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肝炎
  • 11篇乙型
  • 9篇乙型肝炎
  • 9篇慢性
  • 8篇细胞
  • 8篇慢性乙型
  • 6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树突
  • 5篇树突状
  • 5篇树突状细胞
  • 5篇外周
  • 5篇外周血
  • 5篇肝炎患者
  • 5篇肝硬化
  • 4篇星状细胞
  • 4篇氧化苦参
  • 4篇氧化苦参碱
  • 4篇载量
  • 4篇鼠肝
  • 4篇外周血树突状...

机构

  • 33篇复旦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通州区人民医...
  • 1篇南通大学
  • 1篇郑州市第六人...
  • 1篇遂川县人民医...

作者

  • 33篇卢清
  • 17篇尹有宽
  • 16篇翁心华
  • 15篇邬祥惠
  • 14篇张清波
  • 12篇张继明
  • 10篇施光峰
  • 8篇陈澍
  • 8篇黄玉仙
  • 6篇秦刚
  • 5篇李谦
  • 5篇陈明泉
  • 4篇张文宏
  • 4篇张琼华
  • 4篇章婉琴
  • 3篇庞茂银
  • 3篇邵凌云
  • 3篇李广明
  • 2篇许夕海
  • 2篇于红缨

传媒

  • 10篇肝脏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世界感染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抗感染化...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2001全国...
  • 1篇2004全国...
  • 1篇2007年全...
  • 1篇全国第九次感...
  • 1篇第二届全国人...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2
  • 4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内皮素及其转化酶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血内皮素(ET1)含量和肝脏前内皮素原(ppET1)和内皮素转化酶(ECE)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期对其在门脉高压中动态变化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方法通过四氯化碳(CCl4)介导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放免法检测ET1,半定量RTPCR法观察不同时期肝组织中ppET1和ECE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外周血ET1含量和肝脏ppET1的表达分别从第8周和第6周开始显著升高,且ET1的升高与门脉高压形成呈显著相关,而肝脏中ECE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中ET1含量的增高和肝脏中ppET1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夕海陈澍卢清施光峰
关键词: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内皮素转化酶
艾易舒注射液治疗肝硬化25例临床观察
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仍处于病毒复制活跃,肝细胞免疫损伤、坏死,纤维化不断加重的过程,抗病毒、抗纤维化仍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了静脉滴注艾易舒注射液的临床观察,验证其临床效果,本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
卢清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艾易舒注射液
文献传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治教训被引量:3
2005年
尹有宽于红缨李广明张继明卢清黄玉仙张清波邬祥惠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治疗肝功能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水平测定及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63例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按2:1比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动态检测血清学、生化学和病毒学变化。结果:治疗12mo时9例患者HBeAg转为阴性(21.42%),其中6例同时出现Anti-HBe(14.28%)。多数患者尽管未出现HBeAg血清转换,但HBeAg水平在拉米夫定治疗后均有下降,对照组HBeAg滴度变化不明显。HBeAg转阴组治疗前HBeAg水平平均为742.74,未转阴组为1454.1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53),表明治疗前HBeAg水平影响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换。结论:治疗前HBeAg水平是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换的预测因素:多数患者尽管未出现HBeAg血清转换,但HBeAg水平均显著降低。
尹有宽张继明卢清张清波邬祥惠翁心华
关键词: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EAG
马尔他布鲁菌感染1例被引量:2
2012年
患者男,47岁。因“发热伴腰痛3个月”入院。患者2011年3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一般下午3~4点钟发热,体温最高39.5℃,夜间体温能自行下降,伴大汗淋漓,同时感腰痛,疼痛不剧烈,平躺后疼痛可缓解,感乏力,伴食欲减退,无明显头痛、皮疹、肌肉酸痛,
王菊金嘉琳黄玉仙郑建铭邵凌云陈澍卢清张文宏
关键词:布鲁菌病骨感染椎体
应用复方甘酸苷治疗瘀胆型肝炎3例
本文应用复方甘酸苷配合常用保肝药物治疗3例难治性阏胆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疗效。文章对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等进行了介绍。
尹有宽庞茂银卢清章婉琴张清波邬祥惠
关键词:瘀胆型肝炎中药疗法
文献传递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9
2001年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抗肝纤维化的机理。方法 用链酶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消化正常大鼠肝脏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 ,以MTT比色法观察氧化苦参碱对肝星状细胞毒性作用 ,3H TdR法观察氧化苦参碱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效应。结果 氧化苦参碱浓度 >10 -5mol/l时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P <0 .0 5 )。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卢清张清波邬祥惠谭英姿刘成海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氧化苦参碱细胞增殖肝纤维化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现状与评价被引量:16
2006年
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临床上虽非常见,但由于重型肝炎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极高,首先确定其治疗原则和治疗思路是必要的。目前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病死率在50%~80%。肝移植是肝衰竭最终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肝移植费用昂贵、供体严重缺乏,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受到较大限制。而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肝脏疾病的方法。特别是国内制订了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操作指南后,目前在国内临床治疗重型肝炎中有较多应用。
卢清
关键词:重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的表达变化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上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筛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并以10例健康者作对照,分别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未成熟期DC(imDC)与成熟期DC(mDC)的表型;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imDC与mDC上TLR3的表达率和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健康对照组,mDC表面分子CD80、CD86、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 DR、CD83的表达率分别为(82.35±8.67)%、(79.61±10.08)%、(92.79±8.48)%和(83.76±5.47)%,imDC表面分子表达率分别为(28.31±8.79)%、(31.17±11.23)%、(27.61±10.28)%和(23.46±11.53)%,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CHB组,mDC与imDC表面分子表达率分别为(42.46±9.22)%、(40.72±11.24)%、(48.57±12.51)%、(22.25±11.22)%和(18.57±10.22)%、(24.16±10.46)%、(17.87±10.38)%、(14.28±6.7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者组mDC上表面分子的表达率与CHB患者组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受试者imDC上表面分子的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imDC上TLR3的表达率明显高于mDC(P<0.01),而CHB患者imDC与mDC上TLR3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HB患者imDC上TLR3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1)。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上存在TLR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
陈明泉施光峰李谦卢清张琼华秦刚翁心华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树突细胞受体细胞表面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旁分泌活化途径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3
2004年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激活肝星状细胞 (HSC)这一旁分泌活化途径的影响。方法 分离正常及CCl4损伤肝库普弗细胞 (KC) ,进行体外培养 ,收集损伤肝KC条件培养液 (IKCM )及药物 (氧化苦参碱 ,Oxy)干预后的条件培养液 (Oxy IKCM ) ,以IKCM及Oxy IKCM添加于原代培养的未活化HSC培养体系中 ,观察Oxy对KC旁分泌激活HSC的影响 ,生物学方法检测Oxy对活化的KC分泌TGFβ1的影响。结果 急性损伤肝KC对HSC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氧化苦参碱可抑制KC对HSC增殖的促进作用 ,并可抑制活化KC分泌的TGFβ1。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通过抑制旁分泌途径抑制HSC活化及活化KC分泌的TGFβ1。
卢清张清波张继明尹有宽邬祥惠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肝星状细胞旁分泌肝纤维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