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阿成

作品数:23 被引量:398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海底
  • 4篇海域
  • 4篇长江口
  • 3篇地层
  • 3篇地震地层
  • 3篇电缆
  • 3篇台湾海峡
  • 3篇口外
  • 3篇海底电缆
  • 2篇地层学
  • 2篇地貌
  • 2篇地震层序
  • 2篇地震地层学
  • 2篇电力
  • 2篇电力联网
  • 2篇沙脊
  • 2篇水质
  • 2篇台湾海峡西部
  • 2篇太阳
  • 2篇群岛

机构

  • 23篇国家海洋局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华侨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东...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23篇刘阿成
  • 6篇陆琦
  • 5篇王金辉
  • 4篇沈焕庭
  • 4篇郭沛涌
  • 4篇杨元利
  • 3篇王百顺
  • 3篇吴巍
  • 3篇张杰
  • 3篇范代读
  • 2篇曹兵
  • 2篇唐建忠
  • 2篇顾君晖
  • 2篇张树海
  • 1篇唐忞
  • 1篇李金铎
  • 1篇吴少林
  • 1篇李天一
  • 1篇匡翠萍
  • 1篇张有份

传媒

  • 5篇海洋通报
  • 3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东海海洋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3
  • 1篇199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口外海域MIS 5和MIS 3的地震地层学特征和古环境被引量:2
2022年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特殊地貌的分布和体系域阶段;最后简要探讨了海侵视强度(视高度)及其影响因素。在MIS 5,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海环境,在MIS 5.3和MIS 5.1局部发育了赛江水下三角洲、潮流沙脊和滨海沙坝等沉积地貌;在初期和低海面亚期为陆相环境,发育了闽江和赛江河道,分别经南部和东北部向东入海(台湾海峡)。在MIS 3,研究区普遍为海水覆盖,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局部发育闽江水下三角洲叶瓣和潮流沙脊。MIS 5的海平面远高于MIS 3,但是典型地震剖面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海侵视强度(视高度)低于后者,推断这一现象主要与构造沉降有关,沉积物压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南部海区MIS 5.2的古闽江河道要远低于当时海平面的现象。
刘阿成刘阿成唐建忠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古环境台湾海峡西部
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被引量:21
2010年
根据1842—2004年海图资料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存在近百年尺度的强烈冲刷—淤积旋回。长江主泓走南港或北港是造成冲刷期"北滩、东滩淤积,南滩、过渡带冲刷"或淤积期冲淤态势反相的主要原因;冲刷期内风暴强度和频数明显多于淤积期,造成冲刷期滩面叠置记忆的是暴风浪成因的"高滩冲刷、低滩淤积"的冲淤态势,而淤积期保存的是弱风浪成因的"高滩淤积、低滩冲刷"叠置增强的剖面特征。尽管三角洲整体冲淤态势的转变主要受流域来沙量的控制,但不同岸段受河口河势分水分沙作用、潮流和波浪等共同作用,明显存在此冲彼淤、冲淤动态调整等特征。已有的入海泥沙含量阈值研究以点代面或以局部代整体,这是造成阈值估算偏高的主要原因。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平均年输沙量154 Mt/a已低于低阈值184 Mt/a,但三角洲尚未如预测那样发生由净淤积向净侵蚀的转变。已有的河口水文观察资料显示,水体含沙量也未发生明显下降,这可能是潮控型三角洲潮流对泥沙在河口的再分配起主导作用,并可能由此延长三角洲冲淤转变对入海泥沙量减少的滞后。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潮控型河口复杂过程的综合研究,提高对泥沙含量阈值估算和应对可能面临的海岸侵蚀及其相关的环境地质灾害的能力。
火苗范代读陆琦刘阿成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三峡工程
长江河口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27
2008年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物在河口内与口外海滨形成两个高丰度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从口门内向近岸及近外海逐渐递减,优势种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该期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布。1999年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高达300.89ind/m^3,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数量由河口内向近岸水域与近外海水域递增。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总体趋势与1999年枯水期相同。1999年枯水期、丰水期,2000年3月枯水期,桡足类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别为95.54%、85.82%、84.83%,桡足类数量在浮游动物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并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中起关键作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受潮周期影响显著,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数量潮周期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由各样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与盐度做回归分析,在枯水期均不成线性关系,在丰水期则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34134+0.0112x(r=0.9341,n=8)。此外,长江口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径流量、海流及食物等关系密切。
郭沛涌沈焕庭刘阿成王金辉杨元利
关键词:浮游动物
1984—2000年长江口海域水质重金属浓度分布变化被引量:25
2003年
研究了 1984—2000 年长江口海域水质溶解态重金属 Hg, Pb, Cd 和 Cu 的分布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布机理。长时段多航次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重金属的总体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历年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取得了两个基本认识:重金属的分布演化具有波动性,沿中值水平线上下变化;高值区分布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离岸带高值区在长江口海域最具特色,各种分布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王百顺刘阿成陈忠阳
关键词:长江口海域重金属
闽江口外海域全新统地震地层学特征和沉积作用被引量:3
