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近敏

作品数:74 被引量:153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12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6篇出血热
  • 33篇流行性
  • 33篇流行性出血热
  • 27篇病毒
  • 18篇细胞
  • 11篇生态学
  • 11篇免疫
  • 11篇分子生态
  • 10篇分子生态学
  • 9篇出血热病毒
  • 8篇淋巴
  • 7篇淋巴细胞
  • 7篇家兔
  • 6篇流行性出血热...
  • 6篇流行性出血热...
  • 6篇抗体
  • 6篇分子
  • 5篇流行性出血热...
  • 5篇EHF
  • 4篇阴离子隙

机构

  • 55篇湖北医学院
  • 15篇湖北医科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密西西比大学
  • 1篇湖北中医学院
  • 1篇耶鲁大学
  • 1篇美国国立卫生...

作者

  • 74篇向近敏
  • 23篇林雨霖
  • 14篇杨占秋
  • 12篇张天明
  • 11篇向连滨
  • 6篇赵利淦
  • 5篇董传仁
  • 5篇郑志明
  • 5篇朱宝莲
  • 5篇汪学军
  • 4篇蒋文玲
  • 4篇刘学锋
  • 4篇高又新
  • 4篇牛春生
  • 4篇张美英
  • 4篇李宗山
  • 3篇胡珍姣
  • 3篇肖书渊
  • 3篇周文华
  • 3篇曲春枫

