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建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发酵
  • 4篇氨酸
  • 4篇L-色氨酸
  • 3篇亮氨酸
  • 3篇谷氨酸棒杆菌
  • 3篇棒杆菌
  • 2篇异亮
  • 2篇异亮氨酸
  • 2篇基因
  • 2篇合成工艺
  • 2篇杆菌
  • 2篇大肠杆菌
  • 1篇代谢
  • 1篇氮源
  • 1篇选育
  • 1篇芽孢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乙酸
  • 1篇有机酸

机构

  • 12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史建明
  • 12篇谢希贤
  • 10篇徐庆阳
  • 8篇陈宁
  • 5篇徐兰兰
  • 5篇黄静
  • 2篇刘倩
  • 2篇温廷益
  • 2篇霍文婷
  • 1篇吴晓娇
  • 1篇刘淑云
  • 1篇孙家凯
  • 1篇陈宁
  • 1篇吴飞

传媒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发酵科技通讯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年份

  • 1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过量表达苏氨酸脱水酶对谷氨酸棒杆菌合成L–异亮氨酸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考察过量表达解除反馈抑制的苏氨酸脱水酶对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将解除反馈抑制的苏氨酸脱水酶基因ilvA(F383V)连接大肠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穿梭质粒pXMJ19,过量表达于L–异亮氨酸生产菌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YILW.经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产酸实验,与出发菌株C.glutamicum YILW相比,耗糖高峰期滞后,L–异亮氨酸产量增加了10.3%,副产物L–蛋氨酸、L–赖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3.3%2、6.5%,发酵液中没有L–苏氨酸的累积,乳酸的累积量增加了41.7%.对发酵稳定期的代谢流分布研究表明,过量表达解除反馈抑制的苏氨酸脱水酶使HMP途径流量增加了31.7%,L–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流提高了8.5%.
史建明徐兰兰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谷氨酸棒杆菌
IPTG诱导浓度、温度及时间对重组苏氨酸脱水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以重组苏氨酸脱水酶工程菌E.coliBL21 (DE3)/pETilv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IPTG作为诱导剂,分析比较不同诱导条件对表达产物的影响,以确定最佳诱导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温度为30℃:IPTG浓度为0.0...
史建明徐兰兰黄静徐庆阳谢希贤
关键词:苏氨酸合成工艺脱水酶基因表达诱导剂
NH_4^+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究NH4+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源添加试验,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过程中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有机酸含量、耗糖速率、发酵液中NH4+浓度及质粒稳定性变化。建立了大肠杆菌合成L-色氨酸的代谢流平衡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出E.coli TRTH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结果:发酵结果显示,利用NaOH和氨水混合补料,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菌体能够以较长时间和较高比生长速率保持对数生长,最终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12.16%和19.80%。随着NH4+浓度的增加,发酵液中丙酮酸、乳酸及乙酸浓度均略有增加,细胞质粒稳定性下降。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代谢流量分析结果表明,EMP途径的代谢流量降低7.31%,PP途径的代谢流量增加7.14%,TCA循环的代谢流量降低22.04%。结论:高浓度的NH4+导致菌体生长提前结束,耗糖速率降低,产酸受阻,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解除了NH4+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抑制,使得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目的。
黄静史建明霍文婷徐庆阳谢希贤温廷益陈宁
关键词:大肠杆菌NH4+L-色氨酸高密度发酵
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以L-色氨酸生产菌E.coli TRTH为供试菌株,研究了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确定了最佳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硫酸铵,进一步确定酵母粉和硫酸铵的最佳用量为1 g/L和10 g/L,最后采用NaOH和氨水混合补料控制发酵液中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发酵38 h,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达到53.42 g/L和32.6 g/L,实现了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黄静史建明霍文婷徐庆阳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L-色氨酸氮源分批补料发酵
