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韶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小板
  • 5篇蛋白
  • 5篇脑出血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5篇出血
  • 4篇细胞
  • 4篇流式细胞
  • 4篇流式细胞术
  • 4篇活化
  • 3篇抵当
  • 3篇血小板参数
  • 3篇血小板计数
  • 3篇卒中
  • 3篇急性
  • 3篇计数
  • 2篇蛋白原
  • 2篇抵当口服液
  • 2篇电刺激

机构

  • 16篇东南大学
  • 5篇江苏省中医院
  • 5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刘韶华
  • 12篇周红
  • 8篇施咏梅
  • 6篇姜亚军
  • 5篇吴颢昕
  • 3篇林靓
  • 2篇卢航青
  • 2篇何文彬
  • 1篇秦晓静
  • 1篇冯飞
  • 1篇卢万俊
  • 1篇吴明华
  • 1篇常诚
  • 1篇张小萍
  • 1篇阎福岭
  • 1篇郭怡菁
  • 1篇顾锡镇
  • 1篇朱奕昕
  • 1篇陈雪琴
  • 1篇张正生

传媒

  • 3篇临床神经病学...
  • 3篇天坛国际脑血...
  • 2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现代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江苏省第十七...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研究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大量活化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血小板平均体积和最大聚集率较血小板计数更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
周红施咏梅刘韶华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计数流式细胞术急性期
文献传递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以及血小板3项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6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表达,同时对其进行血小板3项参数PLT、MPV和MAR的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D62P、CD63、MPV及MAR较健康对照组以及恢复期患者显著升高,而且恢复期患者上述指标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PLT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2)CD62P、CD63、MPV及MAR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84、0.817、0.684和0.698,均为P<0.01),而PLT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间无相关性(r=0.3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大量活化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
周红施咏梅刘韶华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流式细胞术
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转铁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大鼠自发性脑出血 (ICH)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转铁蛋白 (Tf)的表达及其规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自体不凝血建立实验性大鼠ICH模型 ,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中Tf阳性细胞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ICH后 6h血肿周围及同侧大脑皮质Tf阳性细胞的表达增高 ,72h达高峰 ,然后下降 ,但第 7d时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和同侧大脑皮质Tf阳性细胞表达增高 。
刘韶华姜亚军吴颢昕周红林靓陈雪琴
关键词:脑出血转铁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各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PLT、MPV及PAGm,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MPV及PAGm显著高于其恢复期(P<0.01)及对照组(P<0.01),恢复期MPV及PAGm仍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期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4个亚型,MPV及PAGm在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明显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P<0.01)、后循环梗死(POCI)组(P<0.01)及腔隙性梗死(LACI)组(P<0.01),PACI组及PO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1),而PACI组与PO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PV及PAGm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84、0.698,均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LT在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ACI组、PACI组、POCI组及LACI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PLT不存在相关性(r=0.32,P>0.05)。结论与PLT相比,MPV及PAGm更能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可以判断预后,是外周血中较好的血小板参数指标。
施咏梅刘韶华周红姜亚军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ApoE、LPL S/X、PON1 Q/R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张正生朱奕昕刘韶华周红阎福岭张志珺陈向燕黄家星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
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脑梗死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其高致残率却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效的治疗方法配合早期有效...
周红刘韶华施咏梅姜亚军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急性脑梗死疗效评价
大鼠脑出血早期脑组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及中药抵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CH)早期脑组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表达,以及中药抵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ICH组、抵当汤组、NOS抑制剂组和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自体不凝血建立实验性ICH模型,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6h、24h及72h用Bederson3级标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定;然后断头取脑,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脑组织中nNOS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术后72h时ICH组与抵当汤组均见明显改善(均P<0.05),但抵当汤组的改善明显优于ICH组(P<0.05);ICH后6h血肿侧大脑皮质nNOS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已有明显增高,24h达高峰,72h时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抵当汤组血肿侧大脑皮质nNOSmRNA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时间点较ICH组明显减少(均P<0.05),且与NOS抑制剂组变化规律一致。结论抵当汤具有与NOS抑制剂相似的作用,通过抑制ICH后脑组织中nNOSmRNA的表达而产生脑保护作用。
刘韶华吴颢昕姜亚军周红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原位杂交抵当汤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活化血小板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活化血小板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及4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及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_(62)P)、溶酶体蛋白(CD_(63))的表达,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P、CD_(6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期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4个亚型,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P、CD_(63)表达在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明显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及腔隙性梗死(LACl)组(P均<0.01),PACI组及PO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均<0.01),而PACI组与POCI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3)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 P、CD_(63)表达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81、0.843、0.817,P均<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 P、CD_(63)表达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CD_(62) P、CD_(63)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并间接反映病情程度;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及CD_(62) P、CD_(63)表达仍高于对照组,提示恢复期患者仍需积极治疗。
施咏梅刘韶华周红卢航青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纤维蛋白原P选择素溶酶体
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激活以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和健康对照者40名外周血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上述指标急性期均高于恢复期(均P<0·01);(2)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的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及腔隙性梗死(LACI)亚型,在PACI及POCI亚型中上述各测定值较LACI亚型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1);而在PACI及POCI亚型之间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3)PLT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以及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亚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4)CD62p、CD63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1),且与MPV及MAR亦呈明显正相关(r=0·703、0·698,均P<0·01);但与PLT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大量激活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监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为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依据。
周红施咏梅刘韶华
关键词:脑梗死P选择素血小板流式细胞术
醒脑解郁颗粒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醒脑解郁颗粒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常规卒中治疗上加用醒脑解郁颗粒。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ADL量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应用醒脑解郁颗粒有较好临床疗效。
常诚刘韶华冯飞姜亚军顾锡镇吴明华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