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
- 作品数:63 被引量:1,702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被引量:504
- 2000年
-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今年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 ;2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 ,发源地及沿途地表粉尘是沙尘的主体 ,城市扩展区域的地表裸土与建筑沙石则提供了就地扬沙的物质来源。对今后一个时期内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认为 :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 ,今后如再逢反厄尔尼诺事件等引起的强冬季风年 ,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沙尘天气。为此提出建议 :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 ,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 ,为京津地区建立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有效生态屏障。同时治理城市周边地区 ,抑制就地起沙 ;西部开发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
- 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张增祥王一谋周自江鞠洪波黄签
- 关键词:沙尘天气遥感GIS
-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9
- 2012年
- 以全球增暖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全球变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剖析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适应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协调与系统性。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系列国家报告,对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有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
- 叶笃正严中伟马柱国
-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 低纬度涛动——全球热带的甚低频振荡现象被引量:7
- 1989年
- 本文在论证所谓“北方涛动”存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现象与经典的“南方涛动”的关系和它们的性质,提出了”低纬度涛动”的概念。 研究发现,这两类振荡在低频域内具有相同的振荡频率,处于同一振荡系统内。实质上反映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低纬地区三个主要活动中心——赤道低压和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之间的联系。 这个振荡系统,在气压场上表现为,横跨赤道南北各约30个纬距的东西向的“跷跷板”(seesaw)现象,且有以赤道为界的两个分量,即南方涛动和北方涛动。在温度、湿度场和低层大气稳定度场上,主要表现为热带太平洋上高温、高湿和强不稳定与低温,低湿和弱不稳定的交替出现;在云量场上表现为主要对流区的东西向位移;在海面温度场上为赤道太平洋增暖和降温的交替出现。它们之间通过热力和动力过程耦合起来,组成了全球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的振荡,这是低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称它为“低纬度涛动”。 分析表明,它的振荡周期平均约为40个月。为区别于40—60天的热带低频振荡,这一年际尺度的振荡可称为“甚低频振荡”。 作者用全球热带海平面气压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定义“低纬度涛动指数”,它能客观地同时描写气压场上振荡的两个分量,以及温度、湿度。
- 符淙斌叶笃正
- 关键词:热带
- 全文增补中
-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场和环流场的诊断分析——Ⅱ:环流场的主要特征及其大型垂直环流场被引量:29
- 1992年
- 本文使用经过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订正过的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对1979年7月月平均进行分析,计算了垂直速度、散度、垂直剖面函数和速度势函数等物理量以及上升气流轨迹,给出了夏季高原主体地区环流场的主要特征和详细的高原地区不同经纬度剖面垂直环流场的特征和分布. 配合夏季高原高层强大稳定的反气旋高压带,高原主体地区为整层上升气流区,但ω场有东西两个上升中心,它们是两个对流活动上升中心,两部的中心位于狮泉河和改则之间偏北的地区,东部的位于那曲一带. 本文给出了高原地区三个主要的经向环流圈(南北两侧下沉的小环流圈、跨赤道的季风环流圈)的经度位置和高原地区与西太平洋之间发生遥相关的主要纬度位置,发现在跨赤道的季风环流圈中,在赤道以南的下沉气流主要来自高原与15°N之间,从高原上升的气流仅在对流层上部(200hPa左右)跨过赤道.从高原西部上升的气流往往从非洲至印度尼西亚一带跨过赤道,而从高原东部及其东侧我国大陆上升的气流往往下沉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
- 杨伟愚叶笃正吴国雄
- 关键词: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场环流场
- 构建一个经济-气候新模型评价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0
- 2006年
- 将气候变化研究和农业经济研究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经济-气候新模型,用来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问题。提出在经济模型C-D生产函数中添加气候变化因子,建立一个新的评价模型,作为连接气候变化因素和经济变化因素的桥梁,并对该模型的性能及合理性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和验证。
- 丑洁明叶笃正
-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经济经济评价生产函数
- 简论人类圈(Anthroposphere)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被引量:13
- 2009年
- 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环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近年提出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就是为表征地球系统演变进入了这一特殊的新纪元。然而,人类活动并非单向地影响自然,它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环境变化也影响着人类行为,迫使人类去适应自然变化,改变生存方式。为更深入地表征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这种特征,作者讨论了在地球系统模式里引入"人类圈(anthroposphere)"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科学挑战,并提出了构建包含人类圈的地球系统模式的一些思路。
- 叶笃正季劲钧严中伟王叶延晓冬
- 关键词:地球系统社会计算
- 建立“地球系统模拟实验室”
- 2007年
- 近儿十年来,全球性的增温、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短缺、荒漠化的不断发展、频繁的水旱灾害.濒危物种的灭绝等来自环境的压力闲扰着人们,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因而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地对海洋、大气、极地和生物圈的综合观测.发射各类探测卫星对地球进行全球的连续监测,组织多个国际计划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多学科、综合的分析研究,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的认识,也使得气候和环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 叶笃正季劲钧
- 关键词:地球系统水资源短缺濒危物种水旱灾害探测卫星
-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 1 引言本文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面,包括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和以全球变化的区域...
-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
- 文献传递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六五”期间发展概况
- 1986年
- 在“六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的期刊工作认真贯彻了党的科技工作和出版工作方针,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及时报道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并有创新精神的科技成果和研究进展的论文,为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在这五年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期刊出版应列为全院出版工作的首位。
- 叶笃正
-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Ⅱ.海平面气压和500hPa高度变化被引量:37
- 1990年
- 本文分析了1951—1980年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SLP)、500hPa高度(H_(500))和500hPa槽脊(TR_(500))场的主要时空结构。各场主信号和许多环流参数都在60年代期间出现跃变。H_(500)变化表现出与近表面层温度变化相应的半球范围较一致的降高;SLP和TR_(500)的变化分布呈现与降水变化类似的西南-东北倾斜式带状结构;各种环流形势变化也在宏观上与降水或温度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反映了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系统跃变的整体性。但各要素场变化具体行为间的动力学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严中伟季劲钧叶笃正
- 关键词:气候跃变海平面气压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