2020年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剖面资料研究闽江口外海域的全新统沉积作用。研究区的全新统底面为MIS 2期侵蚀面,局部为古河道,深度一般在现海面下约30~60 m,最深约65 m;近岸浅,外海深,局部受古河道的下切影响呈条带状负地形。全新统由早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沉积层(U1)和早全新世河流湖沼相沉积层(U2)组成,前者包括滨浅海平行地震相和河口滨岸前积地震相,根据其反射波向陆上超和向海下超底界面,结合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可以判断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和运移趋势。全新统沉积层厚度一般为10~20 m,最厚约38 m,位于古河道区,但是在马祖列岛和白犬列岛之间海区缺失。海相全新统沉积层的厚度为数米至20 m,最厚约25 m,位于研究区东南部(海坛岛东侧)。自全新世海侵以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3部分:台湾海峡来沙为研究区南部海区提供了沉积物;闽江悬沙扩散沉积物覆盖研究区北部海区,主要沿NE方向至外海,在河口向南呈舌状,现代沉积中心位于河口北部,厚度大于15 m;浙闽沿岸流来沙对研究区东北部海区的沉积物有影响。沉积环境划分为台湾海峡源沉积区、闽江源沉积区、东北部混合沉积区和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平均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8 mm/a、1.0 mm/a、1.1 mm/a和0 mm/a。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主要因为沉积物受沿岛环流的控制。
刘阿成刘阿成唐建忠
关键词:地震地层学全新统台湾海峡
闽中南近海浅部地震地层和埋藏特殊地貌
2022年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 km×5 km,北部为约5 km×8 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面和基岩面。除了在晚更新世古河道等负地形区外,陆相强侵蚀面与海侵面重合,该强侵蚀面将地震剖面分隔为上层序和下层序,而海侵面又将上层序划分为全新世海相和晚更新世古河道充填相层。其中,全新世海相层为主体,全区有分布,部分海域可以分成上亚层和下亚层。在晚更新世末次低海面时期,研究区南部发育古晋江南河道和北河道,最宽分别约7~8 km和2 km,北部为密集的溪沟地貌,宽约1 km;推测随着海平面上升,古晋江河道发生堆积退缩,直至消失,时间为约12.0~9.6 kaBP,而后掩埋于全新世海相层之下。在研究区最南部,有19条长度1 km以上的潮流沙脊埋藏于全新世海相层内,高约1~7 m,长约1.5~10 km,大体相互平行,主要发育年代可能在约10 kaBP。沙脊分为单脊型和多脊型,前者又分为单脊孤立型和单脊多列型,后者分为简单多脊型和超复多脊型,沙脊高度与下伏亚层的厚度基本上呈正相关。泉州湾口外发育小型河道和水下三角洲,主要浅埋于全新世海相层内,形成于全新世。这些埋藏特殊地貌的发育,除北部海域的溪沟外,均与晋江水沙有关。
刘阿成刘阿成张杰吴巍
关键词:地震地层特殊地貌晚更新世台湾海峡西部
舟山市临城-六横、虾峙诸岛应急引水海底输水管道路由勘测报告
刘阿成张杰王百顺陆琦李天一寇代新吴少林曹兵顾君晖王西蒙
六横岛位于舟山群岛南部海域,是舟山群岛中仅次于舟山岛和岱山岛的第三大岛,全岛现有陆域面积约122km2。六横岛东濒东海,西与宁波北仑隔港相邻,距宁波郭巨航程仅需35分钟,南与象山县海域相连,北与沈家门渔港隔海相望。该岛自...
关键词:
关键词:舟山群岛输水管道
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被引量:7
2019年
为了查明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地层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调查,穿透的沉积物厚度最大约90m,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自上向下为U1—U6。U1为全新世(海洋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MIS) 1期)海相沉积单元,U3为MIS 3期的滨浅海—河口相,U5为MIS 5期的滨浅海与河流交互相,在MIS 5.2和5.4亚期海平面下降超过15m,发育了河流沉积;U2和U4分别为MIS 2和MIS 4期的河流充填相,而U6为MIS 6期的陆相沉积单元。根据地震层序关系研究了埋藏古河道的断面和分布特征、发育年代、演变及原因等。在全新世初期(11.5ka BP)之前,古闽江呈SE向经研究区南部和海坛岛东面流入东海(台湾海峡北口),随着研究区上游地势不断淤高,在11.5ka BP之后发育了NE向经北部向海到达西引岛附近的古河流,至约9.2ka BP海平面上升到约-30m高度时,全部河流消失于海面之下,闽江最后一次退出研究区。在闽江口东面,埋藏古丘陵的中南部高于现海面下50m(-50m),受其阻挡未能发育向东直接入海的闽江古河道。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研究区自MIS 6末期以来古河流发育和演变等方面的新认识和证据。
刘阿成刘阿成吴巍唐建忠
关键词:地震层序晚第四纪古河道
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的沉积物分布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被引量:1
2015年
对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区进行了底质调查,采用密集站位的振动活塞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取样.根据粒度分析结果,比较精细地研究了厚度约2~3 m浅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细砂主要分布在潮流脊和岸滩上,其它较细的沉积类型主要分布于潮流槽内,呈显“脊砂槽泥”的沉积-地貌基本特征.同时,沙脊上的表层细砂的分布范围明显与沙脊至海岸的距离有关,除了潮流的影响外,主要与外侧沙脊的消浪作用有关.另外,根据表层沉积物分布的沉积-地貌特征,探讨了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
刘阿成陆琦王百顺张杰
关键词:潮流沙脊沉积物分布沉积环境演变南黄海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被引量:191
2003年
于 1 999年枯水期 (2~ 3月份 )、丰水期 (8月份 )、2 0 0 0年枯水期 (2~ 3月份 )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 ,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 87种 ,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 ,共 5 9种。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桡足类 3 1种 ,其次为水母类 ,有 9种 ,此外 ,枝角类、毛颚类各 8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和近岸低盐种类如华哲水蚤 (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 (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 (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 euchaeta)等 ,还有长江径流带到河口的淡水种如近邻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vicinus)、英勇剑水蚤 (Cyclops strenuus)、透明 (Daphnia hyalina)等。一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水系指示种 ,其分布、数量反映了不同水系分布变化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有 5类水系指示种。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 ,1 999、2 0 0 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 ,可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1 999年丰水期只形成近岸和近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口门内向口门外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北向南变化?
郭沛涌沈焕庭刘阿成王金辉杨元利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