pta基因敲除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究pta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方法】运用Red重组技术敲除pta基因,构建pta缺失株E.coli TRTHΔpta。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重组菌E.coliTRTHΔpta发酵生产L-色氨酸过程中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有机酸含量、发酵液中NH 4+浓度及变化。建立了大肠杆菌合成L-色氨酸的代谢流平衡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出E.coli TRTH及其pta缺失株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结果】发酵结果显示,pta缺失株能够以较长时间和较高比生长速率保持对数生长,最终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52.7%和46.8%。有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pta缺失株乙酸含量显著降低,只有2.5 g/L,仅为亲株的19.5%;丙酮酸和乳酸的含量有一定增加。多参数分析结果显示,pta缺失株发酵过程中NH 4+浓度较亲株降低33.2%。pta缺失株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代谢流量分析结果表明,EMP途径的代谢流量降低7.4%,PP途径的代谢流量增加8.4%,TCA循环的代谢流量降低32.2%。【结论】pta基因的缺失导致在发酵生产L-色氨酸过程中代谢流发生变化,乙酸含量的显著降低解除了乙酸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抑制,使得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大幅提高。
黄静史建明刘倩徐庆阳谢希贤温廷益陈宁
关键词:基因敲除乙酸L-色氨酸
鸟苷产生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选育被引量:2
2010年
出发菌GR00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及部分特异性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以GR001为出发菌,通过化学诱变选育出一株遗传标记为腺嘌呤营养缺陷、6–巯基嘌呤抗性以及蛋氨酸亚砜抗性(Ade-+MSOr+6-MPr)的突变株GR600.以GR600为受体菌,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转化子GR607(Ade-+MSOr+6-MPr+kmr),鸟苷产量高达20.82,g/L.
吴飞史建明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鸟苷解淀粉芽孢杆菌诱变原生质体
一种减少L-亮氨酸发酵过程中副酸的方法
一种减少L-亮氨酸发酵过程中副酸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发酵法制备L-亮氨酸过程中的副酸的方法。本发明根据调整细胞代谢流分配的原理,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柠檬酸或其盐的方法,来有效减少L-亮氨酸发酵过程中HAc、L-缬氨酸...
陈宁史建明徐庆阳谢希贤刘淑云
文献传递
L-异亮氨酸基因工程菌的研究进展
本文对L-异亮氨酸的合成途径关键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产L-异亮氨酸的棒杆菌的分子研究现状以及改造进展。
徐兰兰史建明谢希贤徐庆阳
关键词:L-异亮氨酸合成工艺微生物发酵
谷氨酸棒杆菌苏氨酸脱水酶基因序列分析
2011年
以L-异亮氨酸生产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苏氨酸脱水酶(threo-ninedehydratase)的编码基因ilvA,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全长1311bp,包含一个ORF,编码436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6kD。与谷氨酸棒杆菌模式菌ATCC13032的ilv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9%,存在5个碱基差异,其中第1147位碱基突变(T→G)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的变化(F→V),结构分析表明,该突变位于苏氨酸脱水酶的调节区,该突变对酶结构及活性的影响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史建明徐兰兰徐庆阳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碱基突变
谷氨酸棒杆菌YILW苏氨酸脱水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被引量:3
2011年
将L-异亮氨酸生产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YILW)苏氨酸脱水酶(threonine de-hydratase,TD)的编码基因ilv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及进行初步的酶学性质研究。分别以C.glutamicum ATCC13032、YILW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苏氨酸脱水酶的编码基因ilvA,测序获得编码序列。利用质粒PET-His将该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重组表达、金属螯合纯化,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C.glutamicum YILW编码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ilvA序列相差5个碱基,相似度为99.6%,第383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重组酶YilwTD最适反应温度为32℃,在20~55℃范围内该酶较稳定,最适pH为6.7,该酶底物专一性强,对最适底物苏氨酸的米氏常数Km=8.32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3.18×104U/mg,与野生型酶相比,突变(F383V)后可显著降低终产物对酶的反馈抑制作用。为揭示突变对苏氨酸脱水酶活性的影响及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L-异亮氨酸生产菌,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奠定了基础。
史建明徐兰兰徐庆阳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谷氨酸棒杆菌酶学性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