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肿瘤最大灌注区波谱分析在判定高、低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胶质瘤患者(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9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28例)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增强(DSC)灌注扫描,将原始图像导入ADW 4.3工作站,对D...
吴雪斌张伟国方靖琴吴晓宁谭勇马长锁
文献传递
大鼠TBI的CT灌注及EPCs对伤后脑血流变化和微血管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背景: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率位居创伤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生率持续升高,是导致患者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后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以及局部血流变...
吴晓宁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
文献传递
脑胶质瘤MR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胶质瘤MR灌注血容量变化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微血管形态变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49例胶质瘤患者行动态磁敏感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灌注扫描,测定胶质瘤的最大相对脑血容灌注值(maximum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max)。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级别及类型胶质瘤的灌注差异,并对病理标本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及管腔大小,二元线性回归分析rCBVmax值与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腔径的关系。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间rCBVmax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该值不仅与微血管密度有关,而且与管腔径线也有明显的关系,且肿瘤微血管腔径大小对于rCBV-max值的影响更大,回归方程为Y=1.047+0.219X1+0.055X2(F=10.33,P<0.01;R=0.557)。结论 DSC灌注的rCBVmax值与肿瘤微血管特征关系密切,胶质瘤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腔径变化是MR灌注血容量变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吴雪斌张伟国陈金华方靖琴吴晓宁肖华亮康厚艺谭勇马长锁
关键词:胶质瘤微血管密度灌注血容量
鼻腔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MRI表现1例被引量:3
2010年
吴晓宁张伟国旷连勤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鼻腔磁共振成像
大鼠颅脑损伤动态CT灌注成像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64排CT动态灌注成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将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致伤组以及致伤组,致伤组又分为2,6,12,24,48,72,120,168h时相点组。致伤后各组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测定,并观察病理改变,计算损伤区域CT灌注参数与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伤后2h损伤区域血流灌注骤降达最小值,2~12h内,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相对脑血容量(rCBV)仍处于低灌注状态,但有所升高。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Yr)延长,表面通透性(PS)增大。随着时间的延长,rCBF、rCBV逐渐升高,直至伤后24h开始逆转,伤侧呈高灌注状态,PS值达最大。48h为高灌注的顶峰期,后逐渐趋于正常。脑含水量于伤后2h开始升高,48h达到高峰期。伤后2h血脑屏障通透性即开始增加,24h达最大值。rCBF和rCBV与脑水肿的变化关系均呈正相关,PS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CT灌注成像间接反映血脑屏障和水肿的演变过程,可以作为一种预测活体脑组织灌注和水肿程度的无创性影像学评价手段。
吴晓宁张伟国方靖琴陈金华张玉龙周元国
关键词:灌注成像脑损伤血脑屏障脑水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