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凝血
  • 6篇肝素
  • 4篇血管
  • 4篇血管内凝血
  • 3篇细胞
  • 3篇细胞分类
  • 3篇弥漫
  • 3篇弥漫性血管内...
  • 3篇白细胞
  • 3篇白细胞分类
  • 2篇多系统
  • 2篇心绞痛
  • 2篇心绞痛患者
  • 2篇血液
  • 2篇脏器
  • 2篇衰竭
  • 2篇体外
  • 2篇凝血酶原时间
  • 2篇凝血指标
  • 2篇全自动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平市中心医...

作者

  • 14篇刘贵健
  • 4篇张永宏
  • 3篇王宝恩
  • 2篇张美和
  • 2篇韩凌
  • 2篇沈潞华
  • 2篇葛群
  • 2篇赵淑芳
  • 2篇张淑文
  • 1篇吴宝山
  • 1篇李梅蕾
  • 1篇杨俊芳
  • 1篇贾三庆
  • 1篇沈亚文
  • 1篇陈海平
  • 1篇李天潢
  • 1篇杜雪萍
  • 1篇王质刚
  • 1篇杨明
  • 1篇赵宪生

传媒

  • 4篇河北医药
  • 1篇医疗装备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北京中医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陕西医学检验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2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素对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影响的观察及纠正方法
1998年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涉及临床多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仍为肝素抗凝治疗。依据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过程中凝血、纤溶机制的变化,临床上可分为凝亢期、凝溶期和凝衰期。 及时了解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活动情况是临床治疗所必需的,故应动态监测DIC的相关实验室指标。急性DIC时凝血因子消耗性减少,抗凝物质增多,PT延长率达75%,APTT延长率达60%,且两种指标操作简便,成本低,故为国内临床常规采用。DIC患者常接受肝素治疗,而肝素可引起PT、APTT不同程度延长,影响实验室对PT、APTT结果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为此,我们就体外不同活性肝素及不同浓度硫酸鱼精蛋白对PT、APTT的影响做了观察。
李梅蕾刘贵健张永宏
关键词:血管内凝血肝素凝血酶原
重症感染并发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时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1
1996年
为观察感染性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时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特点及意义,对68例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人做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结合蛋白(Fn)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凝血因子Ⅱ、Ⅶ、Ⅹ、ⅩⅡ(FⅡ、FⅦ、FⅩ、FⅩⅡ)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t-PA)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活性、血小板(Plt)数量的测定观察。结果表明:重症感染合并MSOF时,PT、APTT异常率明显增高,FⅡ、FⅦ、FⅩ、FⅩⅡ活性明显减低,Plt明显减少,Fn含量显著降低,AT-Ⅲ、PLG活性均明显减低,Fg、D-Dimer明显增高,PAI活性显著升高,t-PA和α2-AP活性轻度减低,未合并DIC时MSOF的发生率为38.5%,合并DIC时MSOF的发生率为79.7%(P<0.01)。提示重症感染合并MSOF时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机能紊乱,DIC为其主要表现之一,其在MSO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刘贵健王宝恩张永宏李天璜张淑文
关键词:多器官衰竭凝血血液凝固试验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筛选原则的探讨
1999年
郭红刘贵健
关键词:全自动分析仪血液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
Cell-Dyn 1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临床应用探讨
1997年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均已不同程度地配备了型号各异的全自动或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其中许多型号的仪器可以进行血液白细胞三分类计数,极大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本文观察了部分病例结果并结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评价。 1
吴宝山刘贵健赵淑芳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
全文增补中
保肾康对肾病综合征凝血指标的影响被引量:7
1996年
为了研究保肾康对肾病综合征凝血指标的影响,将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服保肾康+强的松)和对照组(单服强的松),于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检测有关凝血指标。结果显示,保肾康可抑制激素使血小板、Ⅶ因子及Ⅷ因子生成增加的作用(P<0.01、0.01及0.05),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使缩短的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延长(P均<0.01),抗凝血酶-Ⅲ活动度增加,但对纤溶酶原和α2-抗纤溶酶无明显作用。观察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出血倾向。我们的资料表明,保肾康是一种疗效肯定且服用安全的抗凝药物。
陈海平王质刚刘贵健
关键词:保肾康川芎肾病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急性重症感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诊断被引量:4
1996年
对50例急性重症感染病人(24例合并DIC,26例未合并DIC)做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血小板数量(Plt)、抗凝血Ⅲ(AT-Ⅲ)、纤溶酶原活性(PLG)、α_2纤溶酶活性(α_2AP)和D-二聚体含量(D-Dimer)8种凝血纤溶指标的测定观察。结果表明:DIC在感染性多系统脏器衰竭(MSO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单次Fg含量测定对感染性DIC的诊断价值不大。PT、APTT、AT-Ⅲ、PLG、Plt、D-Dimer和α_2AP可做为感染性DIC的实验诊断指标,但单项测定对DIC的诊断率均未超过80%,而多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至90%以上。
刘贵健王宝恩赵淑芳李天潢张淑文
关键词:血管内凝血
123例肝胆疾病凝血像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1998年
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的重要合成器官。肝脏病理损伤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或消耗,抗凝物质的生成或增加,常引起凝血机制的改变。本文对103例肝病、20例胆道疾病做了五种凝血指标的观察,旨在总结肝病时凝血系统相关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各类肝病103例,按1984年全国肝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分组:急性黄疸型肝炎(急黄肝)19例,男18例,女1例,年龄19~65岁;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活肝)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3~68岁;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30~65岁;肝炎后肝硬化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0~67岁;重型肝炎12例,男9例,女3例。
刘锦丽刘贵健
关键词:肝胆疾病
低分子量肝素、肝素钙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凝血系统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1
2002年
目的 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分子量肝素治疗后体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 6 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组 (A组 ,依诺肝素组 ) 33例和皮下普通肝素组 (B组 ,肝素钙组 ) 30例 ,疗程为 5d ,观察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凝血指标。结果 治疗后A、B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 97%和 80 % (P <0 0 5 ) ,出血发生率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 5d后两组血浆抗因子Xa活性 (anti Xa)、抗因子IIa活性 (anti IIa)均明显升高 (P <0 0 1) ,anti Xa活性A组明显高于B组 (P <0 0 1) ,而anti IIa活性B组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血浆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在A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B组明显下降 (P <0 0 1)。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 2 (F1+ 2 )水平两组均明显下降 (P <0 0 1)。血浆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A、B组均明显延长 (P <0 0 1) ,第 5天时B组APTT稍长于A组 (P =0 0 5 )。结论 治疗 5d后 ,普通肝素以抗因子IIa为主 ,低分子量肝素以抗因子Xa为主 ;普通肝素导致血浆AT III活性明显下降 ,而低分子肝素则无此不良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组心绞痛的缓解率明显高于肝素钙组 ,与凝血系统的变化相符合 。
韩凌沈潞华刘贵健贾三庆杜雪萍
关键词:低分子量肝素肝素钙不稳定性心绞痛凝血系统
急重症感染凝血指标对预测多系统脏器衰竭的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赵宪生刘贵健沈亚文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急性凝血指标多系统脏器衰竭
肝素对血浆凝固时间影响的体外观察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0年
葛群刘贵健张美和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