传媒

  • 14篇中国微生态学...
  • 14篇免疫学杂志
  • 11篇湖北医学院学...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病毒学杂志
  • 3篇中国病毒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新医学
  • 2篇国外医学(临...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微...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7
  • 4篇1996
  • 3篇1995
  • 2篇1994
  • 6篇1993
  • 6篇1992
  • 10篇1991
  • 17篇1990
  • 8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7
  • 1篇1985
  • 2篇1984
  • 3篇1981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细胞活化的分子生态体系被引量:9
1992年
配合我国微生态学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还提出了免疫微生态学即免疫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分子生态学是新兴的微生态学中更新兴的急待开发的生物科学的分支。我们结合病毒学,多次尝试了有关病毒分子生态学的讨论;结合免疫学,尝试了关于B细胞活化的分子生态学的讨论。本文拟就T细胞活化的分子生态体系加以讨论,籍以求教于同道。
向近敏赵利淦林雨霖
关键词:T细胞活化免疫化学分子生态学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C_3、C_4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989年
本文对189例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C_3、C_4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C_3低下例数(43.4%)明显高于C_4低下例数(9%)。C_3水平下降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轻型下降38.5%,中型41.6%,重型47.1%,危重型60%。C_3水平低下组血小板低于10万者占94%,C_3水平正常组为87%,前者高于后者(P<0.01)。C_3水平低下组尿蛋自浓度在()~()范围的占90%,C_3水平正常组为72%,两组相比P<0.01。C_3水平低下组GOT、GPT、GOT/GPT比值均高于C_3水平正常组,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也高于C_3水平正常组。提示C_3激活后,可使血小板数量骤减,同时也加重了肝、肾损害。对EHF患者进行C_3、C_4的检测,有利于从免疫学方面探讨其发病机理及观察病情变化。
张天明向近敏周文华牛春生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C3C4血小板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家兔后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内病毒抗原反应的动态观察
1989年
家兔感染EHFV-J10株后,用PAP方法、单克隆荧光抗体法及间接IFA检测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病毒抗原反应,发现:感染后第5天,病毒抗原开始在淋巴细胞胞浆内出现,第6~8天抗原反应性较强,第10天后阳性抗原逐渐消失。结果还表明,用PAP法对淋巴细胞内EHFV抗原检出的阳性动物数明显高于单克隆荧光抗体法和IFA法,且抗原检出时间早于后2种方法。
林雨霖高友新伍春梅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淋巴细胞
艾滋病的分子生态失调被引量:2
1990年
免疫缺陷症候群,并不是一个新病,其发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方面,有原发性分子遗传缺陷,有淋巴素生产过剩,有HLA抗原表达不全(无表面标记的淋巴细胞症候群),有补体3受体(CR3)糖蛋白缺陷,有代谢障碍,有巨噬细胞功能失常,等等.外因方面,有感染的原因,
向近敏向连滨
关键词:艾滋病HIV
以ABTS为底物的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3
1993年
以多-单克隆抗体与正常鼠腹水平行包被固相载体,并用一种新的底物——ABTS作指示系统,建立了EHFV的双抗体间接夹心ELISA法。结果表明:1)ABTS与酶的反应平稳,不需加终止剂终止酶的反应,结果易于肉眼观察;2)对EHFV的定量测定较IFA客观、准确;3)对EHFV抗原的检出范围为351.65±122.82~2091.87±31.27ng/ml;4)对EHFV感染组织和细胞内EHFV的检出率为100%。以上结果说明该法敏感、特异、快速、简便、实用。并指出ABTS作为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的换代产品,应用前景广泛。
肖红杨占秋艾延坤文莉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ELISA出血热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乳鼠致病特点的观察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观察了两株从病人体内新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114株和435株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并在感染的乳鼠脑内找到了EHF病毒。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病毒抗原广泛存在于感染鼠的脑、肺、肝、肾等脏器。脑内和腹腔两条感染途径的比较发现,病毒抗原在上述脏器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前者脑内的病毒感染滴度较后者高一个对数单位。对病毒的动态观察发现,EHF病毒首先在乳鼠腹腔感染6小时后的腹腔巨噬细胞(Mφ)中分离到、并持续阳性;病毒血症出现在感染后2天,随之在脑、肺、肝、肾和脾脏中查到。以上结果表明:EHF病毒对乳鼠具有广泛的嗜性,脑内感染途径能获得较高滴度的感染性病毒。提示EHF病毒在鼠mφ中增殖并携带至全身播散,可能是造成乳鼠全身性弥漫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曲春枫杨占秋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乳鼠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中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1988年
应用两种ELISA技术分别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25例的203份屎液标本特异性IgG,IgM抗体进行了系统的动态研究,发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21/25)与60%(15/25).而16%(4/25)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既无IgG又无IgM抗体排出,表明尿抗体检测阴性结果不能作为EHF患者排除诊断的条件,仅为参考指标.病程中IgG抗体平均滴度动态水平与每日标本阳性率均高于IgM,且两种抗体的动态变化与尿蛋白相符合,证实尿抗体是由于肾脏损害而漏出的结果.
肖书渊朱宝莲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循环淋巴细胞回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1991年
淋巴细胞回家(Iymphocyte homing)是关于循环淋巴细胞回至淋巴器官的一个现象。近年来,对淋巴细胞回家的研究,有许多突破性进展,这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从三方面介绍其主要内容:(1)回家受体(homing receptor)和居住素(addressin),主要涉及同回家有关的粘附分子;(2)
向近敏向连滨
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诊断与常规诊断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1990年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IFA 和ELISA 法进行特异性EHFIgM 抗体检测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病毒可以确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这些方法尚未作为EHF 的常规诊断技术在我国医院推广.我们对85例EHF
杨占秋张天明张美英胡珍姣郑志明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特异诊断
EHF病毒感染家兔后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动态观察
1990年
本文报告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J10、A9株分别感染实验家兔后,用反向间接ELISA(RI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动态观察了家兔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发现特异性IgG于感染后第1周开始出现,以后抗体水平稳步上升,于第5—7周便达到最高水平,高滴度的抗体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结果还表明;RIELISA检测家兔抗体的敏感性明显优于IFA法。用IFA进行的交叉反应还证实;EHFV-J10、A9两种毒株的抗血清能与不同来源的数株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林雨霖高友新彭红梅向近敏刘汉燕蒋文玲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病毒感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